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第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书接上回,董承拉拢刘备参与衣带诏,这边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坏刘备,刘备担心衣带诏事件败露,请令带兵外放劫杀袁术。 本回有关曹操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梗,既然曹操认为刘备是除自己之外的唯一英雄(对手),又为何一意孤行放走刘备呢? 程昱和郭嘉两大谋士的计谋,曹操同时拒绝极为罕见,中间的缘由有二: (一)曹操对于有关“衣带诏”的事件,其实是有所察觉的,但是碍于董承国舅的身份,在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之前,曹操也不敢轻易的对董承采取措施。于是,曹操想借用刘备去验证是否真的存在“衣带诏”。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看下,曹操是如何导演好这场戏的:首先,衣带诏是真。董承寻找帮手,先想到了“假皇叔”刘备,但是狡猾的刘备并未答应参与其中。 然后,曹操因为具有强大的情报网络,已经怀疑董承在搞串联的小动作了,而且董承联络过刘备,但是苦于没有证据,不敢贸然行动。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故意点明刘备就是自己未来跟自己抢天下的直接对手。 当然,曹操在心里此时还没有把刘备当做头号对手,这么说的目的就是给刘备施加压力,制造曹操难容刘备的印象,从而逼迫刘备就范。果然,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刘备主动联络董承,加入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的衣带诏小组。 如此一来,衣带诏的传闻就彻底坐实了,事情败露后董承等人被杀。坐实衣带诏事件,背后的导演原来是曹操,而其中最精彩的桥段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真正露馅的是刘备,但刘备还以为自己是个好演员,可惜曹操才是好导演。 (二)第二个疑问随之而来,既然董承小组已经被铲除,为何不一起把刘备杀掉呢,反而放跑了刘备呢?曹操其实是想到了一个人:叔孙通。鼎鼎大名的叔孙通,就是制定汉朝宫廷礼仪,让汉高祖刘邦感受到做皇帝尊严的一位大神。 那么,曹操为何会从刘备联想到叔孙通呢?两人有何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孙叔通的经历吧: 1.秦二世末期,陈胜、吴广造反,秦二世就问手下的博士和儒生们该如何应对,大家都认为形势非常严峻,需要立刻派兵剿灭造反的叛匪。只有叔孙通还在给秦二世大唱赞歌,鼓吹全国形势大好,只是有些盗贼罢了。秦二世大喜,对叔孙通加官进爵。 2.叔孙通眼见秦朝大厦将倾,跑回了老家薛县,摇身一变成了北上伐秦的项梁的谋士。 3.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叔孙通的到来,项梁很快就在定陶战役时失败身死了。 4.叔孙通又去投奔了楚怀王熊心,好日子没过几天,楚怀王熊心就被自己的手下项羽派人(九江王英布)干掉了。 5.叔孙通马上就投靠了得势的项羽,一直到彭城大战前夕,眼见刘邦势大,转头又投靠了刘邦。结果彭城一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狼狈西逃。 6.刘邦翻了下叔孙通的简历,发现确实是个“大衰神”,再也不敢带着叔孙通上前线了,派他去跟萧何混,做一些后勤的工作,结果刘邦打赢了天下。 刘备的经历与叔孙通很像,基本上也是跟着谁,谁就会倒霉:刘备拜了个名师卢植,结果卢植因左丰和董卓两次险些丢了性命;刘备投靠了同学公孙瓒,结果公孙瓒被袁绍击败,落得个引火自焚的下场; 陶谦不信邪,把刘备请到徐州,结果自己很快了一命呜呼了;走投无路情况下投靠了吕布,最终白门楼上吕布被曹操杀掉; 刘备归附曹操期间,曹操宛城栽了大跟头,痛失大将典韦...想到此处,曹操吓出一身冷汗,多年后演变成郭德纲的一段相声台词:是不是你方的我? 曹操此时采取了一个更加高明的办法,就是把刘备驱赶到自己的对手那里,把衰神的能量释放自己的到每一个竞争对手那里。 于是,我们看到曹操在没有与袁绍决战之前,先去打羽翼尚薄的刘备,打败了刘备又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放刘备跑到袁绍那里。后面又把刘备赶到刘表处,再赶到孙权处,其实都是刘备"玄学命里"的注定命运。 之前,阅读讨论群里有位老师发现刘备的前半生异常曲折,屡败屡战,曹操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而已。 第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书接上回,刘备惧怕曹操进犯,欲投袁绍,曹操心想正合我意。曹操与袁绍的正面对决,就此拉开序幕。 本回的问题点有两个: (一)袁绍手下的谋士为何总是相互拆台呢?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立嗣问题。 手下六大谋士当中,辛评和郭图同为颍川人,两人早早就站队到了大儿子袁谭一边,处处维护袁谭的利益;逢纪和审配同为袁绍早期的追随者,比较懂得袁绍的心意,所以早早站队到了小儿子袁尚一边。两派人相互争斗内耗的不亦乐乎。 而沮授和田丰,同为韩馥的旧部,为人都比较正直,并没有明显的站队,遵从更为传统的立嗣立长子,所以反对袁绍立小儿子的动议。再回头看六大谋士的对话,就有点意思了。 (二)曹操既然想驱赶刘备到袁绍处,为何开始只派刘岱,王忠这样的虾兵蟹将来打徐州呢? 这其实也是曹操的一个计谋,曹操担心由于之前刘备劫杀袁术,会使得袁绍对刘备不信任,所以要让刘备有一番苦战(先胜后负),使得袁绍认清刘备是自己敌人(曹操)的敌人,才会接纳刘备。 如果曹操的主力一开始就直接讨伐刘备,刘备直接逃亡奔袁绍,袁绍未必会相信善于逢场作戏的刘备。 打卡集锦 阿赞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三试刘玄德。伶俐机变过险关,千军万马出樊笼。英雄自有英雄种,提刀杀人不容情。自此天高任飞跃,才知白手创业难。 上官婉儿 进入上帝视角,看玄德后园种菜以避锋芒,实在不算什么新梗,关张二人居然提出疑问,更可以确定二人武将本质,英勇有余、谋略不足,连哥哥这种心思都看不出来。 话说回来,刘备走到现在,身边好像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全靠自己的心眼不断忍让和斡旋。 曹操煮酒论英雄,既抬高了刘备,也突显刘备斡旋的智慧,但在我的视角内,这段写得却是曹操如何将刘备玩弄于鼓掌之中: 曹操诈刘备“干得好事”、曹操指刘备为与己并肩的唯二英雄之一观察刘备的反应、明知刘备有不臣之心却放虎归山……在这期间,刘备始终是被动的,曹操才是掌控节奏的那个人。 开篇至此,曹操无论胜负,始终杀伐决断,而在是否图刘备的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了在谋士之间的犹疑。曹操的疑心重,既然有刘备不臣的可能性,他必定采取措施,但刘备仍被放走了。 在继陈珪父子背叛吕布投靠曹操后,又一次背叛了曹操投靠了刘备,群里的讨论很多,我只想说谋士与武将没什么本质区别,追随一个人就是投资就是押宝,收益才是真正要考虑的事情。 刘备被曹操逼的没法,已经开始着人向袁绍求助,且不说袁绍小算盘一打这生意接不接?单说刘备这仁义志士,怎么和刚刚手刃了自己的好友公孙瓒的人求助呢? 公孙瓒不仅是刘备的举荐人,更是开篇就提到的备的“友”,狗急了跳墙,原来忠贞仁义之士逼急了也顾不得许多了。 前几回一直活在别人口中的袁绍,这里终于大展身手,谋士陈琳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檄文,虽多有扭曲之处,却将开篇一来大大小小的事件总结了一个遍,就像郭嘉的十败十胜之说、曹操的煮酒论英雄,都在这个阶段。 从角色的角度分析全盘局势,这是三国世界中大咖们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作者要帮读者捋清的问题。 灵玉 董承组队搞衣带诏密谋杀曹,刘备受邀加入,签字画押。这是杀头的事情,弄的和凑人旅游一样。不明白为何要凑齐十个人呢?人越多事越多,也越容易暴露。(后来果然被曹操发现,直接团灭) 大米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此时他二人可以获得奥斯卡小金人。明明彼此心中各有所图。曹操对袁绍的描述蛮贴切→好谋无断,有一竿子谋士,但却没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些谋士意见相左时,袁绍性格表露无疑。
王雄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话说刘备贩履织席多年,参军报国,得平原相,仁义皆知,领徐州事,替曹操出力拜豫州牧,又被曹操引见皇帝尊称皇叔,聚义这是个命运跳板还是悬崖,还得看刘备做法。参与聚义,早日脱离曹操掌握,以图后事。
这里曹操才是真正的自信,从容源于自信,不用向别人证明,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我是曹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