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如烟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的导语部分说: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文中亚历克斯和丽塔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家长的权威下孩子们仍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他在故意重复,在不知不觉中家长和孩子就掉在了“权利之争”中,家长的挫败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很多也是“宁折不弯”的性格,所以现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 记得我没看这章内容的时候,有书友问到底“奖励”好不好,我很武断地说了自己奖励孩子做家务赚取零花钱从而锻炼了孩子的节俭意识。当看完此章内容,我又回顾一下儿子小时候做家务的经历: 那时我建议他可以做家务赚取零花钱,他的零花钱可以自己支配,如果遇到想买的玩具之类,家长认可,家长付账。如果遇到不合理消费则需要他自己买单,他就可以支配他的零花钱,这样他就有了一个自主权。 事实证明儿子很喜欢这项劳动,而且从来不提额外要求,对于他自己的“小金库”从不吝啬,他会请要出差的爸爸去饺子馆吃送行的饺子,花去他几十元都不会心疼,反而还很自豪的样子。 汶川地震的时候,上二年级的他想跟爸爸要100元捐款,爸爸说可以借,他说借50,后来跟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太吝啬啦。有一次自己出去买冰激凌,等他回来的时候举着两个小布丁,问他原因,他说花自己的钱没舍得,到现在他仍然生活得很节俭。 想来当初的做家务不是分配给他的“任务”而是他有“选择的自主权”,我没有强迫他,为了自主权他乐意去做。我很庆幸那个时候做出的决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十分有效的鼓励了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现在很多家长不舍得利用自然结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其实孩子丢失的是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所以需要我们家长转变思维,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强迫,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强加给孩子的意愿这是“爱”,避免孩子犯错,其实这是培养孩子路上的一个“障碍”。如果我们过分保护孩子,他无法体验不尊重规律的后果,在做事的时候他们会无限试探“底线”。 生活中,独裁家长做事很武断,认为暴力能解决一切,事实上暴力只会让孩子产生敌意和对抗。崇尚爱和自由的家长有时候会以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那一边,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家长安静的坚定态度在还在遵守“制度和规律”更有效。 学习第十一章《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如果家长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我从小和弟弟比,爸爸妈妈就说我“脑子慢”,一直被贴着这样的负面标签,所以一直以来不敢做任何决定。我总怕脑子慢,想事情不周全,即使做某件事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许,自己也是怀疑的态度,这个是影响我一生的致命伤!所以为人母以后,我就有意识的多赞赏儿子,多鼓励儿子,很多事情让他自己去处理,让他接受事后结果进行总结。 现在很多事情我们都会跟儿子商量,让他拿出参与意见,一方面人人平等,其实也体现出了我对自己意见的“不自信”,其实这个对我来说也是“灾难性的后果”,并且在我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其实,我们从小让孩子懂得规律的重要性,稳定的规律能够賦予孩子清晰感、安全感,因稳定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自由空间”。 我在共度群里爬楼学习时,发现书友们都是智慧和理智型家长,都是想出友善的办法,既能避免强迫孩子遵守秩序,又能让孩子体会杂乱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遵守秩序,为家长们点赞! 作者简介 如烟 教育工作者,是“一滴水爱心公益志愿队”创始人,是宝坻区家风家教志愿者,希望在读书会不断充实自己,能帮助到更多的“困境儿童”走出心理阴霾。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