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有一种感觉,现在所谓“主流”的豫剧唱腔,好像不如以前有味道了。这是错觉,是先入为主,还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呢?还真不好说。 今天刚好听了同一段戏的两种演绎版本,可以说道说道了。豫剧电影《人欢马叫》中有一段吴广兴和老伴吴大娘的对唱,主要内容是深情回忆早年间开荒艰苦、盼驴拉犁的日子。我听的第一段戏就是电影版的原唱,是王善朴老师和常香玉老师表演的,链接是《人欢马叫》唱段-王善朴/常香玉;而第二段戏是前些年梨园春舞台上的版本,是孟祥礼老师和芦兰香老师表演的,链接是《人欢马叫》唱段-孟祥礼/卢兰香。 比较之前,我先说明一下,绝非对孟祥礼老师或者芦兰香老师个人有什么意见。孟祥礼老师的《洼洼地里好庄稼》是我喜爱的唱段,芦兰香老师在《倔公公和犟媳妇》、《朝阳沟》中的表演也都是一流的。我们还是立足于谈现象,而不是说个人。这里再比较也是99分与88分的区别,而不是100分与0分的区别。说明在先,以免一些戏迷网友在评论区里面激动。 言归正传前面这两段视频长度是不一样的。为方便对比,我把整段戏每个片段的计时情况梳理了出来。废话不多说,要比较,先上图。 多出来的半分钟老汉吴广兴唱的第一句是:宽他娘一句话刺疼了我,你忘了咱经历的磨难多又多,可是多又多。这是一句典型的抒情起势,一唱三叹,将思绪带进穷苦的往昔岁月。旧版唱这两句用时134秒,而新版唱这两句则用时164秒,足足多了半分钟。也就是说,假如拿两个手机,把两个视频重合起来播放,新版的这两句咏叹要明显长一大截。 哪一个有感染力呢?其实还是原版。新版有一点用力过度的意思,具体经历还没唱出来就叹息良久,火候把握不好会让观众有不耐烦之意。这让人联想起现今豫剧舞台上的一个怪现象,就是某些人以拖长腔为能事,不管唱段需不需要就盲目地把唱腔拔高、拖长。但是,即便你嗓子好、创吉尼斯纪录又如何呢,这么唱就好听了?个人以为,这个风必须刹一刹。 少出来的二十秒下面一段,是老汉吴广兴接续的回忆,详细述说两人在山上开荒的经历。这段唱入情入理,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句句是干货,通篇无虚言,是整个唱段的灵魂。在戏中来说,也是让吴大娘转变思想的关键。这个片段从“那时节咱无房又无地”开始,到“你袖口沾泪把话说”结束,14句。旧版唱这一段用时178秒,而新版用了151秒。也就是说,新版在这一小段里,又把前两句多用的时间给找回来了。 两个版本基本上势均力敌。但结合前后时间变化,显然老版的更沉稳一点,而新版的前面非常慢后面略微快,比起来就不太协调了。这当然不是演员自己的问题,毕竟是现场演唱,乐队老师也参与的。我们只说现象,稳扎稳打的尽头还是要有的。 对不上的唱词再下面一段是两人对唱,是前一片段的情绪延伸。我做时间对照的时候发现有点乱,因为新版的少了这么4句:
不排除是因为偶然的原因临时忘词,不小心跳过了,这在舞台表演中也算正常的事情。但就是因为少了这几句,最后的愤慨之情就显得力道不足,劲头还没到呢,就直接跑到末尾高潮之句了。 另外,新版把旧版的那句“日子如同刀上过,半辈子连一根牲口毛也没有摸着”给改词了,变成“日子如同刀上过,半辈子流尽了血汗受尽了折磨”。这是一个弄巧成拙的改动,原本通俗生动、朗朗上口的句子,变成了文绉绉的句子,感染力大大削弱。 唱词的退化是一个老话题了,比如《朝阳沟》就曾被大篇幅改过。老版的“上山”一节,原本是描写山村景象的。梯田绕,清水流,春夏不断,珍珠倒卷帘;兔奔跑,鸟叫唤,牛羊哞哞,牧童打响鞭。这简直是一幅画。然而修改以后的版本,把这段唱掺入了言辞说教,比如什么“劳动人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多少汗水浇在里边”之类的,味同嚼蜡,精彩度大打折扣。这个新版本的链接是新版本《朝阳沟*上山》。 唱词的盲目书面化,是伪高雅,说难听点也是庸俗化。这是剧作家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不去的老电影老电影那种感觉确实是找不到了。除了前面提及的小问题,还有一点就是乐队的感觉不对了。老版本里面乐队的音量控制的比较好,在演员唱的时候乐队适当让路,而在唱腔过门的时候乐队迅速跟上。乐器的声音与演员的演唱配合得宜,相得益彰。同时乐队里面的梆子比较悦耳,的确起到了起锚、定节奏的作用。现在某些豫剧演出中,梆子被弱化,甚至有西洋乐器反客为主的情况,这叫釜底抽薪啊。 原唱词梳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