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13|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本月读书会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者为——上官婉儿

本书共读于2017年8月6日始

本次为2017.08.21第十三次打卡

领读者导读

8月21日,我们一起读第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

貌似很清楚的概念,但是还是要问一句:究竟什么是哲学?刚好读书会这个月还在共读《第二性》,在这本被归类哲学散文的书上,大家都栽了跟头。质疑声、抱怨声此起彼伏,纷纷表示没想到这本书是哲学书,比《自私的基因》还难读。 回想贸然拿起《第二性》开垦的我们,更证明了本书提到的分类的重要性。

既然讲如何阅读一本书,那么我们就把定位放在小白的身上。一个初探哲学的读者,在各种蒙圈中读本书这一章,相信会有所收获。因为这一章介绍了哲学要回答的问题、哲学的前世今生和哲学的分类。再回到某一本哲学书上,对它所呈现的与其他论说性书籍不一样的面貌,相信会有所释然,坦然寻找更适合阅读哲学书的方法面对困难。

【延伸思考】

看过本章,请各位书友思考如下问题:

百度百科说学术界对哲学一词无普遍接受的定义,请思考哲学对你来说是什么?

打卡集锦

【读到了什么】

Gelsey:

第十八章列举了五种风格的哲学著作,告诉我们阅读哲学著作的基本方法。哲学是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的准则,非常日常化,生活化,只是我们没有习惯用哲学的方式来思考生活,才让哲学变成了冷漠疏离的陌生面孔。只看作者的方法,并不能让我们立刻进入哲学世界,只有在阅读哲学书籍之后,你才能发现哲学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常有似孩童的臆想,但却是专注与严肃的意义之思,其来源于生活,却追问到生活之外。

【引发的感想】

跑跑单车:

阅读经书一段有点意思,圣经,古兰经,佛经和马克思著作,对于各自的信徒来说都被奉为圭臬。信徒只能学习领会,不能质疑这本书。遇到问题就要向上册或者专业人士求助,得到指导。这样的书在阅读其他作品时,会带来危机。因此可能需要读者具有两套系统,一个是普通阅读,一个是放弃自我思考,以沐浴教化的心态来学。

小妖:

 “如何读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最后的实际效果。读哲学,长见识阔思路,然见过并不是最后目标,在其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立场才是完结。否则,你将永远都是他们的思想的奴隶。

lcewanderer

哲学的第一类型,感觉是更接近于宇宙的本源。而第二类型,所谓对错善恶,更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规范,毕竟大自然就在那里,是没有什么对错善恶可言的。原来第一类型已经被哲学家放弃掉了,其实科学发展到如今,感觉给哲学留下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少了。认知,是受认知者本身的限制的。就像蚂蚁无法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一样。如果不能突破自身的限制,那么再多的思考可能也只是重复先贤走过的路。

原来哲学专业化的时间点并不是很遥远,1930年,连一个世纪都没有。不幸的是,眼前的这一本《第二性》,恰恰是在那之后写成的。对话录的格式很容易想见,哲学散文以前却并不知晓。在翻阅了五种形式之后,发现其实绝大多数都还是哲学散文,略有失望,还以为能有一些对门外汉更加友好的形式呢。没有信仰的读者面对神学书时有多困难我不清楚,而没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基础,面对第二性有多困难,这两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笑美:

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赐,基本的哲学话题都被讨论过了。以至于近现代的哲学家,只能着手讨论第二类哲学问题。但很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全方位的给人类以启示。例如基础物理学的发展,使得物质本源,宇宙起源,在科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而弱化了哲学这一探索途径。另外,本书对于如何阅读经书给出了指导意义。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应该不质疑的信奉书中观点。我并没有完整的读过《圣经》一类的经书。但最近的党小组学习中确有类似体会。信仰共产主义,正在接受着两学一做和四个意识这些概念。嗯,被洗脑的不轻。

Gelsey

康德之前,哲学家们认识世界倾向于两种思想:唯理论或经验论。经验论偏向于强调感官系统的认识,认为世界存在于我们的主体感受中,没有感觉到的事物全然不存在,在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下并无实体;唯理论者认为感官是不可靠的,世界是由理性思考来认识的,世界中存在一种理性直观知识(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公理、上帝的存在)由人的理性来把握。

到康德,两者之间的矛盾被调和了,他认为世界有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分,本体世界也许完美地附和唯理论者的理式,却是人类无法认识无法理解的存在,我们只能在现象界,在我们看到的世界中挣扎,用一种被理性思维影响的感官认识世界。

了解这些有何用?怎样能不把它们当作与生活无关的思考的把戏?让我们把这些观点生活化。如果如经验论者所说“存在即感知”,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没有人听到,它发出声音了吗?一棵树在无人的森林里倒下是那棵树在人类感官以外的存在,如果一棵树没有被我们看到、嗅到、听到,那我们凭什么说它存在过呢?

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背叛另一个人终身,但这另一人毫不知情,幸福终老。那这个人还是幸福的吗?同样,如果我们不知道背叛、流言、憎恨,那这些事等于存在过吗?甚至如果那个背叛、憎恨我们的人突然失忆,这些糟糕的事还算发生过吗?再进一步,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事,并一直痛苦、失望、怨恨,而当事人早已忘记他做过的背叛,我们的痛苦还有意义吗?

这些命题,几乎是曾经折磨过每个人的生活,却是哲学问题的翻版。卢梭写下《忏悔录》是为了弥补语言无法达到真实而作的补充,是为了袒露更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放下对自传的偏见,假设他真的无所隐瞒地吐露了实情,而仅仅用康德的真实之思来作考量,似乎也悲哀地发现他所谓的真实还是无法得到,正如言语表达会被扭曲,写作——作为言语的补充,也无时不被扭曲。这是靠近真实的永恒之痛。

关于道德、关于自由等人生的种种终极问题在哲学那里得到深沉的思考与回答,许多关于人生的诘问,关于选择的意义,哲学将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探根本。康德将伦理学放在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层,他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他的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墓碑上。

人有各种欲望,有道德便要克制欲望,便带来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有道德?也许是因为人生活于人群中,还有外界条件的约束,这让人不得不道德。如此,既要克制欲望,又要饱受压制。道德岂不是令人痛苦?关于这些问题,康德是怎样思考的?在康德那里,道德是“绝对命令”,具有着先验的普遍性、绝对性,所以要求无条件地履行伦理义务。他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由此人类能够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

也许很多人不能赞同他的观点,也会怀疑:道德真的是一种先天的直觉能力吗?对此我当然无法回答,但我至少能从中看出康德对人性的期待以及他希望人性所能企及的超越性的高度。他对自由的解释也极具道德性,在他那里自由不是顺从自己的愿望和本能,而是挣脱本能而作的选择。

按照他的自由之思,如果只是过着感觉动物的生活,遵从内心的欲望,人类便完全属于自然界受着因果律的支配,但如果我们服从宇宙的理性,服从绝对命令,即道德律,那么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这个关于自由的解释是可以作为人生行为准则,实践一生的。世人常赞叹康德哲学体系的严谨缜密,而他哲学的高尚性更让我赞叹折服。

安然:

虽然哲学和科学类似,有着专业术语这个门槛,但让它回归生活却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就能发现我们或许和某个学派有着类似的观点,只是他们能用更严谨更成体系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已,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你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文中列举了不同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孩子是生活的意义,上帝是生活的意义,来生是生活的意义,生活没有意义等等。你需要做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思考这一问题,很可能你慢慢会发现,自己原来的观点可能并不坚定,你也可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你的观点辩护。因此,阅读哲学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像哲学家一样论证你的观点。

【延伸的思考】

Q:百度百科说学术界对哲学一词无普遍接受的定义,请思考哲学对你来说是什么?

小妖:一谈哲学,最常联想到的是讲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样,高度抽象的逻辑文字。枯燥、乏味、刻板,搞哲学的都是扑克脸。再有,提到哲学,总觉得古老这个词与之最配,虽然说哲学思想体系一直在发展,但总觉得好些所谓的哲学很敷衍和浮华,没有历史沉淀感,配不上哲学的高度。

  1.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1

  2.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2

  3.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3

  4.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4

  5.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5

  6.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6

  7.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7

  8.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8

  9.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9

  10.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10

  11.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11

  12.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打卡集锦12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