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象 [Deinotherium]

 百科小全藏书阁 2020-08-04

恐象

  

【生存年代】:  中中新世-早更新世, 分布于非洲、欧洲、西南亚等地

【演化谱系】:哺乳纲-真兽下纲-长鼻目-恐象科


  

恐象是最大的长鼻目动物之一,也是已知陆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次于巨犀和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达5米。估计体重超过12吨。

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

  

在长鼻类进化历史的早期,分化出一类形态很特殊的旁支,这就是恐象。和其他长鼻类一样,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开始出现便已相当特化,而且自此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完全消失,形态上除体躯增高增大外,几乎没有变化。


依据其化石产地分布,恐象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西南亚等地。

很多人认为恐象是森林动物,牙齿也很适合咀嚼树叶,但他们身高腿长的体型却很适合开阔地带长途跋涉,分布广、扩散快也证明了它们的迁徙性。同其他同时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说明他们属于较边缘的生态区位,而且不会结成大规模的象群。


恐象属下已知有三个物种,都是体型很巨大的。


巨恐象(硕恐象)是恐象属的模式种。它主要是生存于中新世晚期的欧洲,最后生存于上新世中期的罗马尼亚。于1836年,在黑森-达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层发现了巨恐象的整个头颅骨。头颅骨长约1.2米,阔0.9米。


印度恐象是亚洲的体形不大的一类恐象,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发现。特征是那巨大的齿列,及其谷内结节。出现于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为普遍。于700万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种。特征是狭窄的吻槽、细小但较高的鼻腔、颅骨较高及窄。相比其他两种恐象,它下颌骨颏部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现,在其他物种消失后仍然生存。化石是在肯尼亚发现,约有100万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