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36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书接上回,黄忠率部队进攻定军山,在法正的协助下斩杀了夏侯渊,占领了定军山。曹操率20万大军来给夏侯渊报仇,米仓山之战多亏了赵云救下老将军黄忠,摆下空城计吓退曹兵。

王平因与徐晃争执而转投刘备。正当曹刘对峙与汉水之时,张飞和魏延却取了南郑,曹操退守阳平关,再次败退斜谷,倒霉蛋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而被杀,曹操退兵,刘备夺取汉中之地。

【背景叙述】

(一)定军山之战复盘:公元218年,刘备率军攻打汉中,夏侯渊兵力较少,但通过合理的部署,成功拖住了刘备进攻一年时间。夏侯渊和张郃占据鹿角的两个角,张郃守东面、夏侯渊守南面,互为犄角之势。

应该讲作为曹魏将领中排名靠前的将领,夏侯渊和张郃的分兵防守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占据有利的地形,形成相互的支援犄角,避免了孤营被围困的囧境。

刘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突然对张郃所把守的东面防线发起猛攻,同时又在夏侯渊驻防的南面放火烧鹿角。由于守备总兵力不足,夏侯渊便分兵一半去支援张郃, 留下了另外的一半兵马。

到这里夏侯渊都没有犯错,但接下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声令下,留下来的人都快来灭火修补鹿角,然后自己也充当了灭火总指挥。因为鹿角是守城时抵御进攻的重要防御工具,所以夏侯渊便身先士卒带士兵出来修补。

看到夏侯渊亲自出来修补鹿角,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派黄忠突袭夏侯渊,没有做好任何战斗准备的灭火队员们,当看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眼前的黄忠突击队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全歼了,可怜夏侯将军也命丧黄忠的刀下。

指挥复盘:首先,夏侯渊分兵去支援张郃并无过错,因为一旦张郃防守的东面被攻破,整体的防御机制就会被打破,在自己防御的南面没有被进攻的时候,调动兵力支援张郃是正确的;然后,夏侯渊是否该出去修补鹿角呢?

修补肯定是需要的,因为这是增强防御的必须。但是,作为最高指挥官的夏侯渊,并不应该自己也到一线去做修补工作的工兵,这导致自己被定点清除,然后丢失了整个汉中。

曹操经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为将也要有怯弱的时候,不能光靠自身的勇气。为将应以勇为本,又要有智有谋,光知一味的勇敢,只是一介匹夫罢了。”

然而勇敢的夏侯渊,身先士卒的救火表率作用,却成为了给自己的致命一击。身为领导者,做重要的事情远比做紧急的事情,更加的紧急。

夏侯渊究竟因何而死:在国内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一直延续着一种阴谋论的说法,基本上三国历史上的每一个事件,背后一定会有阴谋论的存在。

比方说:荆州的关羽就是被大哥刘备和诸葛亮联手做掉的,曹丕为了当皇帝而毒死了曹操等等,关于定军山依然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阴谋论的说法:夏侯渊是死于自己人,黄忠背了锅。死于何人之手呢?阴谋论大多是从结果反推过程的假设的。

那么结果是什么?夏侯渊死后,张郃统领了夏侯渊的部队,成为了西路防线的前线总指挥,那么害死夏侯渊的立判为张郃,而联手张郃的就是夏侯渊的军司马郭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当时曹操已经归西,曹魏政权处于群龙无首,需要重新洗牌的档口,自我感觉不错的张郃有这种想法还有情可原。但是当时曹操还在控制着整个曹魏的中央集权,漫说是小小的张郃,隐忍到极致的司马懿又能怎样呢?

那么可以断言,没贼心也没贼胆的张郃是不会也不敢暗害夏侯渊的。那郭淮呢,是否有作案动机呢?作为司马懿的死忠,在司马懿选择隐忍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暴露自己呢?真的害死了夏侯渊,奸雄曹操会没有察觉到吗?我和曹操都不信。

(二)脑洞11之“鸡肋”:刘备夺取了定军山,按照古语“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前半句刘备做到了,真的顺儿得到了汉中之地,自封为汉中王,达到了其人生事业的顶峰。但是为何刘备却没有因为得到汉中进而得到天下呢?

语文课本里面讲到杨修之死的时候,都会提到曹操在汉中撤兵时的那句口令:鸡肋。这里澄清下,杨修并非因为破解了鸡肋而被杀,但是汉中真的可以用鸡肋来形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曹操如此,对刘备更是如此。

原来曹操在受降了张鲁之后,谋士张既就建议曹操迁徙汉中的百姓以充实长安,后来杜袭治理汉中期间,因为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也就是又有八万多人自愿从汉中迁徙到洛阳和邺城。

那么留给刘备的汉中,有城而无人,其价值就真的如同鸡肋了。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当时蜀国的一位占星术预言家周群,在当时刘备进攻汉中之前,周群曾预测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

结果真的就如周群所占卜的那样,在人口因为战乱骤减的年代,汉中因人口短缺导致军资粮草的供应不足,之后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从遥远的西川运粮,而无法在更近的汉中得到及时的人员和军粮的补给。

所以每次诸葛亮在跟司马懿的较量中都因为粮草供给问题而只能选择速战,最终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失败。

而更加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刘备本来就不多的兵马和将领,因为需要分兵驻守汉中,而没能及时的充实荆州的防御力量,从而又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试想,如果防守汉中的魏延,补充到荆州作为关羽的后援,荆州还会丢吗?

这也解释了为何关羽得不到刘备的后援补给?答:因为无兵可派了。这也算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关于舍与得的案例了吧。

(三)杨修之死:杨修之死是一个具有比较大争议的问题:记得有一篇语文课文叫做《杨修之死》,里面盖棺定论的认为杨修死于恃才放旷,但是如果说因为杨修耍了小聪明。

因为曹操能容得了孔融、祢衡、许攸、郭嘉的恃才,又如何没有气量容忍一个杨修呢?如果是参与了曹家立嗣之争,其他参与者如贾诩、司马懿为何平安无事呢?难道真的是那个小小的鸡肋吗?

我们来逐一分析下比较流行的几种说法:

观点1:杨修死于恃才放旷。这个观点可能是比较占据主流影响力的。因为“阔门”、“一口酥”、“曹操梦中杀人”、“鸡肋”等事件都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这当中的疑点在于,作为“唯才是举”代表人物的曹操,真的会不能容忍手下谋士偶尔为之的小聪明吗?要知道,曹操的手下云集了当时几乎能够网罗到的精英智囊,相互之间如果不能偶尔表现的话,是不会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的。

所以,曹操对于手下谋臣的这些表现,也是看在眼里但是不会放在心上的。相信曹操这个气量还是有的,而且因为爱才而会容忍属下偶尔越位之举动。

我们可以举一个反例来说明,曹操与杨修在看到曹娥碑上写着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时,曹操思考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意思,而杨修当时就想到了真正的含义: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字:八个字和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于是曹操感叹:我的IQ比你差了三十里。

观点2、杨修参与了曹丕与曹植的立嗣之争。古时的臣子,在面对立嗣这个问题时,所能够做的只能是审时度势的选择其中一方站台。在《三国志/曹植传》中的描述为: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说明曹丕和曹植都在主动的争相拉拢杨修,其原因一是由于杨修有才,能够帮助自己争嗣,二是因为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大秘,能够及时掌握曹操的想法,争取到自己这边就能做到与时消息。

司马懿、陈群、吴质等人都主动选择了一号候选人曹丕,不知是否由于惺惺相惜的原因,杨修最终选择了更具才气的曹植。最终,在竞争关键时刻,由于贾诩站台曹丕,导致了曹植的败选。

实际上,曹操是在通过立嗣之争,来逐步的巩固继任者的权威和掌控力。试想,如果曹操很早就宣布曹丕为继任者,曹彰和曹植各自的党羽,将会在曹操死后,因为心有不甘而又没有了曹操在世时期的约束,必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内乱。

即便曹丕能够最终HOLD住,曹魏内部也将是一场严重的内耗。所以,当存在多个具备担当继任者的后辈的情况下,曹操是必须通过这场立嗣之争,来帮助其中一人巩固优势地位,让心有不甘者丧失希望,这是曹操最正确的选择。

参与其中的谋臣武将,只要没有大的越位举动,曹操是不会动了杀心的。

这一点上来说,当知道曹植失势之后,立即采取逐步疏远,脱离曹植圈子的杨修,还是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的,也是给了所有参与这场立嗣之争的臣子们,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其实,说不准杨修还是曹操指派给曹植,平衡双方力量的一颗棋子,也为未可知呀。至少从结果上看,曹操对于杨修事件后期的表现,还是满意的,所以这件事上,也不足以让曹操动了杀心。

观点3、行军鸡肋,扰乱军心。这件事情上,杨修作为主簿是有一定责任的,但绝对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其实,在职场当中,能够通过一些细节线索,事前领会上司领导下一步的意图,提早做好准备是作为主簿的基本技能之一。

杨修的失误在于过于得瑟了,小聪明玩的有些越位,特别是当曹操打了败仗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所迁怒,但不至于被杀。

事实上,公元219年三月夏侯渊战死,五月曹军兵败回撤长安,鸡肋事件应该发生在五月,同年秋天关羽水淹七军,曹操是在公元220正月曹操去世。

杨修死于曹操之前百日左右,从时间上推算为关羽水淹七军,樊城大战的秋季九月,而不是发生鸡肋事件的五月。所以,因鸡肋事件被杀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观点4、推测杨修之死与发生在七年前的荀彧之死存在某种关联,那就是政治路线的差异。而这个差异的矛盾点是来自于杨修的父亲太尉杨彪。

当时的曹操所面临的形势是必然要结束东汉的统治地位,要么自己要么曹丕取而代之,这是大势所趋,已经无法逆转。而荀彧、杨彪、孔融、祢衡等人都是典型的拥汉派,特别是杨彪由于位列三公的敏感官职。

如果在这个敏感时期,发生类似董承衣带诏的事件,曹操将陷入到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如何除掉杨彪这一心腹大患就成为了摆在曹操面前的一道难题,并且自己身边的杨修是否是杨彪派来的内应,也并不是100%确认。

找到托辞,杀掉杨修,进而敲打威慑杨彪,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只可惜才华横溢的杨修,成为了政治路线斗争的又一牺牲品。    

打卡集锦

灵玉

张飞战胜张颌后,亮点又转移到黄忠身上。多次大战中连续取胜并斩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集团在西部的屏障,本质上说,夏侯渊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一起修理鹿岩,没有领导架子,是个好将领。

可是从整个曹操阵营的角度来说,修理鹿岩不是其该做的工作。而且作为西部集团军领袖,责任重大,绝不是自己吃饱了全家不饿。

黄忠之后轮到赵云。在曹军中反复冲杀,救队友。视曹兵如草芥。后来更是单枪匹马吓退曹兵。刘备忍不住夸奖“子龙一身是胆也”。

杨修恃才放旷,数次犯曹操之忌。又介入立嗣之争,被曹操找借口砍头示众。果然伴君如伴虎,像刘馥杨修这种固然说杀就杀,连荀彧这种劳苦功高的谋士都难逃一死。如果我穿越到三国,绝对不跟曹阿瞒。    

王雄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诸葛亮安排黄忠和法正为前部攻打定军山,又派赵云等人后军接应。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魏王曹操起兵四十万亲征汉中,这是六十三岁的曹孟德最后一次沙场点兵了。

前线黄忠与夏侯渊对山而立,夏侯渊连败几次之后求胜心切,被法正和黄忠以逸待劳攻破。敌疲我打。孔明又令赵云和黄忠袭击曹操粮队。赵子龙救黄忠、拒汉水,当阳之战后又一次个人秀。

曹操兵出斜谷,令徐晃与王平为先锋在汉水欲与刘备决战,徐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王平劝之“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黄忠赵云以逸待劳击败徐晃,徐晃败怒欲斩王平,王平投降刘备。孔明连用计,曹操退兵到斜谷。此时曹彰平乱北方乌桓兵乱,前来援助曹操。

杨修太聪明了,太了解曹操想法,鸡肋将令乱军心,之前站错了太子队伍,被曹操杀。曹操兵出斜谷,欲劝降魏延,被魏延射掉两颗门牙,就令班师。    

笑看风云

诸葛亮巧妙激将黄忠,老将军帅军来战定军山。这一战黄忠再次闪光,与法正相互配合,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先用夏侯尚换陈武,再用百步穿杨之功射杀夏侯尚,气得夏侯渊挥刀来战。

夏侯渊不听张郃之劝,毕竟人家张郃是吃过亏的,对刘备帐下的这些谋士武将比较了解,可惜夏侯渊毕竟是智商有限,急于立功听不进好言相劝,最后被黄忠斩杀,领了盒饭!


赵云再次使用自己bug技能,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左右冲杀救回黄忠等人,绝对是最给力的好队友!

折了大将的曹操,亲帅大军来讨刘备,出师不利,心下盘算了一下,比如早退保留实力。但是毕竟在人数、声望等多方面,自己是占优势的,突然退兵太没面子了。一句“鸡肋”,作死的杨修到底是死在了自己的聪明上。

再聪明机敏的人,也得会审时度势,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就应该烂在肚子里,这样才能在领导身边活得久、活的好。   

云淡风轻

曹丞相出兵攻打刘备,仪仗阵势威风八面,但有僭越之嫌当年起兵讨董卓,还是一个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浑身充满正义感青年汉室官员,想不到多年之后,自己也成了董卓,时移世易啊。

在蔡文姬家中,杨修小试牛刀,令同事们羡慕不已。此一时曹操大军出征欲平定刘备势力,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实力大获全胜,其踌躇满志时对杨修大加赞赏;

彼一时曹操先折了弘股之臣夏侯渊,而后又丢了定军山,随即失去汉中,意味整个战役完全失败。

杨修此时没有多想,依然聪明如故,让老板心头自是怒火中烧,新仇旧恨一起算,杨先生性命不保也是必然。

和大领导混饭吃相当不易,所谓伴君如伴虎。聪明人还是要学贾诩,有能力,还要有眼力见儿,该说才说,否则就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了    

Mr.been

徐晃不听王平建议,被赵云等人打败。曹操亲自领兵来打赵云,结果先是被诸葛亮一连三天放炮擂鼓,吓退了三十里。又被诸葛亮用计包围,丢了南郑,退守阳平关。

诸葛亮又派人截断了曹操的粮路,曹操不得以又亲自领兵对阵刘备,结果大败,逃至斜谷界口。曹操进军,被马超的人马拦住,退军又恐蜀军耻笑,是进退维谷。曹操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知道后,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所以另军士收拾行装。曹操知道后,大怒,杀了杨修。次日又战魏延,结果中计大败,身中一箭,落荒而逃。

诸葛亮摸透了曹操的性格,利用他多疑的性格特点,出疑兵胜之。杨修自作聪明,提前收拾行装,却被曹操杀死。杨修曾经多次犯了曹操的忌讳,曹操意中不言之事,最畏人知,而杨修多次点破,让曹操记恨在心。最后以乱其军心之罪被斩。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