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共读集锦05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

不过最好还是关注一下

万一找不到了呢

七月共读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领读|山河

领读者说

今日读到 第六章《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

本章依然两条线:

一,佛教史:鸠摩罗什和道生的故事。

二,佛学理论里,顿悟成佛观,和“业”的理解。顿悟成佛的理论引出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结论,与佛教传统的一阐提不能成佛观点严重冲突。我个人认为一阐提不能成佛的观点偏宗教。一阐提能成佛的观点偏哲学。一阐提到底能不能成佛?大家见仁见智吧。

对业的理解相对就比较复杂了。因为这是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全面问题。佛学认为的人类终极理想状态到底是什么?学佛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全部都做“清净业”吗?那么全世界都在干什么?说实话,我没理解透。所以不做评论,至少不是禅宗所说的状态。

这一章内容字很少,内容也很少。

今日提问:你认为的佛学所说的终极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Emma Wan

如果光光說辯論佛法就有謗佛嫌疑,那我們通通都要下地獄,然而還好佛教比一神教寬容,帶著探討交流的目的去討論是不會下地獄的。


(默默想起亞伯拉罕教)

本章提出的疑問是,不幹任何事沒有慾望就能成佛嗎?


首先我認為佛其實還是具有人性的,人性表現在於還是有慾望存在,只是這種慾望是正面的是光明的。那到底我們要不要幹好事才能往悟的境界(明瞭世間真理)去呢?


我認為還是要的,只是在於我們在做事時存的是什麼心,良善初心?功利心?當我們用著良善初心的因成就的業才是接近智慧者的的業,只有在不斷行事中才能漸漸明瞭因果不在無明。

然後我又想起某紫衣神教,教徒老喜歡威脅別人不聽師父話就會業力引爆,他們真的知道什麼是業!?

最後作者又陰陽怪氣的說了一遍就算是大智慧高僧都要討好帝王,有點狗尾續貂呀⋯⋯    

拙锋

这章的书名很有意思,“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书中依旧是从介绍历史开始,从历史上佛教发展的脉络去介绍。道生提出“一阐提可以成佛”的观点与当时中原主流佛教产生巨大分歧,本人甚至被佛教排斥、孤立。但当印度佛教中提出了“一阐提可以成佛”的观点,主流佛教徒又立马转而支持道生。在我看来,汉传佛教前期的发展自身动力不足,过于依赖外部佛教的支持,还没有走上“佛教和释迦摩尼中国化”的道路,这也许是佛教前期发展受限制的原因。佛教前期可以利用两条基本理论去吸引信徒、扩大影响,但是对于本土知识分子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于,道生正确的发展观点竟不被自己人支持,选择印度传来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佛教前期的可悲之处,净信书。就像作者所说,这是宗教的传统弊端,对于经文的解释必须与经文完全一致,所幸的是,佛教后期能够依靠自身去完善这些教义,脱离了桎梏。    

静一明轩

印度在佛教方面的理论不是超出我们国家很多吗?都是经典理论,佛教不是提倡众生平等吗?为什么还有种姓之分?而且还根深蒂固,延续至今,有不可改变之势。对此特别不理解,据说在印度有许多贱民的年轻女子都是什么圣女,所谓圣女就是高僧的奴隶,具体做什么,众说纷纭不可考证,但是我仍然不愿意相信这些圣女是做一些龌龊之事,如此亵渎高僧和神庙之说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我各人浅见,佛教的教义应该是教人行善的,都应该是高尚的神圣理论,印度是一个佛教国家几乎人人虔诚礼佛,可就单单这个种姓的存在就让人不解。


本章最后一段说道生恭维了皇帝,众人莫不叹其枢机得忠,其实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又有哪个宗教不和政治挂钩呢?其实说到头都是在找一个彼此相处愉快,互利共赢之道而已!    

七月

第六章 学佛就不能做善事?


本章列举了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在道生时期,所遇到的主要困惑和争议,以及他对佛教传承上的贡献:打破单向求证经典的方式,在逻辑的框架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佛法理性的内容。

一逻辑思维的意义:


(一)逻辑表达的意义


1.超越语言符号与文化背景的局限性


(1)语言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2)语言的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夹杂了很多陈旧冗余


(3)人类语言不仅具有个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在适应社群交流合作及发展的需要中,逐渐具有了鲜明的社会属性。


(3)社会属性一定是服务和受制于种族,社会繁衍发展需要的。所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也具有这种特性。


(4)不同地区语言与文字,对于一个概念的词汇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所指是不同的。这其中带有各种语言服务其文化,政治的痕迹。


印度梵文最开始只掌握在贵族阶层中,定义,解释权都属于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只有被引导和接受的权利,没有任何质疑的可能。


2.数学逻辑模型 ,也是一种逻辑表达的方式。


(1)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 ,检验有效性的方式


*优点:简洁,精确,便于复制检验,并以此对未知做出预测。


*逻辑模型,不只有线性的表达,在目前,也是对于开放的复杂系统,边际特殊涌现现象的模拟。
*数学逻辑模型可以是个重复,叠加的集合,借助现代计算机算法工具的帮助,对于复杂现象,的系统特征,可以做出更有效的模拟认知。


*更有效解决,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客观真理这一本质局限性。


在这一点感觉中观学对应的方式强于老庄学,至少不能准确表达,也不直接拒绝表达。而是以否定式表达集合,尽可能去描述客观。


虽然描述性语言,因为上述语言符号夹杂各种冗余文化痕迹,很难做到精准,但以当时的局限,对于否定式集合的工具运用,已经是一种模式创新了吧!?


不可能也许也是有时效性的,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是智人得以在较短时间迅速崛起(相对),立于自然界生物链顶端的关键因素(不能说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应该还是基因突变+各种适应演化方式共同促成)


(二)逻辑推演的作用


道生在质疑基础上,以逻辑推演的方式,论证和发展了本土佛学理论:(被后人证实与佛法经典理论一致)


1.顿悟成佛


对于顿悟,我是这样理解的:


(1)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二元论到多元论


比如线性思维到模型思维


(2)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跃迁行为,并不是循序渐进,也不是跳跃发生的。


(3)我理解的机制:


人的神经网络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具有复杂系统的共性特性:


*涌现


*从无序到有序


*初始信息的敏感性


*系统自适应性(AI自我学习能力?人体演化出免疫调节功能等)

所以信息在人的神经网格传递,触发很多区间反应,并优化出最佳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更多区间被调动(有调动的基础,丰厚的学识认知背景 ),有调动唤醒优化的天赋,有在中央处理器高速运转过程中,各区间电信号相互作用,区间内电信号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网格,网格叠加状的作用行为,导致系统涌现现象发生,从一个混沌无序态,升级到有序态,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这种涌现,并不是终极结果,系统涌现依然会继续发生,也就是说思维模式并无尽头(理论不能轻易论断,即便阶段性论断,也要为左右方向都留有开放性的可能)

2.涅槃并非死亡,而是把握佛性


我理解的涅槃状态,有点像基因复制繁衍的演化理论具象版……


(1)专注有利于厘清思绪心流


排除各种神经联结,记忆被唤醒,潜意识,社会无意识等等的干扰,禅定的境界?


(2)人是基因的宿主,很多表观性状都是基因所决定的


比如人类认知的先验性工具 :时空概念,色彩感觉


色彩感觉,物理方法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比如客观的两色按一定比例配比,投射到视网膜上,产生的一种色彩的感觉,与只有一种色彩投射的感觉,是一样的,光波波长,电测波反应都无法解释这种感觉 ,我觉得,对于什么颜色对应什么感觉,也许是先验性的工具范畴的,这个工具属于物字体……


 所以对于美丑,也有先验工具决定,但善恶,好坏,是概念性定义,这个不是直接观察物体现象就可以感觉感知到,应该属于更多后天文化赋予 ,或集体,社会无意识层面的基因记忆……

(3)基因复制繁衍的意志,(拟人化)属于道的范畴,也就是客观规律,决定了基因库的整体恒常存在。


这种恒常存在,也对应人类的轮回概念?,只不过不是消除了意识,现象存在(人这个宿主及宿主内的器官,甚至细胞,物质的存在)


(4)轮回或一些无法解释的意识,濒死体验,记忆感觉发生,有以下化学作用的因素


颠茄硷阿托品可以诱发在空气中飞行的感觉;内啡肽可以使人产生平静和安逸感;K他命可以导致脱体经验,以及引发穿过隧道和看到亮光的体验;LSD可以引发与宇宙合而为一的体验]。麦司卡林也会让人产生金光、美丽炫目的种种幻视。二甲基色胺可产生强大的迷幻经验包括强烈的视觉效果,欣快和幻觉 。科学家也指出,人在濒死时会感到安祥平和,是因人在承受压力和受伤时,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人感受到爱与关怀。服用摇头丸二十分钟之后,大脑会释放额外的化学传导物质(血清素、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疲劳消失,感觉很幸福,而且想要拥抱每一个人;这种充满爱的快乐感受以及绝佳的社会互动感觉大约会持续一个小时,显示濒死体验可能与上述三种传导物质有关[25]。纳洛酮则产生“地狱般的”濒死体验。濒死体验与多巴胺也有关系


另一种解释则围绕着大脑颞叶,该理论认为颞叶的损伤或直接的皮层刺激可以诱发脱体经验,幻觉以及过去记忆的快速闪现等类似NDE的体验。由于颞叶区与听觉有关,所以濒死体验者常听到美妙的音乐,但有些案例听到的只是噪音,显示只是颞叶的随机放电而已。


也有一种假说,基因记忆残余,这个未获主流认同。


基因记忆或许真的有可能发生,有实验数据显示,创伤性的事件会对精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或许会带来一定疾病危险,还有创伤性应急综合症遗传表现,使劲假想下,或许也会存留一些基因记忆……轮回的记忆。


另外轮回很多事例显示是小孩描述,这个或许与小孩的自身记忆追忆能力有些相关

3.善不受报
初心 
初心与效果完全剥离,感觉还是不够公平……

(二)印度佛学法理的建立,是有其特殊的文化政治背景的。


1.佛祖对人间疾苦的忧心,为众生探求解脱之道

2.反抗婆罗门教,梵神对命运解释和决定的权利。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佛法探索的方向,要摆脱神性崇拜,命运决定论,要释放人的自由意志。


3.轮回之说,不是佛教首创,源自婆罗门教
4佛祖悟得佛法,是历经很长时间求学,苦修,研习了很多理论,进而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以其天赋创新,顿悟而得。


5.一种文化或理论的成功传播,一定不能完全违背当权者的政治意志,不能完全违背底层诉求基础,必然受其局限,变通中求生存。 


6佛学反抗婆罗门教种姓固定继承轮回教义,但并未完全推翻轮回之说。


7承认人有自由意志,不代表完全剥离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佛教承认的自由意志并不是本体论范畴的,而是一定本质预设前提下,的部分自由的意志。(当然,人应该也不会有哲学语系中的绝对自由意志……但,先期定义了哲学语境中,人整体生存的本质意义,再论个体存在,与先期认同了个体存在,再讲整体生存意义,是有根本不同的)


8佛祖学识渊博,研习过婆罗门教,和当时的沙门派理论,同时对古印度原始哲学思想也很精通。
其中包括原始数论派,这属于古印度最朴素的哲学理论,宙由两大本原组成:补卢沙(最高精神)和原质(原初物质)。补卢沙,或称为神我,也就是梨俱吠陀中著名的《原人歌》的原人[1]。原人歌中说原人是宇宙的本原,但众天神(提婆)却用他作了祭祀的牺牲,于是从他的躯体产生世间万物(尤其是四个种姓)。这实际上是反映了祭祀万能的思想[2]。原质,按数论的观点,由所谓“三特质(三德,triguṇa))”组成。三德分别是萨埵sattva(喜,乐,贪)、罗阇rajas(忧,苦,嗔)和答磨tamas(暗,舍,痴).根据《瑜伽胜论》,三德具有互相矛盾(或制约)的属性。“萨埵”倾向于探究事物的本原[5],“罗阇”倾向于动性的傲慢、贪婪和嗔怒,“答磨”倾向于惰性和不敏感


由此可见,佛祖对于佛法的悟得,受到数论理论的一些影响。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