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号玩家》:永远别小瞧斯皮尔伯格

 四味毒叔 2020-08-04

刷屏了。

朋友圈又出新爆款!

据说这个周末,大家不是正在电影院,就是去电影院的路上。

没谁了,就是它---

《头号玩家》

豆瓣9.1分,近年罕见。

要说为什么《头号玩家》大受欢迎?

VR 科技、赛博朋克、极客思维、科幻精神.....

最新潮的和最复古的,应有尽有!

极度的视觉奇观、顶级流畅的好莱坞叙事、温情浪漫的电影落点......完美融合!

但最让人燃起来的。

还是那些数不完的回忆梗。

《钢铁巨人》《哥斯拉》《闪灵》、《星球大战》、《金刚》、《回到未来》、《阿基拉》、《星际迷航》、《异形》、《蝙蝠侠》、《疯狂的麦克斯》…

街头霸王、星际争霸、守望先锋、毁灭公爵、古墓丽影......

当这些游戏、动漫,还被认为是二次元、亚文化时,斯皮尔伯格用一部电影才提醒了我们,其实它们已经陪伴了我们很多年。

正是这些电影、动漫、游戏,它们以不同的感官形式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

它们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我们的青春,使我们慢慢走向了现在,组成了当下的自己。

而当它们集体携手走来的时候,便是和无数个自己重逢。

科技和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青春的组成部分,就像《芳华》是一代人对青春的集体追忆一样。

《头号玩家》则是一场更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的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的集体追忆。

电影故事设定在2045年,人口爆炸、城市衰落。

现实世界濒临崩溃,人们更多的时间活在浩瀚的虚拟世界。

“绿洲”,是天才程序员哈利迪开发的一款虚拟游戏。

它世界上最大的虚拟世界。

戴上VR眼镜、穿上感应装备,你就可以完全脱离现实,在另一种世界中生活。

创始人哈利迪在弥留之际,宣布把自己的资产5000亿美金和“绿洲”的所有权,送给这个游戏的玩家。

前提是拿到游戏中埋好的三枚钥匙,并最终全部通关。

在未来,大家都活在虚拟世界,拥有“绿洲”就等于拥有了世界。

谁能最快的找到钥匙,谁就能主宰世界。

既然是拯救世界,电影很容易分出了正反派。

正派是一个死宅的青葱少年韦德·沃兹,他第一个拿到了钥匙,并和朋友组成了战队。

反派则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虚拟游戏IOI公司,他们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与沃兹的战队竞争这三把钥匙。

故事架构很好理解,三把钥匙,把电影推向三个高潮。

但是很难理解的是,这三个高潮为何能如此波澜壮阔,一浪高过一浪。

从拿第一把钥匙开始,电影就进入了绝对高潮。

再往后就是烈火之中再添新柴,高峰之上再起高峰。

它所建构的世界不断扩张,不断宏大。

如果说吕克·贝松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只造出了一个阿尔法城,那斯皮尔伯格这次是真的造出了一个宇宙。

从金刚到霸王龙,从钢铁巨人到高达。

从《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到库布里克的《闪灵》。

 

前者是创造一个娱乐至死的末世狂欢,后者是用伟大电影反证文明的积淀。

前者是此刻欢愉,后者是永恒经典。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库布里克,这位电影的上帝,斯皮尔伯格的偶像。

库布里克的电影永远是用皮鞭抽打着观众,而斯皮尔伯格则更像是给被抽打的观众安慰、抹药的那一位。

《头号玩家》的这种极度讨好观众,看似是一种对偶像的背叛。

其实不然,《头号玩家》的好,可能并不在于它表面上有多么嗨到爆炸,而是电影结尾时对这场幻境的警惕。

“我们终将会毁掉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和赫胥黎所言一样,“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也终将毁掉我们。”

最绚烂的表象之后,往往是最极致的悲凉。

当大家都沉浸在“特效超酷”“世界观宏大”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斯皮尔伯格苦口婆心的落点。

他苦心营造了一个极致完美的幻境,就是为了反证它的脆弱性。

在这场幻境之中,我们看到了有些人披荆斩棘无所不能,却忽略了有些人在其中如丧尸刍狗。

无论是最后的结尾时,设置的一键关闭“绿洲”的OFF按钮,还是“绿洲”每周关闭两天。

斯皮尔伯格想告诉你,这一些都是梦幻泡影。

这些才是电影的真正落点。

但是这一层意思,被有意识的弱化了。

在斯皮尔伯格的职业生涯中,《头号玩家》(豆瓣9.1分)已是第二高分,直逼《辛德勒的名单》(9.4分),

《辛德勒名单》与《头号玩家》,这两部电影正好代表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两大方向。

也是他两种不同的“嗨”法。

前者是“嗨人性光辉”。

如《辛德勒名单》、《林肯》、《拯救大兵瑞恩》、《华盛顿邮报》,这类题材是在历史荒芜中寻找绚烂奇葩。

用最质朴的手法、最真诚的态度,反复确认人性应抵达的本质。

 

《辛德勒名单》

《拯救大兵瑞恩》

后者是“嗨科技造梦”。

如《头号玩家》《人工智能》、《第三类接触》、《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这一类是对未来世界的童真幻想。

用最前卫的科技,最先锋的手段,力图为所有人打造一个缤纷象牙塔。

《人工智能》

《E.T.》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斯皮尔伯格,他的电影永远代表着爆棚的想象力、颠覆常识的世界观。

可后面慢慢才知道,这个童心未泯、热情四溢的斯皮尔伯格,还有更冷静、残酷、悲悯的另一面。

就像谁也不会想到前不久的《华盛顿邮报》,和今天的《头号玩家》是同一个导演。

前者太过工整严肃,后者太先锋潮流。

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神奇之处。

同样神奇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刷新着票房记录,又一次一次的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

72岁的他如同一名芭蕾舞者,依然在世界上最大的舞台上旋转跳跃,自由又轻盈。

他根本不是什么流行文化的追随者。

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好莱坞一线流行文化的缔造者。

电影中有两个主角,“绿洲”的创造者詹姆斯·哈利迪、男主角韦德·沃兹。

在我看来,这两位大概都是斯皮尔伯格的化身。

韦德·沃兹大概是少年斯皮尔伯格。

热血、善良、内敛。

而詹姆斯·哈利迪绝对是此刻斯皮尔伯格的化身。

相较于原著而言,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改编最大的一个角色。

在原著中,哈利迪看透一切,对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坚信不疑。

但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把哈利迪打造成了一个木讷、不善言谈的技术宅男。

他对“绿洲”忧心忡忡,甚至产生了厌恶之情。

这位虚拟世界中最伟大的上帝变得犹疑不定,他不确定“绿洲”中的绚烂喧嚣,会给现实带来多大的挤压和危害。

相比于原著中的哈利迪目空一切,他在电影中则更多的是怀疑和反思。

一部电影终究要从绚烂和喧嚣之中走出来,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电影的价值。

酷炫的特技、全程高能的回忆梗,这些东西只能让《头号玩家》成为一个顶级的爆米花。

正是斯皮尔伯格为哈利迪赋予的这一份犹疑和反思,才让这位72岁的导演配得上“伟大”二字。

遗憾的是,这一份犹疑和温暖大家都感受到了,但是又迅速被特效所带来的绚烂所掩盖。

希望当下的好评不会违背斯皮尔伯格的初衷。

也希望他不会像片中的哈利迪一样眼神落寞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四味毒叔》第445次发声

 出品人 | 总编辑:谭飞

总制片人:李儒雅

商务合作:13051157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