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共读命题作文——“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孔子为什么强调“述而不作”?难道说是一种思想僵化,拘泥古人的表达吗?关键要看“述”的什么,“作”的又是什么。 这里有一个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继承发扬的问题。什么是传统?是传而统之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认识和行为,是沉淀在历史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不是你想“作”就作,不想“作”就不作的。 历史就是历史,对于历史的解读可以因不同时代的客观产生不同的解读,但是,必须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述而作,会造成曲解,是消费历史,消费传统文化;述而不作,是尊重。 我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绝不是倡导回到周秦汉唐的时代,而是继承圣贤精神,以此精神为指导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这才是孔子“述而不作”的真正价值。 书友精彩答卷 海山 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夫子因“信而好古”,所以“述而不作”。非常同意钱穆先生所说的,夫子其实是“述而又作”的。不成想,这种述而不作,造就了儒家经典传承史上汗牛充栋的“传”、“注”、“释”和“训诂”。个别聪明的人在注释中夹带私货,则是“述而又作”。 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在整理古代文献的时候,其取舍之间自然就是“作”的表现,后世大儒皓首穷经,也都是在继承、发扬乃至变革这种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文脉传承不断,也正是基于此。 但是,“述而不作”的弊端却显而易见,腐儒太多,以至于“离经叛道”成了大罪名,中国是没有火烧异端的传统,实在是因为异端邪说的土壤被夫子一句话都给铲平了。 到底是“述”还是“作”,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中西方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就此分道扬镳。 黑格尔说,西方哲学王国是一个厮杀的战场,记得共读《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这本书的时候,最深的印象是,每个哲学家都在试图发现前人的漏洞,推翻他们的体系,再把先贤送进坟墓之后拍拍手说,终极真理在我这里。 一个是在肯定中前行,一个是在否定中前行,是耶非耶? Ting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初读到这句话时,很不理解,为啥不创作呢,哲学家不都是要创新思想吗?仅仅传述别人的思想有什么意思呢,还能叫思想家吗? 从事实上看,孔子修订六经,也是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确实未尝创作什么。即使他所作的《春秋》,也是历史性著作,客观叙述社会历史,而不是思想上、哲学上的创作。 那么,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在中国文化里面,至少在先秦时期,人们没有为创作而创作,为标新立异而创作,而只是为社会之需而产生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其他诸子也是如此。但是其他诸子好歹就自己的哲学思想有一些著述,而孔子除了与弟子对话的《论语》外,几乎没有特别创作。晚期也仅仅是注《周易》,写作历史性质的《春秋》。 孔子既然并无创作,那么,他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最重要的贡献是承接了“道统”的传承。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里面提到,孔子就像面对一座巍巍大厦即将在大火中倾塌,奋起跳入火坑抢出了大厦的设计图纸。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西方看起来是“作”大于“述”的,那是因为他们的哲学和宗教分家了,哲学变成了纯理论的思辨,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思想范式,于是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哲学体系。而“道”是更进一步,超越概念背后的形式,直抵本质。因此西方的宗教体系还是延续了“述而不作”的传统,因为他们更强调体征,这就抵达了中国哲学所谓的“道”。 除非是凭着天才的创造力而创作的诗人或者艺术家,伟大的智者或者哲学家,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述而不作” 的传统。因为凭他们的慧眼看到了最根本的“道”早已有人述说,于是契入这条古道,只是针对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阐发而已。 晓 孔子真的只是述而不作吗?我理解一方面是孔子谦逊的说法,孔子的言论和思想绝对不只是对前人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孔子的“述”实际是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但是又不要“作”到面目全非。就好比一盆盆景,放在那里放任生长就只能是一堆植物,加入了儒家思想的修饰和整理才让人赏心悦目。虽然孔子“作”春秋而不是“述”春秋,但是还是低调谦逊滴表示,“我们不生产文化,我们只是文化的搬运工”。在把自己的量变最小化后,孔子的“述”就成了一个厨房,虽然“述”的原材料还是茄子土豆大辣椒,却“作”出了一盘地三鲜。 另一方面,“述而不作”有点类似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万事三思而后行,不是让你搬过来就不管了,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再加工,避免了因为不合时宜的过度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时代在变迁,人对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但是不要过分的去“作”,去推翻和批判一切,就像。。。相声一样,一味的创新一味的抛弃传统,把几百年的精华抛开了去创新,那么你“作”出来的东西可以是脱口秀可以是情景喜剧甚至是糟粕文化,唯独不是相声。 儒家思想自打被主流文化加了V,其实两千年来也一直被各种文化和思潮“作”个没完。被文化大咖们的解读,被断章取义的曲解,被拿来与佛家道家甚至是上帝等作比较,偶尔还要参杂不同时代特色的攻击,只能说经典被“作”了两千年还在,一方面有赖于儒学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儒家弟子们默默的述而不作,将思想完整的“述”到了今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孔子不求一分钟的掌声,后世子孙只要像我一样低调的述而不作,不指手画脚胡乱添油加醋我就安心了。 再一方面,孔子应该有很多超前的思想和愿望去“作”,但是他也知道思想的推行需要一个认同的过程,太过优秀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孔子知道有些思想还不健全,同时也不能让大众甚至是弟子们所接受,质变时机未到,量变任重道远,步子太大了容易扯着蛋,经过反复思索之后,孔子决定深藏功与名,把自己的工作描绘成一个只“述”不“作”的“搬运工”,一个人默默的思考那些尚不完善且不能被接受的理论,很多太超前太“作”的思想甚至可能成为了他心中一生的秘密。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沧海一粟只能随波逐流,时运命决定很少人能赶上百年千年一遇的时代“作”的机会。但是所有偶然其实也是必然,你短暂的一生赶上了50年一遇的大水,60年一遇的危机,几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观,“作”的基数太大,想不遇到其实也很难,至于是哪方面,是不是你想遇到的就难说了。既然我们都避不开时代的洪流,那么面对瞬息万变的今天,“述”与“作”的取舍委实值得我们去深思一番。 猫小菲 “述而不作”的字面意思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然而,纵观孔夫子传奇的一生,他的“述而不作”是自谦,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尊重和传承,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不仅对先贤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更是继往开来,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生活中恍然大悟的成语和格言,许多来源于儒家的智慧。 也许是汉代“独尊儒术”的缘故,至今很多人依然误解孔子因循守旧、维护传统,儒家思想没有创新云云。如果孔子只是一个字面上“述而不作”的迂腐老头,缘何其思想传承千秋万代,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呢? 相关文章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