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38

 温情海洋 2020-08-04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B    现代汉语

      有良好的修养不宣扬,可以体现修养和内涵;有基本修养不丢失做人原则,不会体现任何修养言行。良好的修养不宣扬但处处有所体现,仁爱社会,处处得见;坚持正义,能够有所举动;遵守礼仪,体现修养,不是让他人理解;没有思想文化修养,德仁义礼就被仍到远方。所以看不见大道,只看见好的修养;看不见好的修养,只看见施加仁爱;看不见施加仁爱只看见正义;看不见正义,只看见遵守礼仪。礼仪,是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没有礼仪意味着祸乱开始;认识礼仪,进入大道殿堂的开始,没有礼仪,就进入愚昧的大门。所以有血性的男儿,选择尊重自己的地方,回避没有礼仪的环境;选择令人安静的地方,回避纷扰混乱的环境,这就是有所放弃有所坚持。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气游衍,民得以全也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2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为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

3杜光庭注: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上德乃不德之德,所以德全。上德既全,则淳朴不散。淳朴不散,则德化混同,如鱼相忘於江湖,各遂其性,故无相呴相濡之迹也。

4王安石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义皇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尧舜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汤武也。上义下德也。或曰:汤武大圣人也,谓之下德,可乎?曰;圣人之所同者,心也。德之所以有上下者,时也。大圣人者,易地则皆然。

5吕吉甫注:道之可道,非常道,则庸有得而有之者乎?上德者,以无得为得,唯其无得,乃所以得也,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以不失之为得者也,唯其不失,故虽得而非德,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非故无为也,率德之自然而实无以为也。下德不知出此而为之,故不能不有以为也。夫德无以为足矣,而且有仁焉,则是为之也。

6苏辙注: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卫者也。仁义皆不免於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7时雍注:上德者,天德也。圣人观天,默与道会,实无所得,故曰不德。以无所得,故德自归之,是以有德也。下德者,所得之德也。下德执德,故曰不失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是以无德也。天德之德,德不可至,故无为而无以为。所得之德,执着其德,故为之而有以为。德降为仁,若仁则可为也,故上德无为而上仁为之

8邵若愚注:太古之时,上德不显其德,是以有德。至伏羲之时,造书契,定婚姻之类,因显其德,而为下德。然虽不失德,因有为德之迹,是以无德。夫上德者,用无为之治而无以为事。下德,用有为之教而有以为事也。至尧舜之时,上以仁爱人利物曰仁人之德为之治,化而无以为事。其次至三王,上生可否之义,分别为之而是有以为也。其次至五霸,上体事之礼而为之治,何期礼出诈生,而民莫之应,用礼立法,欲人惧刑而从仁义,如是则攘以手御臂也臂而使民仍就也之

9王夫之注:虎豹之行,进而前,则不能顾其却。新木之植,盛其华,则不能固其根。然不能无所前矣,无已,其以朴者前乎!前者犯难,却者观变。以犯难者,敦重而不惊;以观变者,因势而徐辨。故不以识之锐抵天下之巇。何也?以失主乐取夫美名而昵之,以背众美之涵也,是德、仁、义、礼之可名而不常者也。

10林虞斋注:上德之人,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执而未化,则未可以为有德,故曰无德。上德下德,只前章太上其次之论。无为而无以为,即无为而无不为也。以者,有心也。无以为,是无心而为之也。下德之有以为,则为容、心矣。既言上德下德,又以仁义继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以仁为上德也。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二十四。讲述王道之七,阐明王道 的国家管理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遵循三皇五帝之行,则民自得其乐。

2自然大道循物而不颇,于人类社会,大道于社会民众为本。后世经学者理学者无知,徒以小我之私解于老子,焉有不错,所以读于老子,空识大道,则悖于千里之外。德,修养;上德,良好修养;下德,基本修养。

3仁,,礼,从大至小,由精神之内在到举手投足之外化,一个人所有全部,纤毫毕现。察人之明,识人之深,体悟大道则豁然也。此等是中国文化最重要得体现,也是千百年以来,诵读不缀得根源。然而因理解不同,造成应用不同,背离文化大道行用之本也。

4,为做人基本修养,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知礼,则乱于无常,何言于人,沦为有毛畜生。

5识道,先识于礼,逐步进步而为义,为仁,为德,终将悟道。言于前识,是识道之先后层次,这是基本准则,社会教育的基础,故道之华,愚之首,分别于此地而生,于此地而异。中国文化教育始于周朝“六艺”制度,而落没于汉朝经学,荼败于宋朝理学,非一朝一夕也。

6人有常欲,故人之礼,有厚薄,处厚则尊,处薄则卑;实则安心,华则缤纷扰乱,心安则静而去实非华。世人追逐名实,鼓吹其华,乱其缤纷,非礼也。人之礼,重于情,重于理,非名利之鱼饵,钓得名利几番春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