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美的沉思》共读05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17年的寒月里,我们大家一起共读勋爷的《美的沉思》,透过勋爷的眼睛去启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识!

《美的沉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领读者:Lucia媛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说

第五章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这期间各种哲学派别的百家争鸣,不同艺术类型也竞相出现,不同区域文化格局也自此形成。那上一章咱们在群里讨论提到过的楚文化,巴蜀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当然还有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

勋爷在本章中就春秋时期的工艺,从政治统治所需的庄重特征过渡到审美性质的纯工艺性巧思,结合时代背景和造型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在图案的构成上对比了两千多年后的印象派风格。而战国之美的线性艺术一直对后来的绘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配图最后一张的金银云纹犀酒尊现在在国博。因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犀牛的过渡捕杀导致曾一度绝迹,但如此逼真写实的犀牛造型说明当时犀牛还很多,制作者对其非常熟悉。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达利怪叔叔的青铜雕塑:宇宙犀牛。而达利的宇宙犀牛作品原型来自1515年丢勒制作的木版画犀牛,在之前大英展的时候也曾来我国巡展。

读书群里去看过那件展品的亲们可能有印象,丢勒的木板犀牛并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犀牛”。它后背有着独角兽一般的角,身上遍体盔甲般的鳞片。因为当时1515年的犀牛本是从远东殖民地运送到里斯本作为送给教宗的礼物。

但是在运送途中,由于海难沉船,被锁在甲板上的犀牛最终随沉船沉入海底,最终没有抵达。以至丢勒在创作版画犀牛的时候并没有见过真正的犀牛。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了一只构造独特的“犀牛”。但是它却风靡全欧洲,甚至深厚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师。

今天这一章,勋爷从战国的线联想到了印象派对光的追逐。而我也因为青铜犀牛尊联想到了超现实主义到文艺复兴。也许艺术和美就是这么天马行空,没有国界,没有时空的限制!

今日讨论:

今日的讨论不限论点。大家能够从春秋战国的任何一个点,一件物品,去发散,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感触。

打卡集锦

amanda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正盈动着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等等争相斗艳。映射到生活中,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于学术思想的活跃。人类所掌握的物质,除了原有的石头、泥土、漆器、青铜、铁以外,竟然有了玻璃,文明发展速度着实惊人。

漆器是之前阅读未曾关注的。查资料得知,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并且从技术分析来看,这个碗表面是朱漆,在天然漆料里面加了红色矿物染料,应该不是最早阶段的漆器!所以中国人使用漆的历史肯定在7000年以上!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确实始于春秋时期,当时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关于玻璃的起源,另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搁浅,船员用船上运载的 “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吃完饭发现,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又是借助火的力量,大自然给予人类宝贵的馈赠。

战乱纷争的年代,各部族兼并、融合,却又相互独立,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秦的写实主义,竟可以把肌肉筋骨皱褶细腻刻画,勋爷把此归因于秦的法家思想。这个思路很有意思,值得细细研究。

紫星

器物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中央的权力受到了挑战,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

有些器物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造型上的大胆创新,比如把鼎身拉长,变成横的椭圆状,又将鼎足变细,都使得“鼎”完全丧失了原有作为国之重器的“庄重”之感,反而产生了相反的诙谐可爱的感觉。

纹饰上,在春秋时代多半集中在现实生活百态的描写;而镶嵌工艺到了战国,变得华丽多彩,各种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展现出了律动的感觉,组合成了活泼而热烈的战国之美。

器物的制作工艺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楚国多木,楚器则多为木器,特别是木质漆器,线条刻意夸张,比较抽象;而地处西北的秦则是以严格的写实主义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

尤其是著名的秦兵马俑,都是等比例的人物俑和动物俑,在发型,面部的刻画上都极其细腻,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表情都不尽相同,也是充分诠释了秦工艺的写实性。

还有书中63页的青铜金银镶嵌云纹犀尊,也是完全的犀牛的写实塑造,不仅有完全写实的犀牛皮肤的褶皱,形态和身体结构,还有细致精美的犀牛身上的花纹。细细观赏都是极其精美的器物。

娜娜

艺术形式的变迁体现了时代政治经济特色的演变。从商朝的浪漫神秘,到西周的古典质朴,作为祭祀礼器用品的青铜器变化,正是帝国封建宗法制逐渐形成的具体表征。春秋时期宗法制崩溃,百家争鸣在思想和艺术工艺领域同时盛放,地方审美特色丰富起来。

我对上一章领读提到的三星堆巴蜀文明,本章书中介绍的楚秦文明差异,之前并没有具体的概念,现在想想巴蜀的巫术瑰丽想象,楚地文明的浪漫纤细,秦始皇兵马俑的庄重写实,果然各具地方特色。

可以继续尝试从纵向时间轴和横向同时期地理位置不同,去观察中国美学形式的变化,了解美学思想形成和工艺美术实践的相互作用。

安然

楚国的工艺造型倾向于抽象的变化,线条刻意夸张,造成飞动轻盈的效果。地处西北的秦,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风格,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

大量的战士俑与马匹的出土,不但用模范做出了,面目写实的战士,而且连细部的发式,也以手工做出。战国时代的工艺地方色彩,不止是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更蕴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人文上的主观意图。

秦的写实风格是法家政治下一定的产物,楚的浪漫激情,与楚辞中的章句如出一辙。战国前后随着工艺美术的百家争鸣,中国最初的美学思想也一起产生了。

  1. 美的沉思  共读01

  2. 美的沉思  共读02

  3. 美的沉思  共读03

  4. 美的沉思  共读04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