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阅读的窗户,一位博学父亲做的小学生读书秘籍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这是书的世界

                      01

一张白色的小方桌、一把小凳子、一盏小台灯、一方逼仄的角落,灯下一个娇小的身影,展一卷隽永,便是她的天地了。

这里有《边城》的山色,《故都的秋》的况味和伫立在长满《豆豆花儿》的田野里的《稻草人》;有那个叫爱德华的小瓷兔子的奇妙旅程;有一撒谎鼻子就长长的木偶,会打字的松鼠;有《兔子女生和她的薄荷田》以及可爱又调皮的《窗边的小豆豆》;这里有美妙的世界奇观,有恐龙,有花豹,有海豚;有《鸟的天空》、《种子的智慧》;有右脑的小游戏,还有永远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

更有一盏小小的点亮心灵的《小橘灯》。

这是书的世界,阅读的世界,女儿的世界。

乐乐,我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凝望着偎坐在沙发里的女儿,捧一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全神贯注阅读的神态,油然而生一丝欣慰。欣慰之余有些吃惊,毕竟才七岁多的孩子啊。翻一翻记忆的章页,便有了想把这“无心插柳”的事情记录下来的冲动,算是留给她长大后可回忆的一段童趣与美好吧。

孩子的悦读依赖于兴趣

                      02

有同学,游历西洋。提到见闻,有一项:广场上、公园里、地铁上、咖啡馆中,总能见到手捧一本书孜孜不倦,安安静静阅读的“老外”。

曾几何时,我们这个崇尚“耕读传家”的民族变成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了。我不是读书人,但多少还惦念着那几页的乐趣。书,是乱七八糟地堆在床头的,要的是触手可及,随手可翻,有时睡前翻几页,看十分二十分钟,关灯睡觉。这是我的习惯。

乐乐很小的时候,我总把她表姐和其他已经长大的孩子不看的幼儿读物敛过来,也是凌乱地堆在床头。她愿意看就看;不愿意,她玩她的,我看我的。

这样终归无趣。怎么办?讲睡前故事吧。天天讲,做不到;尽量多讲吧。讲过什么,大多都不记得了。讲过很多遍,印象深的有几本,《卡米的的故事》、《毛毛球与四只小老鼠》、《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

孩子大点了,四岁半,和朋友的孩子凑热闹上了一段识字课,认识了些字。于是,有时挑一些《安徒生童话》之类的注音版的书给她读读,讲讲;还是抱着爱听听,爱看看,不听不看就拉倒的态度。

记得大约是五岁半的时候,同学送了两本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和《绿山墙的安妮》。翻了翻,很好。老办法,睡前故事,每晚给她读一章。她听得津津有味。

就这样,稀里糊涂上了小学。心想,这回是进了正规军了,该念书了。网上搜搜,买了几本配合一年级的读物,好好看吧。过段时间一瞅,崭新崭新的,没动。说两句,动一动;说多了,不高兴;不说,该干嘛还干嘛。算了,顺其自然吧。

“十一”放假期间,收拾她的那些幼儿读物装箱打包;突然,她像发现美食一样兴奋地叫起来:“爸爸,爸爸,这是爱德华,那个小兔子的故事,你给我讲过,这本书我要看。”说看就看,一有空就捧着她那只“小兔子”,三天半看完了。这是一本十万字的童话。

我这才明白,原来,孩子的阅读完全是依赖她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引导。这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怎么办?搞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找兴趣点,读短文,看薄书。“威逼利诱”下,乐乐一点点开始阅读了。

飞跃是发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的时候,网购了全套精装本《窗边的小豆豆》。

书没到,先“忽悠”,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趣。书到了,装帧精美;打开后,磁石一般吸引孩子的目光。

乐乐几乎手不释卷,一气呵成读下来。第一本甚至连续看了四遍。至此,乐乐真正喜欢上了书,喜欢上了阅读,一发而不可收,有书就读。改革初见成效。

办借阅证,每次借四本,两本文学两本科普;买书,朋友送书,看书,一年多坚持下来,粗略算算,乐乐的阅读量已经累计近三百五十万字了。成功吗?算不上,最好也不去想。有收获吗?肯定的。有多少?不好说,没法算。终归还是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也算是佛家讲的念力的作用吧。然而,接下来的路未必好走,需要我和女儿共同的心力。

市声喧嚣,人心浮躁,价值混乱,难得一块净土;终究是争名逐利者多,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少;生活本不容易,其意义价值所剩几何?偶尔,静夜观心,不禁发出“自叹浮生半世劳,红尘牢落无计逃。”的感叹。但是,望一望那盏点亮孩子心灵的“小橘灯”却又生出一点希冀来。

阅读可以塑造人

                      03

几句不三不四的顾影自怜把题扯远了,还是说阅读吧。

前两天,在微信中和乐乐的语文老师郭老师沟通,建议我说一说辅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事。我能说什么呢,一曰没资格,二曰不会讲;但是,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承如此之盛情,推却总是有点于心难安,没办法,也只好硬着头皮唠叨几句。

人的教育培养其实是两方面的事,一是科学精神,一是人文情怀。这话大且玄远,挨不上老百姓生活的边;还是说身边的,我们总盼着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然而长成怀春悲秋是要不得,冷面冷心更可怕。这是一个情感和理性的塑造过程,是心里的“那点事儿”;阅读可以帮很大的忙。

说了阅读的好处,该说怎么读了。

怎么读

我的经验。一是“量”。

什么量?海量。这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总要有个参照;以二年级为例,一年的阅读量最好在100-200万字,能读下来两三本单本10万字以上的书为更好。可能吗?曰能。

我们总是带着成人的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以乐乐举例,她现在看的文学类的书每本都在10万字以上。当然,这需要过程的,也许很长,不能急,急也没用;坚持下来就好了。

那么,为什么要海量阅读呢?语言的学习,语感最为重要。海量阅读是在语境中培养语感的过程,潜移默化间一旦语感出来了,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看得懂吗?记得住吗?孩子能接受消化吸收吗?这还是用成人的思维提问题。我的办法是,不闻,不问,不管。只要她爱看,主动看,我知道看什么,一切都由她自主。她不提问,我不做解答。

二是“杂”。所谓博览群书。乐乐连一些“脑筋急转弯”、谜语、笑话之类的书都看。但我还是坚持科普图书和人文图书的“双轨制”,这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不挑食是好习惯,但总有爱吃的、顺口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或说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点了。

三是“质”。说了不挑食,不代表海纳百川,什么都接受,可以不去选择,不去甄别;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吃,都吃得下的。要适合年龄还要有所拔高。二年级了,“豆腐块”文章、搞笑类的绘本漫画、九成是画一成是字还是简单的短语之类的图书尽量少看,不看;要看“字”书,看整篇文章,看唯美的、正能量的和富有想象力的书。

以文学类为例,除了适合她这个年龄看的耳熟能详的中外名篇名著之外,现代的,本土的,冰心奖获奖作品、获奖作家的作品占了她阅读量的很大一块份额;进口的,看一些想象力丰富、有趣的,翻译水平好的童话作品,其实这些书也往往是国外的获奖图书。少儿科普图书国内出版物的水平整体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在选择上是“洋的”多一点,“土的”少一些。

阅读方式

再说说阅读方式,其曰亦有三。

一是陪读。就是她看她的,我在一旁看我的,互不干涉,互不打扰。这能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二是“老药方”,睡前故事。挑一篇好文,孩子也有兴趣的,朗读给她听。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乐乐的阅读量上来了,阅读习惯也基本养成了,自主阅读能力也体现出来了,这件事我们做得相对少了。

三是“亲子阅读”。也就是,找一篇文章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是精读的过程,不必天天的,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就好。

精读的窍门有二,一是重复,二是带着问题读。以冰心的《小橘灯》为例,让乐乐读了两遍,第三遍我们一起读。读之前,我在纸上写几个小问题,“冰心奶奶在文章中怎么描写小女孩的外貌的?”,“小女孩是怎么做一盏小橘灯的?”,“她和冰心奶奶说了什么?”,“小橘灯代表什么?小女孩的性格和品质是什么样的?”等。读完后,逐一回答问题;答不好,答不上,回到书里继续看。

补充三点

最后还有三点。

一,我基本上不带着乐乐去图书大厦,那里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孩子的童心远大于她的分辨能力,挑对了,好说;挑错了,你不借不买,孩子不高兴,解释费口舌,效果也未必好,干脆不去;

二,阅读习惯,主动性,想象力,思维方式比知识点重要;

三,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这是书的世界

阅读的事就说到这里吧,说相声的讲,别挨骂了。该是鞠躬下台的时候了。

下台前,通篇看了看,虽说真情实感却不免“老王卖瓜”之嫌。这不好;只得抬出老祖宗来装装门面,贴贴金,实则替自己遮羞掩丑。语云,能近取譬。夫子讲,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倘使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得到一点点裨益,就让我们牵起手来……

为孩子,敞开一扇阅读的窗。

2014-12-24夜

作者简介:

大叔一枚,理工老男,自诩尚未油腻

喜欢历史、文博和艺术

《庄子》中曾记有两株树,樗树和栎树:

不中绳墨,不中规矩,不材之木,无所可用

如我之像,故号樗栎。

业余时间,在博物馆、美术馆做志愿讲解

一是,喜欢,玩儿;二是,对社会尽点绵薄之力。

透漏一下作者就是为读书会书友讲解了《来自文艺复兴的问候》和《庞贝古城文物展》的讲解老师。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