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共读 金瓶梅 《金瓶梅》 原作名: 兰陵笑笑生 出版社: 南洋出版社 领读者:跑跑单车 领读者说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打卡集锦 戴小娟 还是从潘金莲的角度出发。 首先被对她的描写惊艳了一把,不觉放浪,倒是那羞涩又欲拒还迎的风情才是潘金莲的精髓,恐怕是个男的,都把持不住。 遇到西门庆,潘金莲像是从地狱到了天堂。她是上了王婆的道,但是心甘情愿。 以前见着武大就是骂,现在却好了很多,一方面是残余的愧疚,一方面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对于生活不公的恨也就从武大身上转移了。 没错,潘金莲是恨武大的,厌恶这个人,也恨不得意的人生,这些情感都转移到了武大这个人身上,当她妄图毁掉潘金莲渴望的生活时,这种恨重新聚集并且爆发了。 我对潘金莲杀死武大不惊讶,说几个我知道的真实事件。 一、章怡和的《刘氏女》中,妻子因为丈夫得了羊癫疯,感觉耻辱,杀死并装入坛子。 二、《少年杀母事件》新闻特稿中,少年为了摆脱每日出去和父母摆摊的压抑生活,亲手杀死母亲,杀父未遂。 三、就我的家乡,一个和尚,因为老婆发现自己有外遇,开车撞死老婆。 这些是不是更令人心寒呢,而这些杀人犯,都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人,与被害人之间也有着感情基础,最后却都能因为所谓的恨,而杀死亲人。 所以潘金莲杀死武大我不惊讶,我也不认为潘金莲是一个恶毒到极致的人,但就像尼采说的,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望着你。潘金莲也将不可挽回地堕入深渊。 我尽量不站在道德高地去评判一些人,因为我逐渐发现,一些我觉得很蠢很荒诞的事情,就切切实实发生在我身边。看到对运哥的描述,我就想到了我们那个落后小镇里的人,真的没什么区别。 《金瓶梅》最厉害的就是他把市井写的太还原了,然后我发现,几百年过去了,人性始终没有变过。 今天的问题特别犀利,自由和羁绊,如何考虑? 因为对自由和羁绊的需要不是绝对的,所以在不侵害他人人权的前提下,我会听从我内心的声音吧,当然啦,有时候自由是需要资本的,没资本的时候就先被羁绊着,好好积累资本。 Wong 短短六章,讲述了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继而谋害武大的故事。主要情节与水浒中的这一桥段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作为本书主角,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身世人际介绍的更为详细,整体的语言和内心描写也深有功力,令人叹服。
于是又翻看前言,有一段单讲保留这些描写的缘由。因为此类描写皆是为了突出西门庆、潘金莲的角色个性而写,而其他一些中性角色,作者则不会滥用笔墨,为淫而淫。 相比之下,一些港台的三流情色片中,但凡出现此类桥段,无论坏人好人,都要明明白白的拍给你看。刺激倒是刺激,但也只剩刺激了。由此可见,《金瓶梅》的艺术水准,确有高明之处。
为了与西门庆贪欢,便要害武大一条人命,如此残忍,读来令人心中凛寒。虽说潘金莲身世凄苦,但恶人终究是恶人。她哪里是追求什么爱情? 无非是寻求一个发泄的口径罢了。与此同时,武松和武大,一个强悍炽烈,一个木讷醇厚,但说到底,骨子里对男女感情都很漠然,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而这一点放在武松这样一个体魄雄健、思想固执的人身上,似乎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燕子 1、这样的禁书,只听闻确从来没有勇气读的书,今天竟然能光明正大的阅读,真是感谢读书会。同时也因为大家的分享,让我彻底有点迷上了这种读书方式,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但是潘金莲还能如此上钩,只能说明潘金莲的一些悲剧还是自我注定的。一是因为身世可怜,如此一个美丽性感尤物,在现在社会看,又利索,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本应该有个类似武松强壮和孬好如西门庆般甜言蜜语哄自己的男人,做一个幸福的女人。 只可惜,家庭不幸,母亲为了钱财把他嫁给了老头张员外,满足不了自己真正年轻的性欲。又被张员外老婆所不容,又将她给了武大郎,从身材相貌都提不起自己一点真正内心爱恋的人。 加之武松如此心中理想的人物出现,并没有因为她的遭遇可怜心疼她,反而冷酷无情嫌弃她,嫂子的角色定位不清,张员外丢下的风流人物。也许现实的残酷无情,对爱情的憧憬浪漫,化作了自身的风尘沉沦,才有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干柴热火。 因为西门庆肯定是受不得撩骚的,本性使然。而潘金莲也是急需寻找爱情中的放纵的!再说武松,我感觉英雄如何,也是个不正常人,即使不与嫂子聊骚,万可以说点理解嫂子的言语,也能给这个一直渴望爱情人稍微点温暖。 也不至于潘金莲从此放纵狠毒,为了偷情满足内心那点温存,狠心杀死了武大。当然固然有作者的故意为了剧情编续,不然没有后面故事。各有各的悲哀,各有各的命运。 也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以说,才知道金瓶梅写得不是情欲,而是人生,才有了如此文学价值!原来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收获,有人看情欲,有人看人生。 如果潘金莲生在大户人家,该是多么幸福?如果当面西门庆父母都在,何能成为如此闲游浪荡?如果武大不爱慕虚荣,找个稳当般配之人,何以命丧黄泉?路都是自己走的,人生都是自我控制和选择! 有的人同样处境确活出了不同的精彩人生,全在自我把握。不过如果人人完美,就没有多彩各式各项的世界,世界都和谐也不太可能。
上官婉儿 如果说《红楼梦》是讲豪门大户中的蝇营狗苟,那么金瓶梅讲的就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 《红楼梦》开篇作者便为自己筑了一场梦,跌落云端的小天使小可爱们如何在这凡间努力继续浪漫,最后被世事逐一吞没,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若说梦一场,再贴切不过。 《金瓶梅》就接地气的多,开篇便是一地鸡毛,虽说男主角还算是县城里有头脸的人,但如何过日子找营生交朋友凑圈子,讲的是淋漓尽致,花了几两银子封了多少红包赖子如何浑水摸鱼大户们如何笼络人心…… 一股浓浓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琐碎却也鲜活。怪不得新加坡版卷首会说《金瓶梅》的出现是不同凡响的,想想我们古代的小说体系,无论是绿林故事还是神魔小说,推崇的是英雄是谋略,都是谈大事的,谁关心蝼蚁的日常?谁为小人物立传? 从这个角度上说,《金瓶梅》的出现的确不同凡响。有趣吸引人才会观察记录,有诉求有反思才会讽刺警示,关键是,从何时起著书立传的离开了庙堂,走入了百姓人间? 但我想所占比重并不一定如想象般大,相反,每个人只是在如蝼蚁般努力过活,在世世代代的王朝交替视角中扮演好“愚民、顺民、暴民”的角色。 而在具体生活的视角下,借道德、习俗、旧例为外衣,实则彼此扶持、攀附、牵绊、压榨,形成一条生动的底层食物链,而这些在前五回已经描绘得十分全面和生动了。 无论是大家可怜受迫害的武大金莲,还是憎恨毫无道德底线的王婆金莲西门,还是赞叹技术流社会人儿王婆,都不过是这条食物链衍生的人生百态,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要人们还需要为生计奔波为七情六欲寻找发泄口。 这些事就会一直存在,无非是形式、技术和难度的问题。历史上是面镜子,我们能够反思某个时代,而《金瓶梅》这面镜子,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应该会照到自己…… 你不懂 想了很久,从何开始说起呢?那就从潘金莲手上掉下的那根叉竿说起,这叉竿,它不偏不倚刚好砸在了路过的西门大官人的脑袋上,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于是,对望之间,一眼千年。 一个花枝招展,轻浮放荡,一个沾花惹草,风流浮浪,这一根叉竿,让潘金莲遇上了西门庆,但见那红杏高墙关不住,惹草拈花不停歇。
武松临行之时,显然为武大深思熟虑、设身处地的想过,可是他并没有考虑到,为何三寸丁的武大能娶到貌美如花的潘金莲; 他想让武大把好自家的门,却并不知道,从一开始,潘金莲也只是张大户寄住在武大房内的外室而已,从未真正属于过武大,得之于东,必然要失之于西。 书里每个人都有正反两面,一面是人前的体面,另一面是人后的阴暗,既有慷慨大方下的精细计较,也有正义凌然下的蝇营狗苟,真是一部世事人情百态书。 盘尼西林 武松的到来,让原本度日如年的潘金莲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种感觉好比我们上学时,班级里的花花草草都已成双成对,但却没自己什么事,突然有一天转来了一位漂亮的小女生,顿时心中那颗千年的铁树又乐开了花。
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潘金莲的春梦没做几天就醒了,这种事情只要双方不能达成共识,那就肯定撕破脸,本来还可以放在家里养养眼,谁知顷刻之间回到解放前。
一个不小心砸出个金蛋,西门庆给潘金莲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欲望,虽然后期还是归入了肉体,但初期还是一种心动,因为从西门庆嘴里说出的话,武大这辈子也学不来。
但是,武兄弟之间是绝对的信任,人格朴实到极致;而后面这一老一小,则是彼此提防,笑脸背后藏阴刀,看谁先坦白,然后再交易。
第四回的桥段早先在电视剧中已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婆借着打酒的名义出门,屋中只留下西门庆和潘金莲二人,这也是他们的第一次紧密接触。东方人的含蓄,在此展示的淋漓尽致,明明心里都知道即将要发生的事,却还要彼此演一会戏。 一个故意弄掉筷子,弯下身来去捡;一个表面稳如泰山,桌下却伸着脚等着愿者上钩。整间屋子就只剩下了呼吸的声音,时间也仿佛为二人静止了几秒钟,只等西门庆啪嗒一下,抓住了潘金莲的小脚,好戏开始了。 王婆拿捏的时机刚恰到好处,即不搅和二人的美事,又来了个落井下石,从此让潘金莲走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两人第二回合,描写的真是露骨,作者穿插了两首诗,以表二人在房事方面的过人天赋。 郓哥装傻误入王婆室内,演得也很是到位,一回之内,四人出场,互飙演技,真是人生如戏。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