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伸阅读 | 刘涛:“描红字”与“写影本”

 快乐的鸵鸟 2020-08-04

编者按

刘涛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史学者,1985年以来,长期从事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颇有心得。学书之法,历来聚讼纷纭,刘涛先生近著《书法学徒记》结合其自身习书经历讲述“学书之道”,厘清了执笔、临摹、取法等诸多基本问题,为学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今择《描红本与写影本》一篇,以飨读者。

毛笔书写时代,帝王诏令,官员表奏,士子试卷,碑版墓志,还有日常的书函、簿记、契券,无不手写,因此书写是世人看重的“有用之技”。仕宦门第,耕读人家,商贾门户,莫不重视子弟习字,所谓“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

(清 苏惇元《论书浅语》)

我自小练习毛笔字,有幼学情结,一直留意前人幼学习字的记载。 

最早涉及初学的文篇,是唐朝前期流行的托名卫夫人的《笔阵图》,所谓“凡学书,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米芾《自叙帖》说及幼少时代学书经历:“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古代像米芾这样自叙初学书的经历者,不多。大概童学经历乏善可陈,不足道。但是,米芾未说学书的方法和步骤。

米芾《自叙帖》

明朝嘉靖年间著名书家丰坊《童学书程》中,有一篇《学书次第之图》,分书体、按年龄(自八岁而二十五岁)条列学书次第,开列必学帖目几十种,各种书体具备。而且指示了大字小字的先后:习楷书“先大后小”,习行书“先小后大”,习章草“先小后大”,习草书“先小后大”,习篆书“先大后小、先今后古”,习八分书“先大后小”。丰坊拟定的“书程”很完善,应该是理想的“童学书程”,也许有他自己经历的影子。但常人学书未必需要如此全面,也不必面面俱到。至于学书步骤,丰坊与宋朝书家姜夔一样,提倡“先摹而后临”。

我们50后一代,最初写描红本,而后转入临帖。曾经问父亲幼年如何练字?他说:“六七岁读私塾,最初写描红,再写影本,然后临帖。”我没有见过写影本,一问,“就是用透明的薄纸覆在范本上写”。

学书之法,宋以来的书家皆曰“临摹”。清朝道光年间书家周星莲《临池管见》里,仍然说“初学不外临摹”。

刘涛先生13岁临《柳体雷锋日记字帖》

曾经想,父亲那一辈人初学写字用描红本,还有写影本,会不会是民国才有的方法?读到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学者苏惇元(1801 ~ 1857)撰写的《论书浅语》,说及当时学童学书的步骤,才知道描红字、写影本是清朝就有的书写训练方法,多年的迷惑总算解开。那段文字说:

童子初学,描红字二三月,写影本二年余(小字注:字形方寸及半寸者),即可用油纸摹帖,盖摹帖与影本相同,并不难也。时人所书影本,总不能有古帖之佳。如有真好影本,亦可久学也。摹熟后,再脱手临写。每日只写大楷数十字,小楷数十百字,不必过多。至十二岁后,再每月三四整日写字,以练熟快。

清朝后期,学童习字设有描红字、写影本、摹帖、临写四个训练步骤,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可谓周备。

“写影本”与“摹帖”都是影写,但底本有所不同:摹帖之帖是“法帖”,影本则是“时人所书”。清朝前期,帖学家王澍《翰墨指南·临摹四则》说:“摹者,用油竹纸加于帖上而印其样。”写影本与摹帖都是用油竹纸之类的透明薄纸。苏惇元说“如有真好影本,亦可久学也”。我理解,这是说“久学”“真好影本”的功效与“摹帖”相当,则可由写影本直接转入对帖临写。

王澍临褚遂良《圣教序》

父亲描红字、写影本的详情,过去疏忽未问及。现在通讯方便,电话武汉家中询问一番。

“您小时候学字,最初怎样写?”

“开始是写描红本,写了半年。再写影本,大概也是半年。”说到童年的学书经历,父亲记忆犹新。

“描红字、写影本的年限,塾师有没有统一规定?”

“先生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描红字合格了,就让你写影本。各人的程度不一样,时间有长有短。我上手快,所以描红字、写影本的时间都比较短。”

“写影本是怎么回事呢?”

父亲说:“把薄薄的透明纸对折,影本夹在中间影写。写影本,毛笔要少蘸墨,免得墨透纸背弄脏了垫在纸下的影本。”

“影本是哪里来的?”

“文具店出售影本字样,都是单页,成盒卖。你爷爷在汉口做事,我用的影本是他从汉口买回的”。父亲又说:“你爷爷过节才回来,对我上学读书很上心,笔墨纸砚都是从汉口购回,我从来不缺。”

一九九零年代,我见过一种习字本,每页范字上覆有一页透明薄纸,直接在透明纸上影写,很方便。这样的设计,仿佛过去“影本”的“升级版”。

我问“写影本之后是不是还要摹帖?”

“我没有摹帖,写影本合格后,就开始临帖。” 父亲说。

“临帖学哪一家呢?”

“那时流行颜柳欧苏的楷书,我最初临柳字,也临过黄自元楷书《正气歌》。小楷写《灵飞经》,但我的小字不如大字写得好。行楷学赵孟頫《寿春堂记》,写的时间长一些。”记得小时候我也临过《正气歌》、《寿春堂记》,就是父亲用过的字帖。

“上学时一直习字吗?”

“读书有十个年头,一直习字。中间也在家乡上过洋学堂,时间不长,又回到私塾读书。”

父亲在私塾里接受基础教育,不懂数理化,但能书,能珠算,读过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几十年后还能成段背诵。

还有一件事印象极深。1972年我刚参加工作,一天上班路上,与父亲同行,他忽然郑重说道:“我十四五岁离家谋生,到塾师熊先生家里辞行,他送给我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一直照着这样做。现在你工作了,我把这两句话送给你。”

责任编辑:曹全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