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 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 为什么一个谣言会很快让社会疯狂起来,连精英阶层都相信妖术确实存在? 集权政府的强力管制对谣言的流传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政府说的话没有人信,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共读《叫魂》探寻真相。 《叫魂》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领读者:玉面小达摩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导读 各省的清剿 今天,我们来共读《叫魂》的第六章:“各省的清剿”。 第四章中戛然而止的叙事,在第六章又被孔飞力小心地接续起来。 当乾隆皇帝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叫魂案嫌疑人的清剿时,他自己其实很清楚一点,那就是:这件事他自己没法完成,必须要仰赖官僚机构的配合,但官僚机构尤其是省级官僚机构的表现却总是令他失望透顶。 所以,孔飞力并没有立即进入叙事,而是对1768年前后清帝国的省级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番梳理,并试图去总结省级官僚机构与皇帝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乾隆治下的省级官僚集团共63人,主要包括总揽一到多省军政大权的总督、巡抚,专司一省特别政务的布政使、按察使,以及无守土之责的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在满汉比例上,满人占38%,而总督、巡抚一级高官满人占比高达58%。 在所辖人口上,总督一级中两江总督辖下人口最多,为七千万人;巡抚一级中江苏巡抚辖下人口最多,为三千万人。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在数省任职的经历。 在信息沟通上,则被明显区分为日常事务和机要事务。前者经由内阁、六部办理,主要处理些不痛不痒的事情,皇帝也会通过“明发”的形式向臣民传达政令。 而后者仅限于皇帝最信任的省级官僚,他们被皇帝授予奏事权,遇有机要事宜则以奏折形式汇报并快速送达,然后绕过六部,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案头。 奏折在经皇帝朱笔批阅或是经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志草拟命令后,以“廷寄”的形式快速送回官员手中。 紧接着,孔飞力便开始继续讲述叫魂案的发展。在乾隆的强制命令下,南方各地的几个督抚一面为曾经的疏忽大意反复忏悔谢罪,一面开始着手缉拿几个重要大术师。 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之前的口供一次又一次被推翻,案情陷入了前后矛盾的死胡同中。恐慌的蔓延不仅没能遏止,反而伴着一阵阵鸡飞狗跳进入了直隶和北京。在直隶,有几个老百姓的辫子被莫名其妙地剪了去。 在北京,除了叫魂恐慌,还有怪虫恐慌。社会上已经在流行一种说法,说辫子如果已经被阴谋剪去了一部分,那就得都剪掉,这样可避免妖术上身。老百姓惶惶不终日,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准备迎接世界末日了。 而最令乾隆沮丧的是,或许还不完全是案件越审越乱,而是他似乎对自己曾经最为倚重的省级官僚机构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他们屡次欺上瞒下,文过饰非,谎话连篇,推卸责任。 就连被钉在江南的眼线苏州织造都不愿再积极奏报,以至错过了追捕案犯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不愿再相信任何人,随即下令将涉及叫魂案的所有相关人等全部押往承德,此时他正在那里避暑。 今天我们就读到这里。 讨论一下:在你看来,清朝的省级官僚机构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打卡集锦 李嘉欣 当皇帝好累呀~我看着这种整理后的文章都头昏脑涨的,弘历却要从浩如烟海的文件情报中分析梳理出他想了解的东西,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勤奋和智慧。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果是有超能力的管理者也还好,稍微能驾驭。如果继位者是心智普通的人,那最终结果不言而喻。 人们对流言的这种接受能力,也是自古有之呀!和现在朋友圈各种“震撼”“必须要看”“**养生”……等各种消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在哪个时代都是需要具备的,尤其到了今天尤重。 娜娜 全国范围内对妖术的清剿触发了弘历与各省督抚之间的较量。官僚责任制度围绕对信息的控制展开,底层官僚的失职层层影响上层官僚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叫魂案频发两个月后,弘历方才通过秘密渠道了解的妖术案件,这被视为是官员的畏难裹足。 我们来了解1768年弘历的行省官僚体系。这是由63个省以上的行政官员组成的精英圈子,有与皇帝直接对话的宠信和权力。任职者均有在数省任职的经历,满人比例极大。 联想到前面说过的弘历面临的维护满族贵族荣耀的任务,在满人数量偏少和普遍的差别优势待遇下,虽然帝国处心积虑加强满人在地方政府中的权力,但也不可避免导致满人庸才占据高位。 在1768年的行省官僚制度中,大多数行政事务由各省长期不动的胥吏任职处理。行省官员被频繁调动以防止长期占据地方大权,同时享受皇帝的信任,承担为皇帝分忧的职责。在其辖区内,官员同时集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职权于一身。 在妖术案中,各省巡抚更多担任法官角色,但出于上述满汉比例的描述,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司法技术经验来对抗其职位相随的政治压力。孔先生总结的好,取悦皇帝是贯彻司法的中心环节。 一个政府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对信息流动的仔细掌控,对清王朝来讲需要区分紧急事务和日常事务,以及确保地方官员能及时准确提出报告。针对这两点,弘历开展了长期的整治。 第一个问题上,弘历继承了一套常规渠道和既要渠道构成的文案报告制度,用题本经由内阁送达御前。紧急情况由皇帝和行省长官之间的机要渠道承保,皇帝批示后称为朱批奏折。常规奏折体现了官僚制的形式,朱批奏折是个人间的礼数和交流。 皇帝对官员的奏报和他个人的动议也经由常规和机要两种渠道下达。常规回应只是从形式上认可内阁的票拟或简单批示,更重大的事项或正式文告通过明发上谕发往全国。 机要回应则通常通过皇帝朱批将意见直接写在奏稿上,通过军机处回到奏报人手里。或是军机处根据皇帝对奏稿原始意见所拟敕令作为廷寄或字寄发还地方。明发是传达给全体官僚的信息,朱批和廷寄诗迅速机密的行动文件指示。 弘历朱批对理解叫魂案作用重大。 从清朝权力机构设置回到1768年现状。江南的追捕妖术情况令弘历不满,搜捕升级,皇帝和地方官员焦虑也在升级,荒唐指令迭出,案犯口供不断推翻。搜捕到疑似匪首看似案情告破,妖术却似乎通过流言网络传播到各地。 孔先生列举了各种案例,皆是在皇帝重压下地方官员无措应对之举。弘历终于将剪辫妖术与剃发联系起来,定性为谋反。民间也出现了剪辫邪教的应激反应。空穴来风终于在皇帝和地方官员的勤力下成为现实,讽刺性回应了弘历的猜疑。 这一段里弘历和各种官员的朱批对话煞是好看。若身处弘历的视角看,臣子皆是敷衍愚笨之辈,但又不得不依仗这些人清剿妖术。 弘历终于亲自将之前忌讳的剪辫之事与谋反相连,可见无奈;若从臣子角度看,上意难测,谕旨荒唐,妖人难寻,背负罪责升级,日子也难受的很。是谁之过呢? 悟 孔老师一开始叙述了乾隆朝的行省官僚制度。行省官僚是由一个很小的精英圈子构成,这个圈子里的官员有和皇上直接联系的特权,使他们有一种乐在其中的自我优越感。 这些行省官僚与皇帝建立了一种以忠诚和依靠为特征的特殊关系,但弘历个人对这些地方大员有着作为帝王的猜忌,在各地区及各省级大员的麾下有着自己秘密的耳目,这些人在与皇帝乾隆秘密书信。 乾隆认为这样是有好处的,一来可以判定行省官僚的奏折汇报管辖地区的情况的真实性,二来可以知道这些行省官僚期满不报但又重要的信息。 皇帝从下面得到信息的方式分为常规奏折和紧急机密奏章,对于紧急奏章乾隆是可以朱批的,这些朱批表达了皇帝本人的想法,这一章我们会看到关于叫魂案乾隆大量的朱批。 孔老师分析上述内容,旨在让读者更清晰的明白叫魂案的政府信息传递在其中不可忽视影响。 江南的隐情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斑斓缤纷的展现了乾隆朝官场的百态。乾隆朝满人和汉人旗人占据着个行省的要职,他们之间及他们与皇帝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 各省官员在叫魂案中极力的表现出勤奋负责的态度,以讨好皇帝欢心,从乾隆的朱批中可以看出皇帝本人对他们的勤奋负责显然是不信任的,乾隆朱批中可以看到皇帝对每个叫魂案的奏折都很细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使得官员们的压力倍增。 然而叫魂错综复杂,官员们在追捕疑犯中收获甚微,这更加剧了皇帝与大臣们之间的猜忌,促使事态的发展越演越来。 乾隆虽然一直在回避民族矛盾,自己满清正统合法性的阴影等这些敏感问题,但也终于给七省督抚发了一道上谕,综合妖术案的所有信息,把剪辫子妖术和剃发联系到了一起,由此叫魂妖术变成一场有阴谋的对抗满清政府的谋反。 此后人们恐惧的不单是叫魂妖术带来的个体伤害,还包括更可怕谋反罪,无疑这时叫魂案发生的地区的人民每天在诚惶诚恐中度日,也许更广泛的社会恐慌正在酝酿之中。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