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午茶来聊哲学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时间

2018年2月10日14时—17时

地点

民园漫咖啡餐厅

活动主题

聊一聊哲学的那些事儿——读书会No64次线下活动暨第四期悦读下午茶

12

参加人

主讲嘉宾:MJ老师及于老师

主持人:七月

共有17位书友参加了线下交流活动。

缘起

2018年1月,悦读读书会组织共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来自水星的哲学专业书友MJ领读,28名书友参与打卡、围观。

与去年书友们共读挑战的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不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用我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哲学串在历史中,哲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讲得十分清楚,其中还夹杂了各路哲学大师的八卦轶闻,内容浅显易懂,方式喜闻乐见,大家终于愉快的走进了哲学世界。

群内共读气氛热烈,每天讨论均在几百条以上。书友们线上意犹未尽,就来一次线下的思想碰撞吧!

于是在咖啡厅里,在情人约会和逛街闲坐人们中间,一些人来聊哲学啦!

上图中间那位帅哥就是哲学博士,某大学哲学讲师于老师

先介绍一下这次参加活动的书友阵容,来自水星的MJ、水缸、上官婉儿、捕手、瓜瓜、黛墨,来自木星的七月、海山、开心、小白同学、vikey小莹子,来自金星的无名,来自管理层的跑跑单车、娜娜、迷恩、诗与远方,还有MJ请来的神秘嘉宾——天津某著名大学哲学系于老师。 

日常语境中,“哲学”似乎总与“高深”“装”“胡思乱想”“不接地气”等等关键词连接在一起,“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哲学”有什么好聊的?那就来听听参加读书会下午茶的书友们怎么说!

关于这本书

MJ老师:这本书可以做西方哲学史入门。作者很牛,把哲学这些事都串了起来,虽然理论介绍得不是很全面,但前因后果讲得很清楚,让大家对哲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尤其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都能串在一起,我自己也很受益。 

海山:刚刚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虎头蛇尾,前面提出命题,后面却解答不了,八卦也太多,觉得有些偏离主题。

但是整体而言,作为哲学入门很好,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其中介绍了很多哲学家的情况,也可以作为书单,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想例如“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以前是胡思乱想,现在这本书帮我梳理了思考的思路和方向。

对哲学世界的好奇

Q.如何理解哲学?

A.于老师:要聊哲学,首先要澄清一个观点,在哲学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甚至是这句话本身。所以,也不要把老师说的话当做真理,否则思路会被限制住。哲学讲究的是反思。 

Q.现代的哲学教育是怎么划分的?

A.于老师:目前中国高校普遍为在哲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划分八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宗教学。

也有学校将政治哲学单拿出来,放在二级学科中。(此处于老师对政治哲学的介绍和延伸很有意思,可自行脑补一万字,有兴趣的自己了解)

Q.相对于西哲发展史的清晰脉络,同期的中国哲学为什么不是这样?发展有何异同?与文化背景有什么关系?

A.MJ老师:西方哲学史发展有脉络这件事,有可能是我们的错觉。比如历史事件的发生,多属偶然,脉络和规律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什么是哲学?哲学翻译成中文是“爱智慧”,西方哲学起源于没有压力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纯粹的思考,这些思考源于怀疑和好奇心。

而在中国,如果认可诸子百家为中国哲学的起源,那么这种哲学更多是对策性的,是要解决问题、恢复秩序的,不是原生性的。出发点不同,形成的东西就不一样。虽然都叫哲学,但内容不同。 

A.于老师:我本人是地理决定论的支持者。

不同的地理特点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对比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到,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王朝更迭,在统一的汉语言圈,中国文化更具有同质性;

而西方的地中海文明,多山多半岛,历史上长久分裂为上百个小城邦,语言体系混杂,文化不具备同质性,资源匮乏无法自给自足,却发展出发达的商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中国人理解的哲学更多是生存之道,更看重HOW,而西方人更看重WHY。

Q:经院学者在无法证实上帝存在时,说“因为荒谬,所以相信”,这句话怎么讲?

A.于老师:中世纪哲学,更多是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证明过程中,哲学家发现这个结论用逻辑是推演不出来的,最终还是要归于神秘主义。而这句话本身就来自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表达了信仰的态度。

Q.西方哲学在存在主义之后,目前主流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A.于老师:存在主义后,西方哲学发展为分析哲学,以英国、法国为代表,以方法论为基础,将目标放在解决HOW的问题。

这就要介绍分析哲学的背景,在20世纪的哲学世界,人们将某些哲学家的观点奉为信仰,不再批判性吸收,而分析哲学就是要将这些被捧上神坛的哲学思想请下来,再分析,再建设。现在分析哲学正处于“拆”的过程。

哲学和我们的关系

黛墨:现处于单身的状态,经常一个人会有“我是谁”“我在哪”的迷茫感。

小白同学:第一次参加活动,发现线下交流与网上聊天效果不同,可以近距离观察对方的语言和神态,不像网络上冷冰冰的文字,有时还会引发歧义。这样的交流更有意义,收获也更大。

开心:原本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看这本书,发现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人生无意义,但在看论证的过程中却收获很大。

瓜瓜:出于好奇来参加下午茶活动,想看看这种形式的聚会会带来什么启示。一是通过聆听,发现常读书的人与我身边很多人思维方式不同;二是习惯从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发现找不到满足“被需要感”的方法,从而产生疑惑“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有找到伴侣才能解决问题吗?

七月:困惑所谓“意义”,不如行动。行动带来改变,反而会收获意义。哲学语境下的意义指的是统一的答案,而人生的意义,你得自己去找,不能只靠想。

MJ老师:人生有方向,那很简单。当不知道人生的方向的时候,走向哪里都是心安。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别人给的方向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已,那不是答案。

于老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不是不知道,而是潜意识中认为“不被接受”“不能做”。有空虚的感受,仍是有需求,人生就还有意义。

上官婉儿:首先,聊哲学至少要建构在理性的基础上,而周围能逻辑自恰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推荐这本书,对世界观是一个系统建构的过程。第二,哲学起到安抚的作用,正如单身的朋友所说,生活中有很多苦恼,而哲学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所以再次推荐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反思和寻找答案。

诗与远方:每个人哲学观不同,有苦恼,西药不管用,可以试试中医。西方哲学富有逻辑,更系统更严密,也更入世,而中国哲学就像一门艺术,是出世的。西方哲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有言的系统,中国哲学更像是无言的境界。过于纠结逻辑,容易想不清楚,不如将其艺术化。

远方外的远方

MJ老师和于老师的讲解,仿佛又一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嘈杂的咖啡馆中,书友们努力get那些似曾相识却又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点。

曾有人说,哲学是一切学科之母。哲学从未远离我们,甚至与你我关注的每一个话题都息息相关,于是书友们的讨论不断跳跃,哲学、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科学……

甚至延伸到《未来简史》、马尔库赛、宋明理学、新儒家、尼采、黑格尔、柏拉图、读书会的辩论赛……

在此,无法记录当时热烈的讨论盛况,只展示一些系统的观点。

短短的一下午,哲学从象牙塔走出,慢慢剥去了神秘的高端面纱,走进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想。

普通人的人生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你在思考,大脑还在转动,就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不过你不知道你知道罢了。

参加下午茶的书友们都很有表达欲,每个人的发言都给人以启发,很多精彩的对话无法原汁原味记录下来,但与有趣的灵魂进行形而上的交流却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下午茶的思想碰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