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翮清尘 游乎浩然——刘子明先生谈拳摘录(下)

 逸心茶舍 2020-08-04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多年后在孙剑云老师处,知道黄凤池先生是孙禄堂先生在江南收的弟子,但其武艺主要得自肖格清、胡凤山二人。

刘子明先生又说:“柔打肉,硬打骨。柔打震荡,硬打楔入。”

什么是柔打肉?弹打,接触面积相对要大,多用手掌或掌背,弹打对方腹部、后腰、后心或胸肋等处,都是有肌肉保护的部位,所以叫柔打肉。以震荡力伤其内脏。其发劲要出冷弹之效。

什么是硬打骨?楔打,接触面积相对要小,多用肘尖、足尖、指关节、掌根,楔击对方锁骨根部、膝关节连接处、胯骨轴连接处、腕骨连接处、眼角、太阳穴等没有肌肉保护的部位,所以叫硬打骨。实际上是以楔入力打击对方身体各处的骨缝及边缘。在没有点穴功夫的条件下,通过这种楔打产生奇效。其发劲要出冷硬之效。

此外还有以硬打柔及以柔破硬等打法,攻击的对象有气路(经络)、血路(动脉)、筋络、骨脉等。

刘子明先生说:“开始我们练习,用铜皮和木架包成铜人,后来是铜皮和铁架做成靶子,打坏了,再敲回来,修复也快。以后互相对练,手上要掌握分寸,还是难免受伤,内服外敷的药是少不了的。从来武医一家,分不开的。”

自1937年到1949年战乱12年,民生涂炭,谈何习武练拳,尤其是此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对技击格斗这类运动是不开展的,民间私下里一般也不敢放开教,怕出了事受连累。很长一个时期,对传统技击术只限制其开展、不抢救,社会需求几近为零,使这一技能已消失殆尽。最近有人跳出来极力诋毁传统武术的技击效能,如同一个人把西施毁容之后,说西施从来就不是美女一样,以此来标榜是他破除了所谓传统武术的“神话”,揭了传统武术的“老底”。

这很可悲,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已经被消磨的不成样子的传统技击术,对于传统技击术的上乘技艺,你们连边都没有触及到,连一点影子都没有看到。今天我们能够否定的只能是传统武术的现状,而不能否定传统武术的历史。而且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广泛、差异化极大的概念,其中的造诣与成就差距之大,如同云泥之分、天壤之别。我因有幸认识孙剑云老师和刘子明、支一峰等先生,故对代表中国传统技击术最高成就的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虽不能窥其全貌,但多少得以略窥其一点残影。故知中国传统技击术之高妙精深,非今人所能想象者。不能因为一只猫趴在一只死老虎的身上,就成为老虎打不过猫的证据。何况当今很多人连死老虎都没见过,谈何老虎的战力不如猫?!

有一次忘记何事引出刘子明先生谈起猛虎离穴与白猿出入洞的区别,我大致记了几条,是刘子明先生建议的,说以后有用。大意如下:

猛虎离穴是双脚一齐蹿出,两腿一起离地向前纵身,落地时就势走划劲,双手下划一个小圈翻起撞击。身体在空中瞬间伸展到极致,单足落地,由腰劲带着手臂下划,重心在两足间急变,双手出撞劲。这个动作刘子明先生随意演示了一下,动作迅疾协调,非常漂亮。但是我模仿不了。

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有一蹿,二跃,三扑。基础是一蹿那下。”

因为室内空间不够,刘子明先生只示范了一蹿那下。

因猛虎离穴形式极为简单,但实际上协调性要求很高,尤其是落地时的发力与劲力变化对于初学者很难掌握,即使时至今日,我想象着刘子明先生的形态,也完不成这个动作。

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若脚未沾地就与对手身手相接,能因势而出多种变化,如狸猫上树、老鹰扑兔、喜鹊蹬枝等都是要命的招式。”

关于白猿出入洞,刘子明先生讲:“其精妙在起跳那下子,那下子要前后脚跳起时接力接得好,先是后脚蹬起身子,紧接着前脚接力跳起,这个力要接得好,即要各自发力充分,又要把前后两力合成一力,合得充分。”

关于猛虎离穴与白猿出洞、入洞的主要区别,刘子明先生说:“猛虎离穴是蹿出扑打,白猿出洞是纵跳披挂,以后打法的变化路数各有不同。我把这两个打法的变化掺合在一起用。”

刘子明先生演示白猿出洞与入洞,形态颇为生动,气势夺人。刘子明先生讲,白猿出洞和白猿入洞基本要求有五法,即身法、步法、手法、走劲和打法。

身法,不离七星连珠,具体就这一式来讲有:松、弹、拔、柔、活、照、回旋、贯穿、手随身、身随腿、腰随胯、力发夹脊。

松,无论出洞还是入洞,全身关节要松开,不能有一处发紧,将全身重量松到两足踝骨处。

刘子明先生讲:“白猿出洞和白猿入洞看上去就是一进一退那么两下子,其实练好了很不容易,里面的各种讲究说起来真不少,用的时候看上去简单,就是一下子,没得第二下。”

弹,腿要曲,或单腿或双腿皆要含有弹射之力。

拔,将自己弹射出时,全身骨节要拔开,整个架子要舒展开。

活,两胯大节要活,两胯要随全身纵向的拔弹之力松开。

柔,腰要柔,蹿出之时,胯腰旋磨,一步一回环。

照,百会意合丹田,两处对照,这时身体虽然伸展、旋动,身上架子完整一气,丝毫不乱。

回旋,跃出时身体以腰胯旋动带动周身,气贴脊背,起也打。落地瞬间身体反向回旋,落也打,气归丹田。

贯穿,起跳时,足下之力要节节贯穿直达指尖。中间不能有丝毫曲折处。这个平时要练按扳子。

手随身、身随足、腰随胯。

力发夹脊,手向前探时肩胛骨打开,前胸贴后背,吐气发力。

以上十二个身法要点同时做到,才能出劲。

刘子明先生还大致介绍了白猿出洞、白猿入洞的步法、手法、走劲和打法,我所记零散,未能整理成文。

刘子明先生与我谈及往事时,曾数次提到黄凤池先生,认为黄凤池先生是在拳术上颇有悟性者。

黄凤池先生仿效当年的齐公博先生,在三体式上狠下功夫,每天除了练习五行拳和孙氏太极拳外,站三体式没有停过。1935年刘子明先生途径镇江,与黄凤池先生见面,两人切磋,一过手,感觉黄凤池先生的手臂激荡震颤如有电流,刘子明先生不敢进手,遂微敷其臂,听其动静。随之两人相互一笑。

我问刘子明先生为什么不敢进手?

刘子明先生说,他感觉黄凤池先生的功力在自己之上,所以只能轻敷其臂,静待其变。随后刘子明先生问黄凤池先生是如何达到这般进境的,黄凤池先生说他六年来每天站三体式不赘,近来站出这个效果。

刘子明先生讲:“黄凤池站了六年三体式,所以虽然练拳比我年头少,但他的内功造诣在我之上。”

我问刘子明先生:“如果你硬进如何?”

刘子明先生反问我:“你用过电钻吗?”

我说:“用过。”

刘先生说:“电钻开动的时候,你敢用手臂硬抗那根钻杆吗?”我说:“不敢。”

刘子明先生说:“黄凤池的手臂就象根电钻开动时的钻杆。”

当时我对传统武术还不是很信服,因此我露出一丝怀疑甚至不屑的讪笑。刘子明先生见状,让我攥住他的手臂,果然微颤激荡,使我完全无法攥紧。

刘子明先生说:“我在内功上没有怎么下功夫,黄凤池的内功比我强十倍以上。但是他的这种造诣还没有赶上孙存周,孙存周的一个手指头触到你,哪怕只是轻敷,也如有钢针一般穿到你身体里,你别想脱身。孙存周的手臂并不震颤,看上去平平淡淡没有任何表徵,若他想发出意气,你就如遭电击,无法抵抗。练功夫这种事总是一山又比一山高,黄凤池六年就达到手臂如有电流的境地,那是很难得了。”

刘子明先生不仅擅长拳术,对于长短兵皆有造诣。尤擅长武当剑和六合大枪。刘子明先生讲,在刀法上日本的水平很高。

刘子明先生认为,作为两国武术家的平均水平,日本在刀法上有优势。刘子明先生认为当时国术界中只有个别几位高手的刀法不在日本刀法之下。

但两国在刀法上没有举行过全面的对抗竞技,因此也没有证据认为日本最高明者的擅刀者一定高于中国刀法的最高者。

我曾问刘子明先生关于刀法之大义。

刘子明先生说:“刀法所究者,手眼身法步,劲势精气神,做到十者合一,倏忽闪跳,追风掣电,整齐如一,才能体现刀法真艺。”

我问:“您见识过的刀法如此精妙者有谁?”

刘子明先生说:“肖格清的腾蛇刀、郭长生的苗刀、张介臣的披风刀各得刀法精妙。”

当时我只见过有人使用苗刀,对腾蛇刀和披风刀皆不了解,于是问道:“苗刀我知道一点,与日本战刀相似,腾蛇刀、披风刀没有见过。”

刘子明先生说:“这三种刀都有外来血统,苗刀和披风刀都有日本血统,腾蛇刀有阿拉伯血统,但都有所改变,不完全是舶来品,腾蛇刀全长3尺9寸,刀身长3尺,刀把长9寸。其形状刀面窄,刀背厚,刀身弯曲。苗刀全长5尺,刀身长3尺8寸,刀把长1尺2寸。披风刀全长4尺2寸,刀身长3尺2寸,刀把长1尺。这两种刀除长短不同外,外形极相似。都是刀面窄,刀背厚,刀身直。”

我问:“这三人用各自的刀法相互比试过吗?”

刘子明先生说:“没有见他们比试过,肖格清刀法的特点是身法、步法、劲路变化多而且冷快,使人目不暇接。郭长生的刀法特点是势法气魄大、大开大合,刀里夹枪。张介臣的刀法特点是劲路疾猛刁钻,步法中跳步多。他们三人都把自己的刀法当宝贝,不轻易表演。我是沾了李景林先生的光,才得以见识他们的刀法。”

我问:“什么叫刀里夹枪?”

刘子明先生说:“苗刀乃五尺长刀,在其用法中加入了枪法。但相比枪法而言,刀法对步法、身法的要求更高,没有出色的步法、身法,刀法就不能充分发挥。相比苗刀,腾蛇刀、披风刀对步法、身法的要求更精。”

我问:“刀法与剑法比,那个更实用?”

刘子明先生说:“一般而言,刀更实用,剑更难掌握,用剑的技术要求更为精细,对拳术的基本功要求更高。相比而言,刀法比剑法容易掌握些。但剑法一旦练出来,就不得了了,两面刃,运用之妙是刀法比不了的。”

我说:“这么说刀法更易普及。”

刘子明先生说:“刀法可以普及,剑法则不行,所以在军队中可以训练士兵刀法,用于战场。剑法则不行,一百个人练,也未必有一个人能练出来。我见过的人中用剑最高明的就是孙存周和李景林,孙存周精通八卦剑,李景林擅长武当剑,他们两位是练出来了。但其他人用剑差不多就是表演或同门之间相互戏玩,不敢对外使用。”

我说:“据说傅振嵩和郭岐凤的剑法也不错。”

刘子明先生说:“这两位我都熟悉,他们的剑法我都见过,他们两人都喜欢比剑,在南京时他们两人比剑,互有胜负。郭岐凤还与于化行比剑,也是难分伯仲。郭岐凤与李玉琳也比过剑,不敌李玉琳。李玉琳兼得武当剑和八卦剑两家法门,功夫好。傅振嵩去了广州后,我们见面就少了。”

我问:“当年用剑、用刀相互比试过吗?”

刘子明先生说:“当年国术馆有过短兵对抗,其技术主要是刀法。也试过用剑,如果双方都用剑,可以比,因剑的规格相对统一,形状大致一样,只是尺寸略有差别,也就三种规格。剑走轻灵,没有大劈大砍,当年尝试过用竹剑代替,竹剑也便于制作。如果双方用刀,必须都用同样的刀才能比,不同的刀,不好比。刀的规格不一样,差异很大,从外形的形状到尺寸差异很大,用法上差异也大,又不能用真刀,若用竹刀,制作起来太麻烦。像苗刀,用竹子制作不了,只能用齐眉棍代替。若双方都用同样的刀比,各自擅长的刀法又发挥不了,所以不好比。当年在国术馆,也有人把短兵叫做打剑。本来刀剑是用在战场上的,要的是各自的兵器在样式上就要各有殊胜处,但比赛不同,讲究公平,都要用一样的兵器,短兵的样式都一样,国术馆统一的,对这种短兵的性能很多人都不熟悉,所以,发挥不了各自的刀法特点,打起来很难看。”

刘子明先生说他自己最擅长的是雪片刀,在战场上用过,用起来就三下,撩劈刺,虽然只用这一招,靠着熟练和身步法的灵捷变化,一般人还对付不了。

我本人正是通过与刘子明先生的接触,才首次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宏深绝妙,在此之前虽然我已接触过多家传统武术,见识过一些名家,但他们的技击实效总不能令我信服。(续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