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校注:李飞天 领读者:嘤其鸣 96 - 97 回 雅鱼 取经之路即将进入尾声,唐僧对八戒的容忍已到极点,看他对八戒的咒骂,一口一个呆子,泼孽畜,恶狠狠的要奏明主公,胀死孽畜,做个饱鬼。 这在外面看似斯文,长相英俊潇洒满身修为的唐长老口中说出,真的让人觉得心寒。他全然忘记曾经对八戒的庇护,活生生的过河拆桥的举止。
无论怎样,寇员外遇到唐僧四人得圆满,又因行善得起死回生,甚是圆满,取经四人沉冤得雪为圆满,眼见取经大任即将完成,又是一大圆满。 qiaoqiao 行至此处距灵山只有800里,遇到一个大富之家,敬僧、斋僧,各种顶级供养。不过历经种种磨难的唐僧,其看待事物的格局也不可同日而语,绝对把控方向的正确性,不被眼前富贵迷惑。
最后钱财外露招贼祸,又冤枉唐僧师徒是贼人,真是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帮忙抓了贼,带着贼脏去衙门,这下更说不清了。
李嘉欣 马上完成取经之路,没想到最后一个阻碍是由人完成的。妖精只有两个诉求 要不然就吃 要不然就睡,和妖精相比人要复杂多了。 大善人寇员外做了那么多好事,却遭横死,家里财物也被洗劫一空,如果没有孙悟空,帮他追出十几年的阳寿,他也就白死了。 八戒的吃相越来越难看,唐僧也一改之前对他的袒护,呵斥起来。 之前一直觉得奇怪明明八戒和唐僧都曾上天当过神仙(虽然也就是个跟班),那和凡人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可是每次遇见有权势地位的凡人,还是畏惧的不行,是因为自己之前本来就是普通人因为修炼才升天,这是一直以来思维惯性吗? 安然 在一个地方被骂了两次的八戒,实属罕见,而且骂的很难听,也算破天荒了。 唐僧终于对八戒的恋家和动摇忍无可忍了,唐僧越是气愤,越是显露他自己的动摇,一腔热情也被这十几年的坎坷磨得差不多了,他不能允许这种声音的存在。 快到目的地了,更要摆明自己的诚心和信念。寇员外斋僧万名,以求功德圆满,而到了阴间,增加阳寿却不是因为他的功德,而几乎是因为悟空的一句话,也颇为讽刺了。 七月 仙魔与凡人的世界,各有一些规则,又大同小异。从根本上说不同维度不同世界,其一些规则都是为弱者指定的,或言保护,或言管理,或震慑,或忽悠,并不会改变这种本质。 所以你会看到背景,层级的不同,作用于规则产生的结果也有不同。
试问寇员外又将以何心从何处感受这些规则之公正?说好的因果轮回,善有善报呢?
小鱼儿 这两回电视剧的情节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看书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都在与电视剧比对。电视剧里增加了坏管家、贫家女孩的角色,融入了情感的戏份。感觉改编的也很有意思。
上官婉儿 这个故事很有小时候看过的民间智取故事的痕迹,一开始受害者吃尽恶人冤枉,后面优秀青年装神弄鬼让恶人不打自招、昏聩官员懊恼不已。 这个故事格局放到西游记里,就小菜一碟了,孙悟空耍弄这些凡人,信手拈来。不过把取真经前的高光时刻给凡人作恶,是不是想说再坏的妖精也比不上人心险恶? 取经之旅走到这,几个角色的反应也模式化了,猪八戒贪念足爱抱怨、唐僧胆小怕事爱哭,话说走了十四年,这两位是不是成熟点? 孙悟空作为第一男主角倒是有点变化,从桀骜不驯到有所畏惧,沙和尚也有变化……台词多了些,师兄们斗嘴,他终于也开始帮腔了…… 银角大王 取经小分队继续西行,来到了铜台府地灵县,这里有个寇员外,立誓要斋请一万名僧人。 所谓无巧不成书,之前灭法国国王要杀一万个和尚,就差取经小分队了;现在寇员外要招待一万名和尚,也是刚好差取经小分队四人。 不管对取经小分队来说,还是对我们读者,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对寇员外来说可不是。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寇员外心中可能认为这种巧合,就是神灵给他的神迹,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佛祖,是看得见的,最后一次,更是要隆重。以表心意。 之后发生的故事倒是没有什么意思,寇员外被强盗杀死,取经小分队被污蔑,唐僧受了点牢狱之苦,孙悟空处理起来这些事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滴水不漏地就解决了问题,化解了这一难。
但是到了天竺之后,人们对待佛家的态度比东土更为恭敬,但是妖怪照样収保护费,一个天神不高兴,人间就饿殍遍野。这佛,信来做甚呢? lij 感觉此时唐三藏对孙悟空有了更多的信任、理解。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对孙悟空的安排也给予了支持--行者道:“师父,你入朝见驾,我回驿报与八戒沙僧等候。 若是公主不招你便罢,倒换了关文就行;如必欲招你,你对国王说,召我徒弟来,我要吩咐他一声。那时召我三个入朝,我其间自能辨别真假。此是倚婚降怪之计。”唐僧无已从言,行者转身回驿。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