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书接上回,徐庶投奔曹操,徐母羞见徐庶自缢而亡。刘备带关张二人三次造访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另一方面孙权派周瑜为大都督,率兵征讨洗盘踞在夏口的黄祖,以报父仇。 【背景叙述】今天我们还要再开一个脑洞(脑洞6),分别站在诸葛亮、刘备和罗贯中的视角,复盘下三顾茅庐这个事件: (一)诸葛亮视角:话说诸葛亮自从17岁避乱逃难到隆中,已经默默了十年的光景,27岁的他最终选择了出山投靠刘备。而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知晓自己,并三顾茅庐登门求贤的呢? 诸葛亮其实拥有强大的荆州人脉资源,而这个资源网络是如何建立的呢?第一个资源:襄阳的大族蒯氏三兄弟。 蒯氏三兄弟蒯良、蒯越和蒯祺,大哥蒯良为刘表定下安抚荆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业,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二哥蒯越是大将军何进的东曹掾,后协助刘表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刘表死后降曹操,官至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三弟蒯祺则是刘表时期的房陵太守。 诸葛亮的大姐(诸葛梦雪)就嫁给了蒯祺,这样诸葛亮拥有了第一个荆州资源。第二个资源: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大隐士庞德公。诸葛亮的二姐(诸葛若雪)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而庞山民的堂弟则是庞统。 庞德公因为对待避乱隐居襄阳一带的这些名土极为友善,在名士圈子里具有极高的威望,曾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第三个资源:岳父黄承彦。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而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则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而蔡讽(蔡瑁之父)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太尉张温、黄承彦和刘表,通过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主刘表也攀上了关系。 而刘备最终选择诸葛亮,其实最主要的也是看中了诸葛亮背后强大的荆州人脉资源。拥有了强大的背景,诸葛亮再也不是那个每天耕种于南阳的诸葛村夫了,摇身一变成为了传说中的“卧龙”。 而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和乐毅,又通过《梁父吟》表明自己毕生所追求的是像春秋名相晏婴一样,协助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代君主稳固霸主地位,三世显名于诸侯的功绩。 诸葛亮所看中的刘备,恰好有急需招募一名军师的计划,那么评价高、品牌知名度优、配置自夸直追晏婴、管仲和乐毅三位名相的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不二选择,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而细细品来,刘备看似自主选择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诸葛亮早早已经写好的剧本,刘备反而成了演员。诸葛亮应该讲是三顾茅庐这出大戏上半场的主角。 (二)我们再转换到刘备的视角:刘备因何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去请一个诸葛村夫呢? 原因有三: 一是刘备确实急需一名军师参谋长,来填补徐庶走后的岗位空缺; 二是刘备要树立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牌形象,便于将来能够广招贤德,从而立足荆州,所以急需一场大张旗鼓的招聘“秀”; 三是诸葛亮并非一个单纯的农民呦,诸葛亮是刘备打通荆州官场、士族、隐士等人脉关系的重要枢纽型人物,所以才会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一场“秀”。可惜的是诸葛亮在面试过程中演砸了,所提出的创业纲领所谓的隆中对,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纲领。从这一时刻起,刘备就已经不对诸葛亮真心的看好。 1、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刘备是要称王称帝,而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要光复汉室,这一点就像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一样,是非常微妙的。刘备可不想在自己身边弄出来一个荀彧来,因为曹操重用了荀彧之后,再处理起来荀彧实在是难上加难。 这也就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刘备拜了诸葛亮为军师,可在历次军事行动上却从来没有使用过诸葛亮,直到自己夷陵大战惨败病故,都没有真正的使用过诸葛亮,这次隆中对是起因。 2、隆中对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主力配置的问题,如果刘备的主力留在荆州,而使用其他大将抢夺两川的话,还是一个可以采用的路线图。 而主力进川之后,暴露出来的三大问题一是荆州留守的力量配置明显不足,试想即便关羽不主动出击打曹操,如果是曹操或者孙权全力进攻荆州,关羽的兵力是根本守不住荆州的。 而且荆州和西川的路途遥远,根本不会有援兵能够及时赶到; 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从汉中起兵走祁山的线路险恶,补给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后来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必须速战,每次都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而大败,这个败因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是没有考虑清楚的致命问题。 那么,隆中对前半段夺取几块地盘是策略是可以的,但后面的军事配置是错误的,因为关羽的守军根本不够实力再去进攻,而汉中那边粮草不足,也不可能有进攻胜算的机会。 采取了隆中对,就只能是后来演义中的结果;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脱离了主战场意味着中原人才的远离。 这一点上更加致命,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储备的短板爆发出来,因为可以挖掘培养的只能是西川和汉中这些偏远地方的人,其眼界其胸怀与中原贤士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人才的差距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衰亡。 所以刘备听完诸葛亮的BP之后,真的是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还三顾茅庐干啥呢,白帝城托孤时所讲: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的人本非马谡,而是刘备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评论。 对于隆中对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而毛主席经过认真的分析,也是看衰隆中对的,几大硬伤作为军事战略主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也算是身经百战的刘备在这场面试过程中,对这一情况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这个秀已经发展到了面试阶段,如果否掉了言过其实的诸葛亮,水晶先生还是推荐凤雏庞统先生吗,如果不要诸葛亮,以后还会有贤士主动加我微信好友吗? 在种种担心下,刘备只能硬撑着演完这场戏。直到诸葛亮出山到达新野之后,刘备安排诸葛亮做了名义上的参谋长,然后刘备又马不停蹄的去找庞统、找法正。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在刘备在世的这段时间中,实际上并未得到作为参谋长的实权。 火烧博望坡实际上是刘备的计策,火烧赤壁实际上是周瑜的杰作,打刘璋的西川刘备带着庞统不带诸葛亮、到了西川更重用法正而是诸葛亮,就说明了阅人无数的刘备当初的三顾茅庐只是一场秀。 诸葛亮成为了刘备集团礼贤下士的正面榜样,被营销推手和各路水军造出来的榜样英雄符号。 (三)作者罗贯中的视角:罗先生从内心中还是为诸葛亮鸣不平的,认为诸葛亮身上的本领没有得到刘备的充分利用,就像罗先生本人当时也是没有得到张士诚的重用。 后来朱元璋称帝后抑郁而终,罗先生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后期中的发光点,来告诉后人,没有得到平台充分施展才能的罗贯中(诸葛亮),最终损失的还是张士诚(刘备)。 我们客观的比较魏蜀吴三个版本的施政纲领:诸葛亮的隆中对偏于激进,鲁肃的榻上策偏于保守,而毛玠“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纲领最为恰当,魏蜀吴三家的历史走势,也因三版不同的“隆中对”,而早早的就决定了其命运和走向。 打卡集锦 上官婉儿 徐庶走了,重头戏出场——神乎其神的诸葛亮。看毛批此处也有对比,曹操的礼贤下士是奸,刘备的礼贤下士是诚,标签后的人物即使做一样的事,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种历史小说到底还是脸谱化。 好在现在的老百姓,已经进入了不需要只听这种说书来判断了解历史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希望多听不同角度的声音,标签化脸谱化的确方便我们下判断,也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 但现在倡导的理性好就好在,人们努力客服先天的偏见和谬误,努力多方位理解一个人一件事,从这个角度讲,多好的时代。 这两回写了两次刘表相让,刘备不取,借写刘备错失良机,主要写刘备的义,且不提刘表的立长立幼之争,还有外戚势力的虎视眈眈,就说刘表的相让,和陶谦前两回相让又有什么区别?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时机未到,皇叔先让孩儿们作一会儿吧。 娜娜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孔明在蜀汉政坛上的精彩表现从本回登场。虽然演义里夸大了诸葛亮的才能,但是三顾茅庐一章写的很有戏剧性,众多npc纷纷登场衬托主角光芒。
先是展现背后的势力集团,再烘托神秘气氛吊老板胃口。待刘老板礼贤下士的戏做足,立刻拿出针对老板当下问题的战略性规划。长期价值观一致,且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刘老板喜得“如鱼得水”。
灵玉 徐庶进曹营,拜见母亲。被徐母一顿臭骂:曹操是国贼,刘备才是英雄。你这是弃明投暗啊。一封信就把你骗来了,蠢蛋,祖宗嫌你丢人。然后就上吊自尽了。老太太性子太烈了,老而弥坚。徐庶肠子都悔青了。 人是需要经营的,要会给自己造势。就像好东西要用好的包装。否则空有一身本领也是埋没山林。 果然手段高明。推辞几次刘备的招揽,免费给刘备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刘备拜服,苦苦哀求直到落泪,孔明终于出山。刘备得到了宝,待之如师,尊敬之极。 甘宁是盗贼出身,遭到黄祖的歧视。黄祖不能好好对人,即使有人才也会离开。这是成功的大忌。魏蜀吴三国首领均是爱才如命之人,都均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团队。所以成功绝非偶然。 云淡风轻 很多时候,必须承认有高人,水平就是高。他们或者学习能力比我们强,或者情商比我们高,属于不服不行。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田丰知道袁绍打败仗,自己虽然判断对了,却是死路一条。 水镜先生指出:徐庶不离开刘备,其母还能颐享天年,徐庶进了曹营,其母必亡。多数人达不到田丰和水镜先生的高度,所以更高层次的孔明先生必须值得刘备全力相请。 三顾茅庐写得精彩,估计也是作者铺垫的成功。现先有徐庶和水镜先生联合推荐,然后孔明登场外表儒雅洒脱。 关键是在山野之中消息并不闭塞,对时局了然于胸,马上就让刘老板佩服得五体投地,奠定自己在公司的大拿地位。张飞关羽即便和老板莫逆,但在公司的地位必须让位。
笑看风云 徐庶来到曹营,拜见曹操,没办法你抓住我老母,不想来也得来呀!徐母是位忠烈之女,尽管年老,心中那股正气却没有一丝减少。痛骂徐庶丢了家族脸面,羞愤至极自缢而亡。 且说刘玄德,认识到了军师谋士对于打天下的重要性,失去了徐庶大为肝儿疼!好在得知卧龙先生尚未出仕,便礼贤下士,仿效古之圣贤,给足了诸葛亮面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请出了卧龙和评定天下的大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