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雅宋》打卡集锦02 |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作者:吴钩 

领读者

诗和远方

05 -19

第二部分 雅趣

樗栎居主人

“5.18”国际博物馆日,恰逢“天博”的国际交流特展——“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开幕,一整天泡都在博物馆。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原因有二,一是,场讲解下来,感到有点疲惫;二是,今天的场面令我不免心生疑惑也有些烦躁。

面对潮水般涌进展厅人群,不禁在问,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仅仅是为了看一具几千年的干尸吗?

晚上,微信朋友圈中,好几位在说,今天被木乃伊刷屏了。我看了看,不想再开口,只想一个人静静,远离白日的纷扰。

一个人看书,总有一个人的乐趣;这种乐趣就是,你可以面对很多的人和事,和他们交流对话,参与其中,但“他们”绝对不会吵到你。

一枕繁华东京梦,“插花、焚香、煮茶、挂画”,宋人是风华的、雅致的,也是简素的;一个人静静地读,如此甚好。

忽然,脑子里闹出个想法,如我今天的烦躁和所问,是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仅仅是为了曾经的为了有趣和消遣,抑或为了增长点所谓的学识吗?

宋人的风雅毕竟是千年前的事情,千年前的生活。智能时代的脚步声已经响起,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些与我的生活有何相干?

《风雅宋》中有很多宋画,这令我想到陈传席先生,翻找他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篇《古到极点也就新到极点 》。

现摘录几句,断章取义。

“中国古代诗文和绘画,凡高举复古大旗的,无不取得突出的成就。欧洲的“文艺复兴”实际上也是“复古”运动,它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后人无法超越。”

“西方很多前卫派其实就学的是原始艺术,最古的变成最新的。”

“中国古代诗文和绘画,凡高举复古大旗的,无不取得突出的成就……宋代欧阳修也是力倡古文运动的,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作出卓越的贡献,宋代文学也是从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开始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产物。”

“认真复古的,只要有思想,没有一个同于古的。”

“现在很多画家的“创新”实际上是“举笔只求花样”,看似有自己的风格,实际上很浅薄。”

陈先生是当代艺术史论大家,他的观点我自不敢忘记评论,不过,有一点深有感触,网络时代真的是“新”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网红”,“新”了没多久,就如同一下水就掉色的衣服,让人再也不想穿了。

再如,如今大讲传统文化,很多的文创产品充斥市场,可是,很多东西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只是给一件旧家具刷了一道新漆罢了。

今日,随手再翻这本书,又看到李嵩的《花篮图》。

“有人说,李嵩这套《花篮图》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静物画,这个我们不去管它,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一套写实性很高的图像,观察宋朝人是如何以竹篮为器皿、四季花草为配材来完成一件插花作品的。”(书中语)

书中写的是插花,自然作者看到的也是花,但是,插画之后却是宋人的生活。

李嵩,南宋画家,出身贫寒,早年是木匠,后拜师学画,入画院,成为一代名家。传世作品中的《货郎图》是很有名的。

早年的经历使李嵩对民间的生活颇为了解,他画了很多“风俗画”。

“风”,指流行的、广泛的事物;“俗”,大众化的,平庸的。

如果非要给宋人的“风俗画”戴上一顶现代的高帽子的话,我想,应该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吧。

这有没有意义且不论,只是一下子让我想到几百年后的另一幅画,卡拉瓦乔的《水果花篮》。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在卡拉瓦乔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画迹,播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种子。”

卡拉瓦乔,和李嵩一样,同样出身贫寒,据说,他父亲是为建筑装饰工匠,他本人会不会木工手艺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会,到是件有意思的事。

我并非在比较这两幅画的优劣和相似,也没资格从沟通、色彩、技法等诸如此类的专业角度去谈论;更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的美术语言早已在千年前独领世界风骚了。

如果非要我做一个肯定的评论,我只能说两个字:精到

这是一种内在美的折射,对理想的描绘。

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道:“让我们思考一下,我前面所说的大多数人的忧虑和烦恼又是什么,其中有多少是必须忧虑的,至少值得小心对待的呢?

虽然生活在外表的文明中,我们若能过一过原始性的,新开辟的垦区生活还是有益处的。

“插花、焚香、煮茶、挂画”,那是我们从书中读到的宋人的风雅,倘使我们能够透过纸面去发现,去尝试,正如陈先生所说“古到极点”的话,是否真的能“新到极点”?

真是这样的话,我想应该是另一种生活——风雅宋。

扬羽

读完第一章,想的是“要是能穿越回宋朝过日子多好!”读完第二章想的是“我这个粗鄙之人完全不配生活在宋朝!”

现在提到“精致的生活”似乎会跟“小资”联系在一起,挂个装饰画啊,摆个花啊,点个装饰蜡烛啊,喝个咖啡啊,拍个装(哔……)的照片之类的,感觉比较“西化”。

殊不知这种“小资生活”在“宋式生活”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宋朝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就是“雅”字最好的具象化的诠释。

想自己偶尔奢侈地买一束鲜花,每次都会很开心地摆弄半天,凋谢丢弃时又多有不舍,若是能像宋人天天被各色鲜花围绕,该是多幸福啊!

看画中的插花,或热闹,或简单,花朵花叶错落有致,容器与花相得益彰,猜想无论是摆放之人还是描画之人,心中都充满了闲情逸致和对美的向往。

不过话说回来,花摆着多好,不太能接受簪花,尤其是男人簪花……

在一段时间内,拜一类特殊人群所致,“写真”这个词似乎被强制赋予了奇怪的含义。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弃之不用使其丢失了原本美好的意义——写其真,传其神,记录生活,描摹岁月。

有意思的是,宋人把对画像的评论文体做“赞”,不禁想到现在对各类事物——尤其是朋友圈的照片——“点赞”。

相较于宋人带着良多感慨,体现自我意识觉醒的赞,如今的点赞怕是有点自我意识过剩的嫌疑了。

多年前去西藏的一趟旅行让鼻子对“香”上了瘾,沉不下心研究,只挑好闻的买了不少,后来因为家人对烟敏感只好作罢。

看了书才知道宋人焚香的方法是没有烟的,对细节的讲究做到了极致!而对香的评价体系更是令人向往:不问出身贵贱,只评是否清馥。若不够雅,就算是名贵品也入不了眼;若足够雅,则橙皮果壳也可变废为宝!等荔枝便宜点了,一定要试试烤荔枝壳!

我对收藏的印象估计是被某些鉴宝节目扭曲了,总觉得忽悠人的成分大过对文物爱。幸亏书中的收藏名家纠正了我的偏见,那可以是发自心底的爱,可以是共存亡的决心,可以是不顾一切的癫狂追求,还可以是考古学的起源呢!

超级爱吃抹茶口味的食品,但每每又为我们祖国的茶忿忿不平,明明我们是起源,出名的却是邻国。

更何况现在提起茶艺也仅仅是冲泡的讲究,总觉得差着一个档次。然而真正的茶道太复杂,也许不能在现代社会推广开吧?还是煮煮咖啡好了,呵呵。

记得去过一个土豪家,一水儿的实木复古家具,想来应该全是清代风格,算是一种另类的“美”么?

读到这部分突然觉得我们的历史文化经常以唐为代表,宋却很少被提及,不知为何。若曾经选了宋做文化代表,多多加以宣传,国人审美是不是也不至于沦落成渣?若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能不能抢救一下?

安然

1、插花篇。南宋宫廷画家李蒿绘有一套《花蓝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幅,是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静物图,其中《夏花篮图》插花师用夏天盛开的大朵蜀葵作为主花,栀子花,石榴花,含笑,萱草为配花。《冬花篮图》用带叶儿的大红山茶为主花配上绿鄂梅,白水仙,腊梅,瑞香等冬季花灰,主次相从。

夏花篮图

1

冬花篮图

2

体现了宋代人高超的插花技术和典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好多延长花卉保鲜的方法,比如火烧其柄、凡折花枝用盐浸,现在我常用的这两种保存花期的方法,原来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

2、写真图

因为最近在悦读书法班学习,特别热衷于画像比较有名的几位大家,特意找了3位大咖的生平简史学习下

1、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2、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的赵孟頫《自写小像图页》,是唯一一幅保存至今的宋人自画像原件,画于元初,做为赵宋宗史之后被逼入仕的赵孟頫,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漫步于竹林的隐士,反映了人在朝堂但心慕山林的复杂的心绪。

3、多才多艺的苏轼,也尝试对着自己的影子勾勒出画像轮廓。

宋朝的士大夫热衷于画肖像画,会觉得每一次看见自己的画像,就如同面对另一个我,就忍不住的感慨,自嘲,自省,古代文人也像今天的人们,每天对着画中的你默念:你很棒!加油!努力!明天会更好!

3、焚香篇。"煮茗烧香了岁时,静中光景笑中嬉",点茶和焚香,同为宋代士大夫的雅道,烹茶之时,怎么能没有焚香呢。宋人常用的香,跟今天常见的盘香和线香不太一样。盘香宋人称为"印香""篆香",多用于计时或祭祀。

宋人焚香用的是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叫"合香",并不是直接将沉香,檀香拿来烧。宋代著名的"四和香"是名贵香品由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四味珍贵的香料合成。"清远深长"是宋人对上香的标准。并不是追求香气的浓烈而更为心仪香味的悠长耐久。宋人还喜欢用鲜花,水果蒸香,使花果儿的香味沁入香料中,焚香时便可以嗅到花香和果香。

宋朝文人流行四件雅事:挂画,点茶,插花,烧香。一缕缕飘着青烟的焚香,在宋朝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小资家里的一杯咖啡,一本书,一缕香薰,还有背景飘扬的轻音乐。而宋人清雅而有品味焚香之道却不似现代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向寒士也敞开门扉。

4、收藏篇。博古之意,既有鉴赏古玩古器的意思,也包括着博古通今的意义。盛世收藏,中国有五次收藏高峰。第一次是北宋,第二次是晚明,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第五次就是今天。还有我们现在熟知的鬼市,宋朝就已经有了,"五更点灯易,而至晓即散"。看完这章,最大的体会就是现代人多持有发财拉漏的功利之心去玩收藏儿,宋人是真正的鉴赏把玩。

5、茶道篇。宋人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四大雅道不许外行人参与。

宋人以团茶,末茶为主流,团茶是采叶后,不焙干,经过洗、蒸、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研而不拍是末茶。

饼茶和团茶,和今天的普洱茶饼有什么区别?现在饼茶、团茶,都是经过高温蒸压的。普洱茶的几大形态:砖、沱、饼、散。普洱茶是乔木的,而宋代龙团凤饼是灌木的。

水以山泉为上佳,次而用井水,日本抹茶技艺是宋代点茶技艺的一脉相成,并发展为茶道。

6、家具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高型家具全面取代矮型家具的时代,被西方设计界誉为现代极简主义的鼻祖的明代家具,而明代家具是继承了宋代家具的审美风格。有一些典型的宋代家具,比如床和榻,宋代的床,主要是摆放在卧室供睡觉的卧具,榻安放在书房、客厅的坐具,具有陈设的功能。桌和案,案着更雅一些,而桌儿呢,更实用一些,案更注重陈设。还有那个屏风、茶几、花几、香几,宴几等,这些家具无不蕴含着宋代的清雅之美,是宋代士大夫的雅致审美情趣在器物上的凝结。

深蓝

每一节,都看的心荡神移。宋人的审美和格调,现今的我们也望尘莫及。插花烧香,鉴古茗茶,用写真来凸显自我意识。

虽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中断,但有好多东西都遗失了。

读完这一部分,心下唏嘘:如果没有元明清,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没有如果。

推翻一个旧的世界,只是为了毁灭之后一切重来吗?

书中几次出现“小资”,我又确认了一下准确概念:“小资情调原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分支,如今指代一些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尤指年轻人群体,这些人拥有一定却又有限的经济基础、生活品味、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力,他们衣着整洁,收入可观,有着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他们有着相当的生活水准,但又与财大气粗、金碧辉煌的富豪有所区别。

小资群体有着干净,优雅,博学,讲究等特征,从衣衫穿着到生活用度,小资风尚从家居装潢到床头摆设,从书刊阅读到音乐欣赏,从环球旅游到商场购物都坚持自己的独有风格,他们钟情艺术,融合流行与经典。”

如果汉文化没有没落,“小资”会被称作什么?

当作者每每用林立街头的咖啡馆来类比当年的茶馆时,心不由得会隐隐作痛。

“师夷长技”的同时,回头望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闪光,却被散落尘埃。何不弯下腰来,一颗颗收集回来呢?

听风

本章“雅趣”二字已经深入概括了宋人业余生活的品质。以今天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都是斯文得不得了的事情,或者说到了一种生活追求的境界。

插花有高超的技艺,品种繁多的鲜花,成熟的市场……比我们现今的插花培训班更为普及。这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说,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开始最求高级的需求。

蒋勋先生谈到的“肖像画即自我的觉醒”便是一种印证,宋人生活安定,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心灵所需要的“满足”便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哲学的过程。

焚香现今更是少见,但香道、花道在日本依旧是保存得很好的文化。

曾经看过关于“博山炉”的介绍,当时惊于博山炉的设计造型,太灵动了,完美展现了神话传说的背景:彷佛是海外一仙山的样子,焚起香来烟雾缭绕如云雾。

汉朝时期的香炉这样精致。我曾见过古琴演奏者置一博山炉,在烟雾缭绕中抚琴,音韵如轻烟,淡雅清新。

宋人焚香也自有一套,寒门子弟以荔枝壳调香,贵人有他名贵的香药,有什么关系呢,各人用各人的香。也正因如此,焚香才能在宋朝普及。

收藏家历来不是博古通今也要学富五车,管“收藏”称“博古”恰到好处。看看宋朝这些知名收藏家的名字,今天觉得个个是高人,且人人术业有专攻。

宋人连鉴赏古玩都是优雅的,“煮水烹茶”,有他们时代的仪式感。所谓鉴赏,鉴是一部分,赏是一部分;今人有时油腻起来只知一味鉴,时而忘了赏,怎及宋人清雅。

茶之一事,雅俗兼得。雅得上厅堂,俗得烟火气。但凡是“文化”,皆为时代累积的产物,茶文化更是如此。

我第一次知道“斗茶”这么个概念却是来自于电视剧,那时候觉得甚是有趣,得是有生活情趣的人才能想到的娱乐项目。我最感兴趣的功夫茶以为能在成都的茶馆里看到表演,到了成都茶馆却是用热水瓶泡茶,真是遗憾。苏州是碧螺春产地,满城几乎不见地道茶馆,而是网红茶馆流行的时代。茶道亦是漂洋过海,宋人那“十二先生”的雅趣更是再难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