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Roger 这两个月参加悦读读书会《宋词简史》共读,认识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宋词,也了解了一些宋词背后人的故事,心里慢慢浮现出一个问题,最好的宋词是什么样的?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有个标准,标准不同自然答案不同。一般来说,今天大部分诗词选集评注都是就着流传下来的宋词文本谈论词的好坏,但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各自的审美偏好,这样未必能达成共识。 既然词的鼎盛期在宋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大多来自两宋,那我们回到宋词的现场,用宋代大众当时的标准来看下,都有哪些最佳? —最受欢迎词人奖— 从宋代当时的人们看来,排在第一的毫无疑问是——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乎就是有宋一朝词人的灵魂写照。我们今天看到的宋词集里,柳永的词都很有艺术性,以这首《凤栖梧》为例: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别离词写得一往情深,回味不绝,词中扩展出孤独寂寥的文学空间,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情,好得让人无语。柳永如果生活在今天,一定是流行乐坛的超级偶像加金牌音乐人,能认识柳永是无数乐团女子的梦想,柳永为谁填词,谁就能红。 但是,其实《凤栖梧》这种词在柳永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事实上最漂亮的那几首,每个后世的选本都会选,那柳永其他的几百首词呢?可以说,今天几乎看不见,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任何时代的底层大众趣味都不会太高,柳永在当时名声很大,但是当时的文人认为他不够风雅,甚至“词语尘下”,换句话说,柳词里实在有太多的三俗了,但在填词盛行的北宋,这些今天看起来不太入流的词,才是当时大众的主流趣味。 以“白衣卿相”自嘲的柳三变因此被迫奉旨填词,不得踏入仕途,只能全心全意投入娱乐事业,勘破官场,只为红颜咏叹,也让柳永的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高度。倾注人情爱情于词,比起白居易元稹的游戏情事,温庭筠李后主更在意的仕途江山,柳永则更加有情有义,成了歌妓和青楼女子的贴心知己,他倾注心血的词作赢得众多歌女芳心所向,口口相传。 柳永笔下的歌妓“心性温柔,品流祥雅,不称在风尘”。当时名妓谢玉英、陈师师等都和柳永关系很好,柳永的歌词让她们身价倍增,她们也在柳永穷困潦倒的时候解囊相助。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 “柳七”在民间收获的大名,在上层看来却是恶名,因为士大夫文人们在推杯换盏卿卿我我的风流娱乐之后,还是要把文学性摆在第一位的,还是要继续做回士大夫的。 —最佳作品奖— 那么在宋代,按照文人士大夫的标准,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样呢? 大都是典雅婉约的抒情之词,北宋最好的代表是秦观,南宋是姜夔。 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在唐诗里是异类,在宋词里却是主流,所以唐诗里的绝顶作品是唐初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是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而宋词绝妙者则首推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对照,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两相对映,展示出宋词与唐诗迥然不同的风韵气度。 唐诗让我们理解人生,宋词让我们明白爱情。 唐诗告诉我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宋词告诉我们“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中的情歌王子,但也考场不顺,情场却春风得意到处留情。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词风格婉约清扬,“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可以描述他的词风,有种不经意的超脱世事人情的味道,和柳永同样擅长慢词长调,但副作用也是堆砌繁复。据说苏轼就曾评说秦观的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十三字总共只说得一人从楼下经过。” 姜夔的一生也是不得志,未涉官场,清贫度日,云游天下,翰墨交友,靠的是上层人士的赏识资助。而入世不深,出世不远,人生却过于平淡了,倒是:“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姜夔有名的自遣词《暗香》和《疏影》,顾名思义,取自林和靖的咏梅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首词都是以梅花为主题的。我们看《暗香》: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如果是第一次读这首词,你会觉得怎么样?有的人感受到意境优雅,但也有人问,这首词到底想说什么? 事实上,胡适就曾说过:“姜夔的词长于音调的谐婉,但往往因音节而牺牲内容。词读起来很好听,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胡适的话不算错,包括最早写花间词的那些人,很多词确实,就没有什么意义...但 “没有什么意义”在艺术上是好是坏还真不好说,诗词的“清空”,类似国画的“留白”,意义则是在审美之外的另一个范畴的话题。 —终身成就奖— ![]() 终身成就奖,自然是非千古文人偶像苏轼莫属。 唐宋文章八家,苏轼居前; 有宋词家,豪放东坡并称婉约柳永;苏黄米蔡四大家,苏轼为当世顶尖书法家之一; 即使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画坛,苏轼也还开创出文人画一脉,为后世文人仰慕。 若以诗词书文画合论,苏轼是千古文人第一全能冠军,而且苏轼为人豁达不纠结,该写诗时写诗,该填词时填词,该严肃时严肃,该活泼时活泼,不像柳永一味娱乐到只能奉旨填词去,也不像司马光程颢程颐那么认儒学的死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官场失意之后,没有如先辈范仲淹一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敞开胸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子进则“士以天下为己任”,退则追求一个无待于外的自我完成,跨出儒生藩篱,问道礼佛,以一种赏玩的心态看待人间。 从《初到黄州》的“好竹连山觉笋香”,到前后《赤壁赋》时真正渐入佳境,偕“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了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最佳作词奖— 对在意填词的行家来说,会觉得苏东坡技术不过关,写法太随意。李清照的《词论》中,就认为词既然是唱出来的,填词的时候就应该对可唱性精雕细琢,从众一点来看,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作“不协音律”,“皆句读不葺之诗”,王安石曾巩的词作甚至“人必绝倒,不可读”。 ![]() 那么,就词作的整体水平来说,在顶尖高手中李清照为最高。不艰深,也不庸俗,一扫词坛工词藻重典故之风。善用白描,极少用典,无一字多余;通篇无一险字,也绝无一赘词。如现代诗中之口语诗,语言清新别致,干净洗练,毫不拖泥带水。 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珍贵的食材固然来之不易,而能使用寻常的食材作出人间风味,才是真正的大师。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首《声声慢》急促悲怆,动人心魄,而仅止于凄苦,并显不出李清照的超凡脱俗。 李清照的词中有少女时的单纯天真,少妇时的悠闲风雅,到国破家亡后的深哀沉痛,其词格调始终幽淡素雅,清新自然,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读者无不深为感动。一番洗清秋后,仍能高贵傲世,是谓上乘! ![]() 千古词人不少,传世名篇不多,才气不足是一方面,但人生阅历乏善可陈也更是一个缘故。世间不乏有才华者,但入世不深,出世不远,活的不够彻底,人生平淡,情感就难以浓烈。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从掌中把玩出来的,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在困苦忧愤时,从人生的磨难,跌宕,悲苦,遗憾,郁结凝练出来的生命珍珠。 我们今天读宋词,不仅“颂其诗,读其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真切感受到一首诗词中浸染的古人心路历程。 最后,以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词来结束这个长篇。 ![]()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