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是,90%的管理者都在学习德鲁克,这并不为过,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到新生代企业家张一鸣(字节跳动全球CEO),都在跟随德鲁克先生的脚步。 为什么优秀的企业家都推崇德鲁克的管理理念呢?不是因为德鲁克先生教给大家多么好用的管理工具或管理方法,而是他始终在告诉管理者,管理别人之前,先管理好自己,让自己的管理工作有效,才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去影响别人,进而让团队也变得更好。 我一直认为,只有底层认知和思维方式改变了,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技巧、运用管理工具,这就是从“道”到“术”。从底层思维来讲,德鲁克的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管理认知,也正是认知上的改变,加上不断地刻意练习,才有了我前面说的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 01 管理者要对绩效负责 关于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不少人会认为管理者要对团队负责,也有人认为管理者要对领导负责,但是德鲁克先生就给出了我们一个答案:检验管理成败的唯一权威就是绩效。由此看来,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对企业的绩效负责,管理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组织取得绩效。 这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知识工作者,它改变的工作方式及行为方式是,精力的聚焦点转移到客户身上,也就是德鲁克先生所说的外部世界,只有客户才能够为我们带来绩效,因为只有客户购买了产品或服务才能够产生收益,继而带来绩效。一味纠结于组织内部的关系,不会对绩效产生作用。作为管理者要常自问:我能够满足客户什么需求?我如何才能为公司创造绩效? 02 管理者的首要工作是设定目标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关于目标,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到:“我在建造一座教堂。” 这个故事中只有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他瞄准的是一个远大的目标,第一个石匠只是想知道他从工作中能获得什么,而且也没设法达到目标。第二个石匠只关注于他的专业能力,最终也无法达到目标。只有始终想着那个高远的目标,你现在做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 据说,任正非把这个故事讲给华为市场部的人听,对他们说: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建教堂”,为什么?我们瞄准了一个发展大目标,做的事情是天天在“抬石头”,但是总目标是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如果在公司里你的工作总目标是“建教堂”,而你的人生目标不是也在变化吗?所以,目标不同,结果也不同。 03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 管理者首先要对成果和绩效负责,如果再往前思考一步,客户创造的绩效最终是由人去完成的,管理者面对既可爱又不完美的人,很多时候都会感到困惑:我该如何管理我的团队?如何让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而努力呢? 这样的问题往往让我无法回答,人要如何去管理呢?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根本就没办法管理。换位思考,我们自己愿意被管着吗?我们出来工作是为长本事赚钱,实现个人目标的,肯定不是为了被管的。管理者抱着“管理人”的想法,最终换来的只能是反感、抗拒、消极应付。 那管理者到底该怎么做呢?人不能被管理,但是可以被影响,用你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去影响人;人也可以被约束,通过制度、文化来约束人。从本质上来说,人更需要被激励,德鲁克先生也提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作为管理者,在面对团队的时候,你的思考点是如何帮助团队变得更好,让大家都有所成长。 这个发心,能够改变你的管理方式是,从注重团队的缺点,想办法让大家克服缺点,转变为看重每个人的长处,发挥每个人长处,通过岗位、工作设计来避免短处发生作用,可能的情况下给团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大家成长。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德鲁克的管理学不是教你如何生存和发财,不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著名的、引人注目的、有社会地位的成功者和企业家。他是教你如何通过改变自己从而让带动团队变得更好,是教你怎么通过工作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个有意义的根本,一定在于为他人创造了价值,为他人创造了福利。 |
|
来自: blackhappy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