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结)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美的沉思》共读18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17年的寒月里,我们大家一起共读勋爷的《美的沉思》,透过勋爷的眼睛去启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识!

《美的沉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领读者:Lucia媛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说

第十八章

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

这一章从宋代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开始,通过画面了解到宋代城市街道的规划,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程度。

而商业城市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对现世的热爱和肯定,不再因为生活的悲苦完全寄希望于佛画,也不再因为对现世的不认同寄情于山水笔墨,转而开始描绘世俗生活片段,人们的熙熙攘攘。

转而世俗的元素出现在了佛画和山水之中。于是佛像人物也下了神坛,降世为人;山水的局部加入了俗世的描绘。但是世俗画的发展却是迂回的,到明中叶才开始重新从佛画、人物画沾染上世俗,而直清末至扬州画家才真正实现画家与商业的结合。

“扬州八怪”是清晚期活动在扬州的一批画家。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尤以写意花鸟为主。从扬州八怪到上海画派,其世俗的意味愈加明显和浓烈。

上海画派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和民间美术传统相结合,明清时期大写意的水墨技法,金石艺术中刚健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本书的终篇止于齐白石,而对美的沉思也再起于齐白石,于是又回到了这个周而复始的圆。齐白石作为现在美术的开篇人物,他的绘画题材充满民间情味。

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七腿螃蟹,五节虾。而这条美学原则中的平衡点,可能是至今我们仍在追寻和沉思的。

今日思考:

结合齐白石的美学原则,探讨我们在观看画作时常说的像与不像。

打卡集锦

跑跑单车

这是一本没有领读我只会随便翻翻的书,在桌子上放了有半年,始终读不下去,现在终于读完了。

然而……

似乎并没有得到特别的收获,只是模模糊糊有了一些概念,我想这是要和实际的艺术品对照来看,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和收获。

本章讲到了市民画的兴起,遇到的文人画的阻击。

西方比较著名的画,很多是面向市场定制的,比如《夜巡》《睡莲》系列。明清时的文人似乎还耻于谈利,没有形成大市场。

这一点到南方看园林时能感觉到,屋子里外都很漂亮,也有对联,但很少有画作,甚至中堂都少。

也可能是国画比较容易拿走,不想摆在外面。也有可能是大众不觉得这是艺术。

《红楼梦》里秦可卿的房间里有画,其他人的房间好像也没有画。

时至今日,我的房间里没有装饰品,倒是想买画,可是买印刷品觉得俗,买画又怕上当。

有鉴赏力的买手可能是我需要的,请人来帮我挑一幅画,装裱起来附庸风雅。

amanda

今天读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又见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上一次还是汉朝大一统,这一次则源于宋代工商业的繁荣,说白点就是百姓手里有钱了。

拜神佛不再那么必要,曾经的士族文人也不再那么高大辉煌。芸芸众生,在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智慧之后,看到了一种踏实富足的美好。

绘画的主力军从文人渐渐变成了工匠,以卖画为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这些所谓的城市中产阶级成了买画的主力后,绘画内容的功利性、应酬性、装饰性变得重要起来。

咱现代的画作和工艺品中,倭瓜代表福窝,仙鹤代表长寿,估计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另一方面,宋代雅致诗意的山水画,被学院正统派搞成了为僵化虚假的形式主义,颇有东施效颦的味道。真正追求艺术之美的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于是便用真诚的俗来对抗虚伪的雅。用丑与怪对抗照猫画虎、附庸风雅。

跟着这本名为美的沉思的书,随着勋爷一路寻找答案。什么是美,仿佛和我读之前的想法基本一致,美源自内心,又仿佛有千头万绪,等待我继续前行,去一一解锁。

关于白石老人的讨论。穷苦湖南乡间出身的齐白石。是生活所迫的工匠出身,又有过文人画的训练,街头卖画又习染了市民生活种种,在技法上可谓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无成见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天然质朴的“空”。

无论外来佛教异域艺术,文人画的诗意盎然,还是宫廷画学院画的正统,市民画的烟火气息,他都能欣然接受,时时随喜。所以,他的画,是文人商人村民都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是没有刻意安排与刻画的稚趣,是自成一派的大家风范。

紫星

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城市风俗画在当时山水画全盛时期初露端倪的典型代表,张择端在画中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当时繁荣的经济状况,画面一改文人画的清冷萧瑟,而是充满了城市生活的生机勃勃。

他们更着眼于现实的市井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更接地气儿,他们热爱现世、肯定现世,在初步自由开放的城市生活中享受着他们的现实生活。这也反映出这些画家在心态上的转变。

到了明末清初,很多画家已经不再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开始与俗世结合,表现在色彩的运用、绘画题材的生活化、画作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更加烟火气,以至于过去最为文人画家所不齿的“卖画”的现象也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了。

真正的艺术家用真诚的“俗”来对抗虚伪的“雅”,这些都已说明着从文人画解放出来的市民画家,已不再是以“清高”为美学的标榜。

艺术的美本来就是一种个人感受占主要地位的体验,所以不论是画家完全的个性张扬的完美体现,还是到了近代以卖画为生的画家为了迎合买主的趣味而创作的作品,只要能体现艺术的美感,已经不再强调绘画的意境和深层涵义了。

因为它们都可以是美的。勋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艺术,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抱着欣赏的态度,总是会感受到那种“美”的。

嘻嘻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市民风格的艺术也同时成长着。文学、戏剧中的传奇、小说、评话、演义、杂技等都比较成形,但是绘画的发现比较缓慢,到十七八世纪才蓬勃发展起来。

开始是把佛、菩萨像降低为更为俗世的罗汉、应真像。在十分神圣庄严的神像中赋予完全俗世的性格,突目偃眉、张口赤脚。在山水画中寄托俗世风习的描写。

如《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到了元代,知识分子受到挫伤,更加促发了文人画远离世俗,城市市民风格的绘画受到更大的拖延。

明代读出来的是交锋。遗民画派抗议新兴工商业暴发式文化,山水画退避成一种纯水墨抽象技法的发展。而唐寅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因为他不要孤高和寂寞,他的世界流露着处处笙歌的热闹,反映明代整个社会真实的精神面貌。

明中后期,人物画复兴,对自己容貌的重视,把人从山水中扩大出来,以特写的方法加以纪录尊崇。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使文人从帝王提供的仕途沦落为富有工商阶级的豢养,画家本身的社会地位有了大的变化,画家卖画的现象多起来。文人艺术过渡到市民艺术。

清初的扬州是城市风格绘画的代表重镇。画家与俗世结合,色彩重新出现,题材日常生活化。他们以温暖的色彩歌颂人世间平常人家的生活,既不向往宫廷的富丽,也不企望文人山水的孤高,踏踏实实的活在新兴的城市中,安分于现世的享乐。

扬州在海运时代来临下注定了没落的命运,但扬州所代表的城市市民绘画却不曾衰减,移到了上海。19世纪有大量市民风格画家聚集在上海,他们在这个新兴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发展他们平易近人又充满现世喜乐的画风。

在虚谷、浦华、任伯年的画中还可以看到初步与西方艺术频繁接触后形与色、光与影的自然接合。

20世纪“美的沉思”从齐白石起步。他创造了综合文人、城市民与农村经验的动人艺术风格。

  1. 美的沉思  共读01

  2. 美的沉思  共读02

  3. 美的沉思  共读03

  4. 美的沉思  共读04

  5. 美的沉思  共读05

  6. 美的沉思  共读06

  7. 美的沉思  共读07

  8. 美的沉思  共读08

  9. 美的沉思  共读09

  10. 美的沉思  共读10

  11. 美的沉思  共读11

  12. 美的沉思  共读12

  13. 美的沉思  共读13

  14. 美的沉思  共读14

  15. 美的沉思  共读15

  16. 美的沉思  共读16

  17. 美的沉思  共读17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