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赵匡胤之死:史学家司马光,为何欲言又止?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8-04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夜,宋太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后崩于宫中万岁殿。此时赵匡胤已经有两个儿子成年,却未能继承大统,反而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以“金匮之盟”为由,柩前即位。从烛影斧声的传说切入,最终并不是简单的纠结一个历史细节,而是要引出北宋初年“政府合法性”危机的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搞了个“玄武门之变”获得皇权,《旧唐书》《新唐书》都有明确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有个“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的“野史传闻”,说是弑兄夺权,没有正史记载,自然越说越玄,最终成为千古谜案。

我就不禁好奇了,编修新旧唐书的宋人倒是对李世民获得皇权的方式没有疑问,感觉好像就应该是这样,可到了元朝人修的《宋史》怎么就含糊其词了呢?原因大概有两种,要么真的搞不清发生了什么,要么这件事情在日后确实发现有问题,需要避讳。这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

明明有成年的儿子,怎么就让小叔子即位了?

一切野史传闻都是有原因的,《宋史》中一句简单的“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不足以给好奇的后人以解释,赵匡胤明明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秀早夭),其中德昭、德芳都已经成年,应该是可以即位的,偏偏就让叔父赵光义即位了,而且还是急吼吼的“柩前即位”,不免让人生出怀疑。

“烛影斧声”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续湘山野录》,这是一本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用含糊的话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976年(宋开宝九年),那一年开封特别的冷,雪下得很大,太祖赵匡胤多年征战,积劳成疾。大病中的赵匡胤在晚上召见了当时是晋王赵光义来单独议事,左右侍从都退去。

密谈期间,有人透过重重窗影见到赵光义起身离席,又有起伏高低砍人的动作,又听到赵匡胤的礼器“柱斧”坠地的声音,并且大叫“好做!好做!”。当晚,赵匡胤就驾崩了。和大部分野史与阴谋论一样,不会有确凿的证据,却又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后来司马光在《纪闻》中对这个传闻作出了这样的回应:“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涑水

司马光是严谨的史学家,又是北宋的大臣,自然有所避讳。但隐喻之间,用赵匡胤老婆的惊恐的态度指出这件事的蹊跷,赵光义多少有点欺负孤儿寡母的嫌疑。

这个欺负可是有事实依据的,赵光义即位后,旋即封赵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武功郡王。赵德芳则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然后,“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宋史·赵廷美传》)赵匡胤仅剩的两个儿子都过世了。

然而赵德芳依然活在后世的宋代传奇小说中,他就是包公戏和杨家将中的“八贤王”,那个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保护忠良的贤王。后人的意淫总有一些诉求,或是对当局的不满,又或是对过往的惋惜。

北宋初年可谓是危机重重,宋国的四周是其他国家,北有辽、汉,西面是蜀,东南还有吴(南唐)诸国,而建国之初又遇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烛影斧声”一系列关于“政府合法性”的疑虑,虽有“武力”可以“得天下”,却难以“治天下”。换句话说,重建国家权威与秩序是北宋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五代十国的“根本性”破坏。

“礼崩乐坏”的武夫天下:五代十国

“军阀割据”的五代在“国家权威与秩序”的认知上基本就是一个字:打。所以,在那时的政权合法性问题,或是“继承”问题就不是一个问题。没有儒家礼制、没有宗法制度、也不怎么讲究禅让啊、封禅啊那么多规矩,打赢了就行,简称“兵头上位”。

五代并没有严格按照“长子继承制”,反而是形成了一种看似“有能者居之”的奇怪制度,比如以亲王+京尹为标志的储君制度,共有(后梁)朱友文、(后唐)李从荣、李从厚、(后晋)石重贵、(后汉)刘承训、(后周)柴荣等先后都是这个套路。又或者根据“打”的情况来定,比如吴两世皆兄终弟及、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反正“父死子继”的情况不多见。这个情况对于儒家的士大夫们来看,那简直是道德沦丧啊!这些政府完全没有合法性啊!

所以就这一点上来说,赵光义搞“兄终弟及”这一套,是承袭了五代的风气,但是在儒家礼法的国家和政府是难以被接受的。北宋从五代的苍夷之中蹒跚而来,自然留有五代政治的遗毒,原有的道统、被打破,从而使得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受到质疑。

学统

赵光义的努力

后人的野史对这位黑黑胖胖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其实并不好,就连他在统一战争中的努力也常常被予以不好的动机。比如就有坊间流传,赵光义喜欢当众强暴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还命人当场画下春宫图。

其实,赵光义对于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建设和统一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开科取士的问题上,扩大录取比例,拉拢知识分子,努力树立“国家权威”,完成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又南征北战,分别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收复两浙和吴越地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消灭北汉。至此,北宋才完成中原及江南地区的统一,造就形式上的“正统”国家。

努力收复历史朝代遗留的疆土,形成“大一统”的王朝,乃是获得政府合法性的又一表现。从思想和动机层面,对于遵循汉代儒家思想的人来说,“大一统”是每一个合法政权都应该争取去维系的。宋朝虽然没有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大一统,不得不与辽、金、西夏、大理等国并存在中华大地上,但是其在“政府合法性”与“国家意识形态”上建设的成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催生出以“理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同时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与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离不开这位宋太宗赵光义的努力。而北宋初期的政府合法性危机亦是日后整个宋代思想文化沿革的起因。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要更好的理解这句话,从这个问题出发,或许会有更好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