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惯性思维误导,第二选项也很重要

 悦读读书 2020-08-04

2020年一月共读《思考,快与慢》

直觉经常会出现失误,很多荒诞行为就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

领读者:秦悦家

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在纽约地铁里阅读《纽约时报》,下面哪种情形与读报者更吻合?

她有博士学位。

她没有大学文凭。

你是不是选有博士学位的那位?

这就是以典型性去推断,忽略了基础比率。纽约地铁里更多的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而不是有博士学位的人。你应该充分考虑第二选项。

一个部门要雇用一位年轻的教授,他们希望这位教授未来的学术能力能够达到最高水平。该部门的调查委员会最后将候选人圈定为两个:

金 最近完成了毕业设计。她的推荐信中都是对她的溢美之词,而且面试时她说得也很好,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科研成果。

简 经过过去3年的学习取得了博士后头衔,学术成果颇丰,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但她在面试时表现得不如金出色。

我们直觉会选择金,因为她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而且眼见即为事实。但与简的信息相比,金的相关信息则少很多。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小数原则。事实上,你从关于金的描述中得到的信息样本比简的要小,而且在小样本中更容易发现极端的结果。小样本的结果往往有更多的运气成分,因此在判断金将来的表现时,更应该回归平均值。

若觉得金更有可能退步,最终你就会选择简,尽管你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

如果按照学术能力来选人,我会投给简一票,但我得先努力克服自己对金的直觉印象——金更有希望。跟着我们的直觉走比违背直觉感觉更自然、更亲切。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生,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下面两种情况哪种情况可能性更大?

琳达是银行出纳。

琳达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几所重点大学中85%~90%的大学生选择了第二个选项,这一选项虽然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原则,但没有人注意到这点。

通常,当人们没能运用明显的逻辑原则时,就会出现“谬误”。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件事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

即使你对谬误有了真切的了解,也仍然难以避免这种错误。

对于贵重的产品还附赠一个便宜的小礼物,这样的话,整套产品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这个意思。



书友打卡



Mal

在统计学中,得出最终结果之前,需要样本选择、采集样本、提取数据、数据分析以及结果判断(不是很准确),都是需要有非常严苛的要求的,稍有偏差,最后的结果都会有很大出入。作者在文中找了多个例子,解释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是更要反映的是,当我们对于一个新的事物展现在面前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日常巡航的sys1会先入为主的对于事物有个初步的概念,所谓“锚”。之后sys2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所以这个锚非常重要,我想到的最日常所见的例子就是英文的阅读理解,生词的出现尤其是出现在至关重要的论据里面时,会放大这部分在全文主旨所占的比重,造成对于文章立意掌握的偏差。

说道这里以上都是我使用我的sys1对于这周的所得,但是看了其他书友的评论,大家对于这部分文章都有自己的认识,虽然很多也是会用到sys2去分析,但是也是在各自sys1基础之上。

因此在这里呼吁大家打卡之余也看看其他的人的打卡,也许对于文章的理解更丰富了,最重要的是减少对于文章理解的偏差。至于回归平均数,我不太同意作者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不论怎么样这也是我的正常输出,没有抄袭或是他人代答,因此我差与此就要想出原因,这才能让我的个别逐渐发展成为我的日常。

summer

生活中随处是锚定效应的“套路”,不由联想起“双十一”入的那些坑,“狂欢价”的后面总会标注一行被划掉的小字“原价”。我们购买商品时已经习惯用现在的“活动价格”对比“原价”,两者的差值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感觉。有一些商家,会在双十一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把商品的价格调得很高,然后再次降价,这种价格的落差仿佛告诉我们“你不买可就亏了!”

诸如此类,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定律,但还是很难一直保持理智,总是陷入思维困境,因为我们常常会被可得性偏见左右。

可得性偏见会让我们根据亲眼看到的事情在脑中提取的轻松程度来判断事件的概率。亲身经历、鲜活的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而听到别人是多么多么的辛苦时,因为记忆不够深刻而经常忽视。人天生会放大自己的优点,经常高估自己的贡献,而对别人贡献的评价会比实际低一些。

所以,可得性偏见很容易引起很多的心理不平衡。例如家庭中,妻子会认为自己为了辅导孩子、做家务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丈夫足够的认同。而丈夫却会抱怨“在家带孩子能有多累,还有老人帮忙,我在外边才叫累死累活呢。”第二部分只是对一些事例稍加理解,对于“回归效应”、“直觉预测”还有很大一部分没能理解,感觉第三部分会更难读,要不断回顾前两部分的理论,这个月应该是系统2运行的峰值了。

姚伟

第二部分讲解的内容是启发法和偏见,里面讲了很多概念。对于我这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起来有点难。有的部分接触过的较容易,比如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相对好理解一些。

回到本书的主题,思考的快与慢,两个系统。系统1是自主的不自觉的体现,看到听到的一些信息不自觉的存储于大脑当中,形成“锚”,遇到事需要判断或选择时,系统2就会提取数据加工做出判断。但有时根本没法控制。这也说明了很多时候人们会受到第一印象或者先入为主来做出判断。

比如大家出去吃火锅,很多人都会想到海底捞,火锅味道好,服务好,环境也不错。虽然价格同其他品牌比相对偏贵点。但“火锅类第一品牌,服务特别好,可以免费美甲,孩子有游乐场等这个“锚”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存在了。出去吃饭都想去尝一下,结果呢每次去吃都是最少排2个小时的队。

而火爆的场面,长长的队伍更加让人们想品尝一下。还比如去超市买东西,都是一个品类:牙膏。一个在某个节目里出现过,朋友推荐说好用,正好又有活动,而另一个你完全没听过,大概率肯定你会选第一个。

想想,锚定效应还真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无名

去星巴克买咖啡的时候看到十几块钱一瓶的水,立马觉得咖啡也没那么贵了;在超市购物见到「每人限购×件」的宣传,总有种想买的冲动;连续看到幼儿园伤人事件的报道,觉得学校门口是个很危险的地方;看多了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总觉得创业也没那么难……

看了第二部分,才知道自己为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了那么多错误的想法和判断,如果系统1在决策中占了主导地位,就会在思维和行为上由于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以及锚定效应导致偏见。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对事情发生的频率也会受到我们接触这些信息的频率自己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错把相关性当成因果关系也是常见的思维方式。

解决的方法一是先给出自己的估测值,然后将估计与证据进行匹配,给出直觉性的预测。第三步对证据和自己估值的关键性做出估计,最后根据关联度调整估值。知易行难啊!

张仕翰

这周读到的几个案例觉得很有趣,很有启发意义。

一、曝光率和风险辩识,风险评估。两件事,A和B,实际上A的危险性要比B的高,但是A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脑海中,于是遇到此类问题,系统一选择了印象深刻的曝光率高的,同时可能危险性小的。反而遇到问题是,乃至危难容易忽略,所以有不知者不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同时也引申出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前,舆论引导人们思想,现在反过来,人们想听什么,舆论写什么,有矛盾,有跌倒起伏,人们喜欢听,喜欢看,而实质性,可能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不被重视,期待风气变化,重塑价值观。

二、锚定效应,你的锚抛在哪呢。先入为主的印象,书中也提到一个案例,一份题目,共五十题,A B作答,要求A尽量做对前二十五,要求B尽量做对后二十五,人们的印象产生了A比B聪明。几个形容词,按照顺序不同,人们的理解就产生了很大不同。

(1)聪明,有抱负,没有责任心,嫉妒

(2)嫉妒,没有责任心,有抱负,聪明

这几个标签一出来,对于两人印象完全不同。人真是一神奇动物,跟着学习了。

相关文章:


一道数学题验证人的两种思维,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重要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