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共读集锦14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古文观止

三月共读

作者: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领读者:李文怡

感谢今日朗读者晓园书友

040 ?里革断罟匡君

先秦:佚名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041 敬姜论劳逸

先秦:佚名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後即安。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042 叔向贺贫

先秦:佚名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里革断罟匡君(易)

敬姜论劳逸(难易适中,精读)

叔向贺贫(较难)

今日话题

1 生僻字我们到底要不要逐字理解?

2 勤俭节约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贪图安逸,在碌碌无为中消耗自己的热情,是占便宜还是吃亏?

八卦探索

韩宣子其人,如何评价?

里革断罟匡君

这篇比较简单,就是里革劝君别在不该捕鱼的时候捕鱼,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篇想简单说一下古文阅读的基本理解方式,是不是还是有很多朋友直接去看译文,而忽略了古汉语的文韵之美?因为古文读不懂啊!看不懂啊!生僻字太多啊!比如这篇,从题目中,是不是就已经有不认识的字了呢?

那么,遇到第一个不认识的字,我们去看下面的注释,到几个字以后,发现,还是看译文,简单易懂!于是,又跳过原文,去看译文。

如果一直这个样子,那就失去了读这本书的乐趣。

那还是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字,怎么办呢?

那我这边跟大家说几个读古汉语的基本原则(我自己的基本原则~)

一、不盲目迷信译文。

二、尝试自己理解。(不是翻译,是理解,理解行文的原因,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逐句翻译也可也不可。

从这篇文章说,题目中已经有生僻字了,那么我们会去看注释,这样是不对的。

第一步,通篇读下来,一看,我去,不认识的字,特别多!

第二步,题目得都认识吧。于是去查一下这个“罟”字,哦,渔网的意思。好像文章里特别多“四”字头的生僻字,再联系原文,好像都跟网有关系?那我姑且认定,“四”字头都跟捕鱼的东西有关。

第三步,认定了生僻字含意以后,再次通读全文,看是否符合逻辑。其实就是看看自己理解过后,是不是通顺有逻辑的人话!

第四步,看译文,找差距,调整思路。

这几步梳理出来了,我们看文章,有一句话,“宣公夏滥于泗渊”,滥字,有沉浸,不加节制等多重意思,那这里,好像都可以,那都可以的话,我们其实没必要去纠结,宣公到底是沉浸在捕鱼里,还是不加节制的捕鱼,因为对后文没有太大影响。

读到后面,我们知道,宣公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捕鱼,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果被里革怼了,那么文章主题,主要意图出来了,这篇文章我们就理解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算是读完了,读完了以后,再去看,里面有没有我们可以去关心的点。

敬姜论劳逸

建议仔细详读

1 勤俭节约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 贪图安逸,在碌碌无为中消耗自己的热情,是占便宜还是吃亏?

这篇就是敬姜对儿子絮絮叨叨的讲解为人,做官的道理。后世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其根本,与老妇人对儿子所说,并无二致。

在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中,年迈的父母工作,节俭生活是常事,子女贷款买手机买包包买名牌也是常事,是社会浮夸还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大多人对孩子的希望是平安顺利,而非过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理想。敬姜希望儿子做一个好官,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要有自己的追求。

希望大家仔细品味,从中体会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对子女的影响。

叔向贺贫

叔向和韩宣子见面了,韩宣子说,你看我官大吧,可是我穷啊。叔向说穷这个事,可喜可贺啊。然后就论述了下,穷也好,富也好,有德行就是可喜可贺的。

本文中的韩宣子大为受教啊,表示,你说的对。

我特别想说说韩宣子这个人。

文中韩宣子明确表示,你说的对。但是,但是来了,但是,此后韩宣子一方面权衡各方势力,一方面大肆敛财,国家霸业不关心,一直平衡内政,执政近30年!!!70多才死!!!

这么聪明又长寿的人不多!

之前说过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韩宣子不是嫡子却成为了韩家家主;把韩家从“穷困”带入鼎盛,使韩家成为晋的三大家族之一。其谋略与贪婪,可见一斑。

打卡集锦

洛克

里革断罟匡君

很惊讶,也很佩服古人,可持续发展,不贪婪,不妄取,顾及环境和子孙后代。理解深刻,并从国君自上而下贯彻落实。我们改革开放30年,巨大的经济发展,忽视环境生态保护,造成环境的彻底破坏,甚至是毁灭,罪孽深重。

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雾霾,荒漠,光山,毒水。终于又重视环保了,希望能常抓不懈,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敬姜论劳逸

伟大的母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现在我们仍然这样鞭策国人,时时刻刻不忘记自己的理想,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使命。敬姜也是这样的想法吧!

叔向贺贫

叔向劝谏韩宣子,重视修德,忧德不忧贫。

这篇文章让我很受启发。家庭教育,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应该从小树立这样的思想。把道德修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才艺,技能。无德而有术,则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很容易不择手段,即使获得财富,也会骄奢淫逸,最终带来灾祸。

韩宣子虽认可叔向,但并不改正。看来教育也要趁早,韩宣子这么大年龄了,叔向再教育,也改变不了他的思想了。为相三十年,不思为国做贡献,只为自家谋利益。搞权术,玩平衡,贪财物,他韩家可是又升官又发财。晋国最终三分,也分给了韩家一份。

手残木木

里革的一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从资源和自然利用上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的硬道理,身边有这样的贤良臣子,也是鲁宣公的福气,政策不赘述,说多也无益。

敬姜的劳逸理论也是很有趣的,而其实仔细一想,大方向上可以说是很贴切,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更多的还是启发不有过多的欲望,否则会被无尽的深渊吞噬。

叔向和韩宣子的对话,也是这个道理,人道恃才放旷,可是恃财的又怎会不放旷,骄奢淫逸,真是转福为祸的捷径,没有大富大贵哪来大彻大悟的德行,前提是不沉沦在大富大贵之中。

所以,有人有德才是良人。在阅读中,生僻字是难以避免,个人倾向去逐字搜查理解,毕竟古文简短必定字字珠玑,尤其史官行笔,也必定是用字别有居心。

贪图安逸必定是自己的吃亏,当心生一念之时,整个人的精气神肯定就是在走下坡,一个保不住自己精气神的人,只能算是行尸了吧。

王彩儿

里革断罟匡君

表面上是劝君王不要用渔网捕鱼,来日方长,给繁殖期的鱼们一条生路,不要涸泽而渔。但也隐含了合时的道理,强调一切均有其规律,必须按照规律行事方可。当然最重要的一层,还是展示古代先王的布置安排,是多么的完善啊。

敬姜论劳逸

国语的鲁语篇里,敬姜这位老太太曾多次出场教育儿子。这一回公父歜这位鲁国的大夫,看母亲亲自纺织,觉得没有必要。母亲就借机教育了他一番劳动的必要性。

勤劳就会思考,思考就会生善心。贫瘠土地上的人民向往道义,是因为勤劳的缘故。这个逻辑链我并没有建立起来。在我看来,物产贫瘠,人们穷困,多半道德水准是要下降的。

后面的长篇大论,是在挨个分析,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士、庶人,所有的阶层都过了一遍,无非就是讲无论你是哪个阶层,都要勤劳,不要偷懒。

有道理吗?有。勤劳无疑是种美德,尤其是在那个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年代。逻辑成立吗?不觉得。事实上安逸的贵族举不胜举,明明已经是统治阶层,你要是努力干好自己那份工作倒也罢了,夫人去纺织,更多的意义还是做一个榜样,以免带坏了风气。

公父歜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过人的事迹。那些能干的政治家,也未必都有一位纺织不停的母亲。

叔向贺贫

国语的这几篇,意识形态导向十分明显。本篇也不例外。老朋友叔向再次出场,依旧是长篇大论。

举了栾家三代的例子。一代穷却有德,二代骄奢贪赃,却得以善终,给出的理由是一代的德行保护了他。三代恢复了德行,却被迫出逃国外,亡命天涯。给出的理由是被父亲的恶行所连累了。这个逻辑推演,感觉是怎么说怎么有啊。

无论是栾家也好,郤家也罢,都是晋国几家大夫之间争斗权柄,相互倾轧的后果。成功与失败可以分析出很多理由,但只用德行未免没有什么说服力。剩下来的那几家,难道就全都是修德之辈吗?

最后一个问题,栾书穷是穷,德是德,因为穷,就直接推论出所以德,这是什么逻辑……那满街的晋国平民,全都是道德楷模咯?

栾书屡战屡胜,数建功勋。在这里却变成了以德服人的典范。这洗脑的力度,不亦过乎?

你不懂

里革断罟匡君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总是妄图越过自然规律,以满足自己的贪念。幸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古代就已经觉醒了。

里革劝诫的方式方法算是比较激烈的了,当场撕破渔网,而鲁宣公受到里革的批评后,不但没有怪罪于他,还幡然醒悟,这种及时认错改错的勇气,以及听言纳言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敬姜论劳逸

敬姜一番长篇大论,归根结底,是想跟自己儿子说,好好上班,别偷懒贪安,坚持勤俭节约,坚持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吃苦耐劳。敬姜的思想是朴实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大部分的言论还是很接地气的。

叔向贺贫

无论处在什么环境,开心过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与其天天愁眉苦脸,不如开心的过,总归是自己思想上的转变。

但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存的需求大于自我实现,如果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修炼自己的思想,这也很难实现升华吧,可能萱子愁的并不是温饱,困惑的只是我为什么没有钱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联想!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