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22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书接上回,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先是舌战群儒,然后又采取激将法搞定周瑜,终于让孙权下定决心孙刘联合抗曹。

【背景叙述】

(一)铜雀台:历史上铜雀台修建于210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而曹操当时在邺城西侧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高度约63米,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御来自邺城西侧的敌人。

而到了演义中,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改编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把"连二桥于东西兮",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而推测罗先生是参考了唐朝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借,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东吴四大家族: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江东几大家族(顾、陆、朱、张)的代表人物悉数登场。

1张家的代表人物并非张昭张纮,而是张温,这个张温也并非蔡瑁的舅舅张温。张温乃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后代,三国时期汉中张鲁、西蜀小将张翼和东吴的张温都是张良的后代。张温官居太傅,二妹嫁给了同为四大家族的顾雍的孙子顾承。

2.顾家代表人物顾雍,师从蔡邕,官至丞相。《唐会要》将"顾雍、贾诩、贾逵、张既、程昱、王浑、刘惔、庾翼"并称为"魏晋八君子"。顾雍的曾祖父顾奉曾任颍川太守,他的妻子是同为四大家族之一的陆康之女。

3.陆家的代表人物陆逊,从祖父为陆康,从父陆绩,陆逊娶了孙策的长女,儿子为陆抗。偷袭荆州、夷陵之战破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都是陆逊的代表作。陆逊官至大都督,丞相。陆逊的妹妹嫁给了顾雍的长子章豫太守顾邵,顾承的妈妈。

4.朱家的代表人物有两支:一支是以朱桓、朱据为代表的吴郡,另一只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的沛国朱氏,这一支后世出了朱熹。朱治是跟随孙坚创业的老臣,他的三儿子朱纪,娶了孙策的女儿。

朱据娶了孙权的女儿,朱据的女儿嫁给了孙权的六儿子皇帝孙休。四大家族,代表了江东世家大族的核心,成为孙吴政权的支柱力量。

打卡集锦

你不懂

遁走江夏的刘备听从诸葛亮建议,联吴抗曹,正赶上鲁肃与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主张一致,两人一拍即合。鲁肃数次叮嘱诸葛亮不要吓唬孙权以及底下群臣,以防他们更加没有了抵抗的欲望。


张昭等主降派皆是长他人志气 灭自己威风,诸葛亮先设定曹操为汉贼而刘备为匡扶汉室的仁义之师的前提,只要是主张降曹便是不义。


在周瑜回来之前,整个孙权的团队只有鲁肃在为老板孙权着想,其他人竟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陷自己的老板于不顾,毫不考虑刘琮的前车之鉴。    

李鹏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该未雨绸缪,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狼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存在。

但东方文化色彩的竟争,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竟争中使自己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因为这种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其停滞不前。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竟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强。    

灵玉

孔明随鲁肃来到东吴,准备力劝孙权战曹操。而此时孙权犹豫不决,众谋士却是坚定主降的。作为刘备军的军师的诸葛亮,必然被江东众谋士所敌视和刁难。不过诸葛亮无所畏惧,轻描淡写的辩到了众谋士。

可见诸葛亮不光是有才能智商高,而且情商也高,不是祢衡那类的二愣子。特别是见到孙权后,马上改主意,不再劝说改用激将法,而且效果明显。

另外,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的铜雀台赋拿二乔的事锁定周瑜决心抗曹。应对诸葛瑾的游说和反击等等都体现出名士卧龙的才能。

孙策临死前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作为江东第一谋士,其内政工作是极好的。但是遇到外事却明显判断错误,主张孙权投降。众谋士中只有鲁肃是主战派,不但头脑清楚,而且坚定忠诚。

在演义中被严重弱化,描述成一个忠厚的老实人。老实的鲁肃和才智过人的其他谋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作为江东的大都督,其意志对孙权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兵马不过五万人,但周瑜能够冷静的分析出曹操犯了诸多兵家之忌,此战必败。并且力劝孙权抗曹。可见周瑜也是很厉害的。

可是后来周瑜遇到内事时和张昭一样犯了明显错误,把孙权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

张昭周瑜两人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做的都很好,而范围外都犯了严重错误,不得不感慨孙策的厉害之处,不光是骁勇善战,而且看人用人也是及其准确的。魏蜀吴三国首领果然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云淡风轻

由于所处位置的关系,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不同。作为职业经理人和老板考虑的方向必须不一致经理人还能下岗再就业,老板就只能下岗。

孙权不想投降,但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战的舆论环境,周瑜在外不能帮忙,鲁肃成为主战代表,力邀刘备共同抗曹。


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三国演义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一篇。对于东吴谋士的质问和刁难,表现出超人的水平,全部过关。

和孙权对话时又摆出三足鼎立的愿景,想投降都觉得不好意思,实际上刘备或者孙权单独抗曹都没戏,联合才有希望成功。两家领导层意见一致,具体操作就好办了。


周瑜也是有远见,见面就想杀孔明,知道此人和自己道不同,对手如虎添翼,不如杀之以绝后患,战略上没错,合法不合情啊。    

娜娜

赤壁一战,史书上记载甚为简略,三国志中各国提到的仅百余字,后人只知是孙刘联军合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大军,其中经历语焉不详,这就给了罗贯中极大发挥想象空间,在史实基础上去架空一段历史小说。

舌战群儒,连环计,反间计,草船借箭,火烧三军,败走华容…于空白处敷衍出无数文章。

同一处境,不同的人有无数种解读方法,赤壁大战前的江东局势便是如此。孙权身为领导人,手下除了好勇斗狠不肯认输的武将主战,文臣中除了鲁肃,没有人站在他一边,心中也甚是犹豫凄凉。

打,在朝中人心思降;不打,三世积累下的成果就要在一道招降书的威胁之下化为泡影。

张昭的目的是“江东可保,江南六郡可安”,但对于孙权来说,江南化作焦土但仍姓孙,可能来的更有意义。

鲁肃的进言说到了孙权心里。领导人和下属同时被他人收编,待遇大不相同。职业官吏换了主公,依然可以从事原来工作;一山不容二虎,被对手视作敌人,天下大局未定,英雄蛰伏随时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又怎能相信曹操会养着孙权?

刘琮投降被曹操干掉,血迹还没干两天,难免不会让人琢磨。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当内事不决问了张昭,和自己心意不一致时,就要想办法解决内事。

诸葛亮初到江东,孙权明了其来意,在接见之前先让手下臣子会会,一来是先听听口风,二来是让一个主战派来充当自己的喉舌,看看臣下们的心意口风。

有人说舌战群儒诸葛亮逞一时之快,得罪了江东一大票文臣,但此时此境,想联合孙权,诸葛亮心知肚明没有别的选择。

论辩双方看似唇枪舌剑,为了说服对方,但其实最重要的意义从来都是说服听众。本场辩论的听众,就是坐在幕后看对打的孙权。

从论战双方特点分析,诸葛亮一方从不正面回答问题,你问我能力我说道义,你问我道义我讲能力,守势之后都跟着打击对方的招数。

通过对比,塑造刘备手持大义之旗,虽弱小但从不肯轻言放弃投降的形象,斥责东吴众臣坐拥天险却只考虑自己安危,不肯为主公分忧。这是江东诸臣的软肋,也是孙权心声。虽未与诸葛谋面,也暗暗引为知己。

再说江东一方,论辩一方显然没经验抓住要害。首先排兵布阵之失,第一个出马的本该是立论+探听对方打法的先锋,上场队员却是最有分量的龙头人物,己方锐气一挫,后面的对打越发陷入局部,无法扭转大局。

其次是衔接不畅,问题过于分散,不能揪着对方暴露出来的弱点持续深入攻击。刘备的弱点也很明显,除了大义之外,从作战经历上看出,若敌我实力相对悬殊,诸葛亮也没有回天之策。

且主战场在东吴,拿了东吴的人马去和曹操真刀真枪的拼,刘皇叔会不会在其后坐收渔利?主公孙权是打也捞不到好处,不打也捞不到好处,那不如做损失最小化选择。若谋士能从这个点出发来论辩,想诸葛亮会如何作答呢?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