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偶像养成三十年

 四味毒叔 2020-08-04


在文章的开始,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位著名艺人。他热爱并擅长唱、跳、Rap和篮球,并因此广为人知。在出道之初,他被指责为离经叛道,他的粉丝也被指责为疯狂、痴迷、玩物丧志。他的形象被一遍一遍的恶搞,但他从未理会那些谣言与中伤。现在,他是以压倒性优势登顶微博超话榜的顶级流量。他就是——

——不,不是蔡徐坤。

——他是周杰伦。

这本是我随手写的一个段子,当时只图一乐,但是写完之后,我却有了一种微妙的思考。段子固然是在搞笑,但里面提到的经历却不是作伪。

那么,周杰伦和蔡徐坤真的仅仅只有表象相近吗?还是本质上亦有共通之处呢?

换一个问法:当下近乎被全网嘲讽的商业偶像,真的有原罪吗?

让我们先把目光看向三十年前。

1989年,台湾偶像团体“小虎队”爆红。

在场场爆满的演唱会之外,一些的粉丝们开始“调查”、“搜罗”成员们的个人生活——一开始是“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的颜色”等等小小的生活偏好(类似问题后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偶像的自我介绍模板,还有小学生同学录的标准问题),个别狂热的粉丝甚至追着团体的每一场演唱会,甚至是私人行程。这些人,被称为“追星族”。

随后,伴随香港四大天王的崛起,追星族迎来了飞快的壮大,另一场群体的分裂也在悄悄酝酿。早期的著名艺人,往往被笼统称之为“明星”,他们多为歌手或演员,偶尔也会“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唱”;早期的明星粉丝们,也多为歌迷或影迷。

但是,明星这个概念太过宽泛了。唐国强是明星,黎明也是明星;李双江是明星,张学友同样是明星;但你很难说他们是一类人。

所以,因作品而喜爱一位明星的歌迷、影迷,与更关注明星个人的“追星族”,自然而然的分裂开了。他们所喜爱的两类明星,也自然而然的,被分为了“实力派”与“偶像派”。

这就是当下商业偶像的源流之一。

时间来到了新千年。

随着经济周期上行,高度的繁荣的市场带来了高度发展的娱乐业。严肃歌唱家与演员从来都是小众,而腾格尔、童安格等等“实力派”流行歌手也逐渐退居二线,改革开放成果的第一代享受者们,偏好更加轻快的“偶像派”明星。

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彼时最火的明星,仍然以周杰伦、蔡依林等流行歌手为主。但与前辈“小虎队”、“四大天王”等等不同,这一代明星的粉丝们,终于有了收看港澳台八卦综艺节目的能力。随着信息的涌入,衡量偶像本人与其作品粉丝力的天秤,正在悄悄倾斜。

偶像本人粉丝力的上升,带来的是周边产业的壮大。粉丝们购买的不再仅仅是唱片,而是笔、本子、海报、贴纸……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粉丝经济”——不过当时还是野生的。

而与此同时,追星族们迎来了第一波诘难,它们往往来自父母或老师:“你听的什么歌啊,叽里咕噜话都讲不清楚的,不正经!还贴的到处都是!多把精力花在学习上!”

但下一瞬间,讲话者或许会不自觉的哼起《忘情水》的旋律。

同样的瞬间发生了千千万万遍,成了后浪推前浪的洪流,成了明星与粉丝的迭代。

2005年在娱乐圈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年份。

这一年,第二届超级女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偶像的力量,横扫电视、广播、报纸、短信与小道消息,垄断了全社会的目光。

“全民海选”与“一人一票”的赛制,让人们震惊的发现,自己从未如此近距离的贴近“明星”的诞生。所有人都疯狂了,他们对自己喜爱的选手带上了期待,进而注入了感情。他们开始投票、拉票甚至有组织的进行应援。当下饭圈的种种日常,彼时已现端倪。

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尚雯婕、谭维维、郁可唯……那几届超级女声,带来了无数响亮的名字,也带来了疯狂的造星运动。

选秀节目和选秀明星如大批量产生,但却无一达到了超级女声的高度,更不用说此前已经出道的大明星了。其中固然有透支观众注意力导致的审美疲劳,但浮躁的制作带来的水平下滑才是问题本质。

甚至出现了一些职业选秀选手,一个秀不红,就去另一个,万一红了呢?(说你呢李易峰)而片方也并不在意:反正市场大,赚一点是一点。

嗅觉敏感的资本已经意识到,造星时代,该揭幕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敏感的资本并不只是大陆才有。

在大陆的造星运动野蛮生长的同时,韩国的商业偶像产业已经极其成熟,蓄势待发。

东方神起是第一波,随后是Super Junior,紧接着,防弹少年团、EXO、Big Bang……接踵而至,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其中,EXO的归国四子张艺兴、黄子韬、和鹿晗至今仍然是活跃在一线的顶流,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大陆娱乐圈的格局。

但是,真正改写大陆娱乐圈格局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他们背后的SM公司,以及SM和YG、JYP三大经纪公司共同创造与主导的韩国模式。

如果用工业视角来看造星,大陆的选秀节目刚刚到达流水线阶段,而韩国的商业偶像经纪公司早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韩国模式对大陆造星工业的冲击,是字面意义上的“降维打击”;但也让大陆找到了造星的捷径。

从此,商业偶像开始变得千篇一律。他们认真、努力、敬业、吃了很多苦,这都是事实;但是能不能摆脱工业流程加诸身上的匠气,没人知道。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为经纪公司赚钱了。

工业化并非没有代价。

按照“成熟”的商业偶像运作逻辑,分析师们会将目标人群细分再细分,每个团体——哦不,“产品”,只要赚到目标人群的钱就好了。至于路人缘?对不起不Care。这导致了饭圈和路人的割裂,并且进一步的,形成了每个群体内向性的饭圈文化。此时,不明所以的路人,同样会因为饭圈的某些迷惑行为而产生一定的反感。矛盾在此激化。

去年的《创造101》非常火,火的原因是因为“出圈”(影响力扩散到饭圈外),出圈是因为饭圈和路人的矛盾。

先火起来的是王菊,王菊因为和“少女偶像”格格不入的形象,与“真实”、“独立”的人设引起了路人的狂欢——这是对饭圈投票等等活动的反击,是“破”。

而在发现王菊的“真实”——真实的油腻之后,路人迅速抛弃了王菊,转而投向更加草根与真性情(并且有点点好看)的杨超越——这是对整个造星工业的反击,是“立”。

看似无懈可击的商业偶像模式露出了它的阿克琉斯之踵。

现在说回蔡徐坤吧。

因为《偶像练习生》而大火的蔡徐坤是一名标准的商业偶像,而且是相当杰出的。但是他的诞生,却正好遇到了流量经济幻灭、偶像被解构的时代。

蔡徐坤惹眼的造型和舞步,以及目标粉丝群体的狂热,再加上来自不知何方的一点点的推波助澜——BooM!瞬间爆炸。

他先是担任NBA新春大使(非形象大使),被全网最看不惯商业偶像群体的JRs喷出圈;继而粉丝被全网最爱惹事儿的狗粉丝们钓鱼(好不容易钓上的鱼,换你会放手吗)成功,引发群嘲和狗粉丝习惯性的带节奏;又因为某个狗粉丝的内涵反串黑,挑动起了和周杰伦的超话大战——在目前的网络环境,这基本上站在了所有“喜欢周杰伦”的人对立面,即便不是全网黑,也相去不远了。

但,这是合理的吗?

恐怕未必见得。

蔡徐坤背后的经纪公司做了很多所谓“运营”,但这并非蔡徐坤本人所能左右的。而蔡徐坤则忠实并优秀的完成了一名优质商业偶像应该做的事:好好练舞,舞台表现力是在线的;维护形象,目前基本没有关于他个人的负面事件,对于热点事件,也基本做冷处理,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回馈粉丝,至少从蔡徐坤的粉丝圈里看,他对于自己的粉丝是很上心的。

而蔡徐坤的许多粉丝,固然低龄化,固然有种种过激的行为,但是去到他们中间看一看,会发现他们虽然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但是仍然在努力自净,努力维护自己热爱的东西,认同爱与美。他们至少在大体上是积极和善良的。

除了音乐缺少灵气,蔡徐坤几乎没有什么黑点。针对他和他粉丝的某些恶意,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越界的。

现在,让我们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吧。

偶像的质量在退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时间往往会带来奇迹,如果蔡徐坤这样的商业偶像继续走向去,磨练下去,说不准哪一天就会福至心灵,破茧成蝶。任何一个未来的优秀艺人,都值得被期待与鼓励。

而对偶像和粉丝们的偏见,却从未变过。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偶像;而他们不管才华横溢还是被人工制造,却总因为偶像必然的出挑,而和时代格格不入。偏见是不对的,而偶像却必须包容。这是偶像的宿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当然,并非所有的批判都来自于偏见。“偶像”在成熟的市场中,与演员、歌手一样,有自己的职能——满足粉丝的憧憬。所以,偶像立人设无可厚非,唱歌、拍戏也无伤大雅,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粉丝才是衣食父母。粉丝的支持是一种爱,而不是可以割完一茬儿再长一茬的韭菜。

所以,在偶像成熟的日韩,纵然商业化,但是能力不达标绝不让出道,戏拍不好绝不能接戏,更不至于疯狂炒作跨界捞钱了。至于丑闻?那是要直接谢罪解约隐退的。

毕竟,再怎么商业,商业的底线也还是规矩。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