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之初生《美的沉思》共读04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17年的寒月里,我们大家一起共读勋爷的《美的沉思》,透过勋爷的眼睛去启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识!

《美的沉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领读者:Lucia媛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说

第四章

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

差异下造型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从时间纵轴上,从萌芽之初到春秋时期出现的人物造像进行了分析。在这期间承前启后的先秦人物雕塑艺术无可厚非的可以称之为第一个高峰期——兵马俑也是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

上一章的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物和动物圆雕。我国已发现年代最久远的高大的铜像为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而到之后俑的出现,也说明了当时奴隶制瓦解体现在了丧葬习俗之中。

而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至今仍有着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探索发现。作为彩绘俑的秦俑所使用的彩色丰富多彩,多为矿物质。其中已经出现了紫色的硅酸铜钡化合物。

此物质至今在自然界中尚未能发现,当今用最新科学技术才能合成的一种物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取得?我们无从而知!就如同“美”一样,我们也有很多懵懂很多的不解,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和发现!

今日讨论:

1.结合时代背景讨论三星堆人像和秦俑人像造型的不同风格。

2.秦俑造型所突出细节局部是哪些?其背后的根源。

打卡集锦

amanda

本章讲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古老民族人像艺术的萌芽。

埃及。人像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政教的领袖、法老王和贵族。因此人像雕塑威严高大。主要用途为王权象征和纪念。

希腊。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世界陆续出现了一批史家称为“城邦”的小国,和平而稳定,向埃及等邻国学习了很多先进文明。因此希腊的人像雕塑,有明显的埃及风格,又有城邦小市民的自由闲适,在硬几何线条中融入了微微律动,形成典型的希腊S造型。

印度。印度人像雕塑特点为妩媚曼妙的姿态。研究了一下印度教,确实是挺奇怪的一个宗教。正如《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这雕塑的形态也可得溯源了。

中国。从皇帝圣旨开头的那一句“奉天承运”可以看出,皇帝即天的代表,因此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了图腾,皇帝就是天。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更不会到处给皇帝造像了。

仅有的人像,只有俑,只是代替殉葬活人的符号。而古代殉葬者,多为地位低下的俘虏和奴隶,因此人像雕塑较小,形态粗糙简陋(秦始皇兵马俑除外)。

回答问题:

1.三星堆人像。出土于规模惊人的古蜀国遗址,那里被认为是“长江文明之源”,是与黄河流域文明相对独立的另一个发达的文明。三星堆出土的这座青铜人像,面貌奇特,身材高大,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

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查找三星堆发掘历史,前后几十年考古队三次入驻,高大的青铜神树,引得我又想打开三叔的书了

秦俑人像。秦朝创大一统的先河,这样一位皇帝要准备自己身后事,必须有高大威武的军队时刻保护。因此秦俑无论人、马、车都十分高大、形态写实逼真。

2.秦俑造型所突出细节局部是哪些?其背后的根源。

有幸参观过兵马俑纪念馆,讲解员说这里所有的人俑神态各异,找不到神态完全一样的一对,而且服饰、装备等严格是按照当时军队的规制雕刻的,为了划清责任,每个人俑不起眼的地方都刻有工匠名字,所以雕刻和画工都极为精细。

目的很简单,要保护好秦始皇,不能有半点马虎啊。虽然在当时劳民伤财,但相当于精美写实的3D照片穿越几千年而来,于我们当代人也算是一件乐事。

紫星

在几个古老民族的早期艺术中,人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埃及的人像雕塑强调对几何图形的准确把握;希腊的人像雕塑深受埃及的影响,但是随着他们本土艺术的发展,逐渐有了优美的S型,柔和了埃及的硬朗中正;而印度,突出的就是“曼妙”,一眼便联想到印度舞的曼妙舞姿。在泰国清迈参观历史古迹素可泰,

而中国在这方面似乎表现的不那么突出。印象中中国博物馆里展出的人像展品并不多,有些印象的是一些舞蹈的陶俑,以及著名的兵马俑和一些佛教造像。很少见到像西方那些以著名的帝王以及贵族人物塑像的情况。

有人物雕像出现也是以生活场景、祭祀场景等群像的方式出现的,从这种现象也能反观当时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部族共存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1.结合时代背景讨论三星堆人像和秦俑人像造型的不同风格。

查阅了一些资料,三星堆出土的铜制人像显示出来形体高大,形象奇特的特点,并不是写实的人物造型,有学者认为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这个时候的铜制人物形象与神衹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作为陪葬物品的秦俑在人物造型上完全不一样,上古时代帝王去世还有用活人陪葬的情况,秦俑作为陪葬品在造型上完全是真人模样,甚至在发型和神态上都惟妙惟肖,可能也跟当时大秦的繁盛密不可分。

2.秦俑造型所突出细节局部是哪些?

其背后的根源觉得秦俑的细节突出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发式、面部表情、服饰配饰等等,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跑跑单车

生活而艺术,之后艺术又会以其特有的感受影响到人类文化,赋予这个群居种群以特有的思想。

之所以不用民族这个词,实在是民族是个太现代的概念。

埃及文明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克里特文明后期就逐渐褪去了,早期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让艺术着眼于人本身,塑造出了精美的人体塑像和动感十足的壁画。

做为农业文明的代表,中国大规模协作劳动的生产方式,注定让人们自愿泯没于群体之中,展现集体的力量,个体雕塑和绘画缺失。

今天的问题里,三星堆的文化还在巫术阶段,其中很多是展现了祭祀特点。兵马俑是陪葬品,展现的是战争,细节在于士兵的装备,可以看出当时是怎么打仗的。

嘻嘻

阅读从兽面纹直接就跳到了人像,感觉缺失了人型纹,直到读完整章,发现可以用中国人以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来解释。

埃及、希腊和印度的人像造型,倒是可以从生存环境来理解。印度生活在潮湿多雨的藤蔓丛林,“曼妙”一词可以解释为妩媚、缠曲、丰硕、迷软。而领读者提出的问题只好去找度娘要答案。

俑是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

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令我无比钦佩古蜀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头像分两种,有平顶的和圆顶的。发型也不同,有梳辫子的,还有笄发戴帽子的。还有少数还带着金面具。

秦兵马俑是真真实实的震撼到我,虽然还不能回答问题,不过确实有了很多联想。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发现,这八千余名士兵的脸形,加上他们的头型和发型,恰好与十个汉字的形状相一致。

这些汉字分别是:日、甲、由、中、用、自、目、风、田和国。

兵马俑的发型可分为三类:

      第一种发型是将发辫交于脑后,再把头发束于头顶一侧成绾髻;

      第二种发式需要在头顶束成发髻状,再将后脑、两鬓的发辫缝于脑后,固定成发髻;

      第三种发式需要在头顶束成发髻,然后压以布冠,再用组缨固着到下颏底部。

秦兵马俑手的形状,有的武士俑紧握拳头,有的稍稍松开拳头,似乎正握着长矛,还有其他的伸开手指和拇指,或弯曲着手指和拇指等形状。

所有的这些细节英国畅销书作家摩利斯·科特罗把它们与数字连在一起。在《秦俑密码》一书中,对隐藏在秦俑中的图形和数字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中的图形和数字进行比较,得出惊人的结论。

摩利斯的发现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其中显现出来的惊人想象力让我有兴趣找这本书来看看。

  1. 美的沉思  共读01

  2. 美的沉思  共读02

  3. 美的沉思  共读03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