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中的因果学说,儒道释三家的说法合集,好人终究有好报

 晓明国学 2020-08-04

对于因果学说,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信。无外乎看不到摸不着,不科学是封建,好人在受苦,恶人在逍遥。殊不知因果学说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儒道释三家都给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如果要谈科学,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天热扇扇子,天冷穿棉袄,科学的就是这么智慧而纯粹。

【民间朴素的因果论】

中国自古民间对于因果的认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做好人将来能升天界去享福,做坏人将来下地狱去受苦。

民间因果谚语:水有源,树有根;风不刮,树不摇;虱不咬,手不挠;屋内不烧锅,屋顶不冒烟;乱麻必有头,事出必有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中国民间的说法如此,同理西方基督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善者命终后生天堂与上帝在一起,恶者死后下地狱与撒旦为伍。

【儒家的因果论】

1.孔子的说法

孔子赞《易》,在文言中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系辞传》中说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些就是孔子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学说的另一种肯定说法。

2.《论语》中曾子的说法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参照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他认为古人的解释是有失误的。

古人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南师认为古人这么解释是有问题的,只能说表面意思对,但是解释牵强附会。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就能解释,“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用佛学里的一句话来对应:“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现代人总是提倡做事要注重结果,把不择手段当作有本事。但是别忘了,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做事的正确初心才是成功的基石。发心发错了就等于“南辕北辙”一样的行为,越努力,越等于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难得而易失,不义之财,无法长久拥有。

【道家《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知名度不亚于《道德经》的道家经典,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其中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道,如影随形。提出人所遭遇的福和祸,完全是自身行为导致的结果,善与恶的不同表现,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福和祸。为善得福,行恶得祸。

《太上感应篇》一般人只是把它当作是劝善之书,强调它的社会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太上感应篇》重视行善去恶,目的在于求道,因而它首先是一部道书。善行是凡人与神仙之间的桥梁,只有行善才能得福,才有成仙的希望。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神仙都想去当,但是行善却不肯做,利欲熏心放不下,注定与神仙无缘。

【佛家的因果论】

佛教不但承认因果,一直以来还把因果论作为修行人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认为业报有三种:一现报,二生报,三速报。

佛门高僧印光大师曾说,故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里印光大师对因果学说做了深深的肯定,吉凶祸福都是自己造作,普通人自己出了问题容易怨天尤人,殊不知一切都有原因,因果定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因果为智慧之人】

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孔子、曾子肯定因果,《易经》中也有类似因果轮回的原理,中国道家也积极提倡因果论,佛教更是把因果定律看成一个重要无比的根本定律,乃至外国的基督教也承认类似的因果学说。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对于一些根本的至理,圣贤之人的见解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智慧成就上,圣贤才有差别。所以,深信因果之人才是有善根的智慧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