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渡北归》共读集锦16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八月

共读

《南渡北归》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领读者:云淡风轻

领读者说

第十五章 国破花开渐泪流

联大文法学院的师生们迁到昆明安后,尽管过程不易,好在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陈寅恪也他乡遇故知和史语所同事们重聚,继去蒙自丢了两箱重要资料后,长沙战役又把他从北平抢救出来的珍贵藏书毁于一旦,这是对嗜书如命的学者最大打击。

为应对日寇空袭给昆明群众和师生们带来的安全巨大威胁,傅斯年在住所前建个简易防空洞。

陈寅恪有白天睡觉的习惯和身体行动不便,每次空袭警报响起,别人从楼上向下奔走出逃,傅先生却逆流而动,拖动着肥胖的身躯爬上三楼搀扶陈寅恪到安全地带,患难见真情,这感人画面令无数人钦佩不已。史语所搬走后,吴宓接替傅所长的光荣任务。

凭心而论,陈寅恪值得国家予以特殊保护,但国难当头,政府无力也无暇给予陈先生更多照顾,这是时代的悲哀!而傅、吴两位大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一己之力尽力保护,谱写了一曲惺惺相惜的佳话。

陈寅恪没有辜负挚友的厚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写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一巨著。对于这位著名的中国学者,牛津大学再三邀请其赴英讲学,考虑到自己的眼疾和妻子的心脏病,陈寅恪决定请假赴英。

未料好事多磨,由于欧战爆发,他们一家竟然两次从香港出发未能成行,而且还因为日寇切断了滇越交通和囊中羞涩不得不滞留在香港,关键时刻傅斯年再次挺身而出为其从北大周转出三千元路费,但因战争原因仍未能回桂林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傅斯年又抱病连发三封加急电报协助联系飞机接陈寅恪回重庆,无奈由于孔祥熙家眷阻挠等原因,陈寅恪等文化名人和政要均被陷于孤岛,事件成为大后方反孔学潮导火索。

流年不利的陈寅恪在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不仅物质匮乏,为温饱而发愁;而且由于治安混乱、汪伪政权和倭督拉拢,精神上也极度紧张。.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即便深陷如此困境,面对日寇的面粉和巨款的利诱,陈寅恪夫妇均严词拒绝,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崇高民族气节。经过种种努力逃离香港到达桂林后,陈寅恪仿佛获得新生准备去李庄和史语所汇合。

没想到对于他的工作安排问题傅斯年和叶企孙两人激烈交锋,大打出手。最后叶企孙鉴于傅斯年的霸道坚决从中研院总干事岗位辞职。虽经傅斯年极力争取,陈寅恪最终仍未能到李庄,成为学界憾事。

密封线

打卡集锦

Emma Wan

本章就是一個大寫的慘字。對陳寅恪來說生活還有沒有希望呢?

陳大概是當時獨領文壇風騷的知名學者們裏真正看過日軍的一個了吧,在港期間的各種驚駭困苦,無異於對他顛簸人生進一步打擊;好不容易聯繫上內地,也是一路艱辛到桂林。

我相信陳是想到李莊繼續研究工作的,但奈何身體不能負荷奔波。留在桂林的陳寅恪內心是不是對於自己身為葉傅交惡的導火索感到煎熬就不得而知了。

本章描繪出的葉傅糾紛除了門派之爭外,更多的是傅身為控制狂讓他人喘不過氣的形象。這種人當忠實夥伴還好,交惡可就難受了。
    
孔氏的噁心形象描述非常到位,甚至光頭的投鼠忌器也是非常形象。每每想到現在的車輪黨就覺得活該。    

嘻嘻

陈寅恪非常有名,拿着清华大学最高的薪金。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来说,一直困惑,为什么?直到读到这章里描述的陈先生的工作状态。

陈先生除了应付史语所历史组、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职责内的各项课业,还拖着病体,靠一只即将失明的眼睛,硬是完成了奠定其世界级学术大师地位的不朽名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写作。

不得不佩服,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有自己的习惯,大师用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大师无法战胜战争。当整个世界都在用暴力说话时,大师困在炸弹中,也得跑报警,也无法想去哪去哪,也会被孔二小姐挡在飞机下。

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如何去理解战争呢?我们习惯于用谈判解决问题,可是面对暴力时,我们有点无能为力,所以我们更加憎恶恐怖主义。我们呼唤和平,和平哪有那么容易。    

青棠

陈寅恪先生在昆明与史语所的老友们相聚,但可惜的是其分批托运的最后一批藏书也在长沙的大火中灰飞烟灭,自此其在北平的藏书全部毁损,对陈先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在昆明的日子,大家跑防空洞成为了家常便饭,在其中充满了哭与乐,陈先生有白天睡觉的习惯加之身体行动不便,傅先生拖动着肥胖的身躯搀扶陈先生,二人患难见真情。


陈先生应牛津大学之邀,欲前往英国讲学并治疗眼疾但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陈先生受困于孤岛。


唯一一班飞机也被孔祥熙家眷占用,陈先生在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后经各种努力逃离香港到达桂林。    

Summer

国破花开渐泪流。  这一章令人读来心酸,由于战争,很多人为之奋斗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学术成果都被摧毁于一夕之间,所付出的不只是生命、尊严、健康的代价,战争最残忍的是让人不敢有希望。

相信当时爱因斯坦流亡美国时也是这种凄凉的心境。动荡中也最能看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民国时代的大师至今依然被尊敬、推崇,不单单是他们的才学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于励精图治中对民族风骨的坚守。

傅斯年对于李济、陈寅恪、梁思成的资助、扶持,已不仅是友谊的层面,更是出于对知识、文化本能的保护,知识才学可以教授,而骨子里深藏的气度却不是谁都可以学到的,是靠世代坚守、传承下来的。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