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事看似无用,但恰恰是最好的安排

 悦读读书 2020-08-0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有人会察言观色,通过细节和言行来分析他人的性格特点,说明他具备了知人的能力。比如说孟子就是一个大心理学家,他经常能够洞察到别人的所思所想,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服别人,成就了自己在儒家中亚圣的地位。

但光了解别人还不行,关键还得了解自己:我擅长什么,我还有哪些短板;我现在当务之急要做的是什么,长远来说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修炼才能达到目标。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有些人好为人师,喜欢夸夸其谈,但对自己的问题却不清楚,这样的人是最可悲的。

我们有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向目标努力和迈进,但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面对困惑我们需要冷静的头脑,面对困境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诱惑我们要有足够的定力,不能乐与饵,过客止,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

但是一旦做到了这些,我们一定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境界。对于富的理解有两方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物质是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与幸福关系不大了。精神层面就像练武功一样有很多层次,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风景,看问题的角度,分析世界的胸怀差别很大。

提升层次很不容易,但如果有这个心,而且是不断反思和学习,时间久了,效果慢慢还是会显示出来的。大家不必对结果看得太重,这种提升的过程就是很美妙的,该知足了。能够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人都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不单有物质层面的房子和家,还有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不至于经常处于犹豫和彷徨的状态,很令人羡慕啊,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是不失其所,必然长寿。

有些人恐惧死亡,因为他们面对死亡手足无措,对未知的恐惧导致他们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混日子,麻醉自己,但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不因你逃避现实而能躲过去。

但如果我告诉你,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了,有人的魂魄可能过得很糟,但有人却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生前的努力,使得自己的灵魂在死后还能过上更美妙的生活,请问你还会在活着时瞎胡混而不为死后美好生活努力修炼吗?这就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的含义,死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不应该继续耕耘和努力吗?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大家如果去读庄子,里面经常提一个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西方的很多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总结出一些科学知识,有些就上升到定理,定义,为后世人所景仰。那他们做这些工作是为了什么呢?

很多人就是单纯的好奇,觉得有意思,并没有掺杂很多功利的东西。法拉第看了奥斯特演示的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感到很震撼,他在日记中写到:根据对称性来说,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也应该能够产生电。

他很着迷的做各种实验,但总是失败,一晃就是十年,就在他快绝望时,一次在偶然情况下他看到了一个瞬间的电流,也就是说一闪就没,但他非常高兴。后来他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时,一个贵族说:法拉第先生,您演示的实验确实很好玩,但这有什么用呢。

这时法拉第答道:先生,初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是啊,初生的婴儿只会哭,吃,好像没什么用,但他将来能够做出什么成就,又有谁知道呢?这瞬间的电流就是交流电的雏形,它意味着电气时代的来临。

今天我们干什么事总是评估这件事有什么用,能带来多大收益,很精明,似乎很聪明。但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能够在更好层次上想问题,看问题,看似无用的大树,在庄子眼里却是符合道的存在。做事也是这样,看似无为,恰恰是最好的安排。作为统治者这样去做,天下将自定。

书友打卡

凤凰山男 

无有入无间

道之难在于无、在于恒。道不能直观认识,也很难讲述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道的规则一直存在并普遍存在,而规则作用的产生有时很长久,短时间不能发现。如春发之时不会看到夏盛,夏盛之时看不到秋谢,秋谢也看不到冬藏。经过多年经历,才知道这个规律的循环。

老子说水近于道,应该也是水的作用的不可见或有些作用的短时间不可见。人们看不到水浇灌植物后,怎样发生作用,可是植物会慢慢生长。人们看不到水进入沟壑里怎样作用,可是年深日久,土地会塌陷。人们看不到水落在石头上怎样发生作用,可是日积月累,石头会被砸穿。舜应该就是明白了水的道,改堵为疏,治理好了水患。

老子说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我理解就是规则作用的发生在于时间,做对的事、说对的话。只需栽种、浇水、培土,施肥、时间到了,花自然开,人自然成才,国家自然安泰。时间未到,有为反而为害。

Roger

上士闻道

《老子》四十一章,劈头而来的这段话格调高到山巅了,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我个人非常喜爱而且从心底里肯定这段话。

有时候真正好的道理,是不太容易去践行的,犹犹豫豫半信半疑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思虑太多反而不如有时像阿甘一样埋头奔跑不加怀疑,大巧若拙,反而能活出不错的一生。

常常我们有些话曲高和寡,可与智者言,难与俗人道,这是社会生活中的常态,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经验。而且古时候立言的大家也爱引用这段话。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话在现实中想要运用却没那么简单。

大家都爱引用这段话,大家都引用这段话...问题就出在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如果把这段话引入到辩论上,这其实是一件辩论双方都可以使用的武器,不但有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道德美感,还是一件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无敌的防御,可以化解任何质疑的武器。

老子本意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但是却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推理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对我的话不同意不屑一顾,那就说明你只是一个“下士”,“下士”的意见自然不值得回应;如果你对我的“道”有所质疑需要考虑考虑,那么你充其量是个“中士”。

只有听了我的“道”,毫不怀疑的践行的,才配成为“上士”。

也不能正推,不能推出,令中士若存若亡,令下士大笑的理论就是道的标志。

否则每年奥斯卡金酸梅奖得奖的岂不都是真正的好电影,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才真正懂得大道的高人。

所以,这段话其实既不能正推,也不能逆推,它既不是逻辑的充分条件,也不是逻辑的必要条件。

Amanda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一段极其熟悉的话,今天得以仔细研读。负阴而抱阳含义颇深,抱阳的阳,为气,为天;负阴的阴,为地。依靠卑微而浑厚的大地,承接高高在上而轻飘的天,阴阳和合,形成了世间万物。

道德经的很多地方与论语不谋而合,论语臧文仲居蔡一则,说一个人养了一只用于占卜的龟,山节藻棁,雕梁画栋,为了占卜和祈福。孔子直言他真是无知啊!实在是舍本逐末。如果不修行自我的言行,不依道而行,哪来什么名、寿、福、禄?即便侥幸得到所求,德不配位,最后也是祸不是福。

天虽高虽美,只是我们欣赏的风景,要脚踏实地,地才是根生长的地方,正如老师说的,卑位而安之若素才是值得称道的智者。

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一代明君,就是这个理。反观生活中,我们应该爱家人、爱岗敬业,做好该做的事,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务实,才是寻到了根。

争名、夺利、都是天上的东西,是虚无缥缈的,转瞬即逝的,求这些,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道德经的用词极为精准,抱阳的前提一定要负阴,追求梦想的前提一定是脚踏实地。

张仕翰

真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这几天读书读的很舒服了,休息之余也在思考,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又感觉距离好远呢。迷迷糊糊能感受到,想看又看不到,伸手都不知往何方。

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形而上吗?这几天的实践下来,好像并不是这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顺应规律 自然的清心寡欲,抱扑守一。从童心到世心到赤子,从入世到出世,书中来去的功夫,好难。

昨天工作没做好,挨批了,有些委屈。之前就一直闷闷不乐,沉于为啥要这样对我的不断自我否定中,现在能去想想自身的问题了,确实是自身平时积累不够,没有捋通这一流程。睹始知终,见微知著,从微小处入手,很接近本真的自我。过犹不及呢,没有平时的挨批,也就没有现在的相对顺利了。

还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再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双重加速度。势是好东西,风口能把猪吹起来,甚至能以大势掩盖自身的波动。

藝奇

道德经的知足与佛法很相似,佛法要我们善抉择自己的欲求。“欲”要把握善恶,“求”要把握方向。人生不能被恶欲、染欲所牵引,应该积极地追求善欲。

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对智慧、慈悲、利益众生的追求,则永无止境。譬如,学生对于学习更多、更好的知识要不知足,但对于饮食衣服等要知足感恩。

工作的人为把工作做得更好,为社会做更大贡献而不懈努力,而不应以地位金钱为唯一追逐目标。很多人的烦恼、痛苦,在于将此二者颠倒了,甚至根本缺失了真正的目标。对物质永不满足的欲望是苦海,我们需要的是快乐,而不是物质,但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追求自己本不需要的物质,满足过分的欲望。

佛法之“知足”,不是对五欲的压抑与排斥,而是深刻了解五欲的浅狭、不实,有着高远清净的善法欲而产生的结果。——对己知足,对人无争


相关文章:
“上道了”就别着急,你会越走越明白
车轮转得快,因为中间是空的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