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世凯号称熟读兵法,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却袖手旁观,有何目的

 汗青正浩 2020-08-04

袁世凯在历史书当中可没有什么好名声,窃取了革命成果之后竟妄想着复辟称帝,最终灰溜溜地以失败告终,还被人冠上了“独夫民贼”的恶名。那袁世凯真的在民族革命当中一无是处吗?

其实袁世凯还是有一定丰功伟绩的,而且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只是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的野心大到盖过了天下苍生的利益。因此他从一个人人称赞的革命者,变成了最后名誉扫地的窃国大

生于乱世的痴迷兵书书呆,终于大展拳脚成枭雄

袁世凯出身名门,他同宗的祖辈曾经做过漕运总督,他的父亲更是当时项城县的知名豪绅。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不用为生活而发愁,从懂事起他便痴迷于武艺兵法,甚至同族的兄弟都认为袁世凯有些呆气。

可是对于旁人对自己的这些评论,袁世凯却不以为意,他藏着很大的野心,觉得只要自己手里有十万精兵,有可能整个天下都要改名换姓。在13岁的时候,就曾说过: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由此可见他早就有夺取天下的野心

袁世凯真正发迹起来的地点却是在曾经的朝鲜,他帮助朝鲜退兵日本,同时也帮助了清政府挡住了日本同法国渗透朝鲜的举动。可是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成长起来之后却被朝鲜所忌惮,因为他太频繁插手朝鲜的内政,却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和扶持。

后来回国之后又开始领兵训兵,因为他主张用西方的训兵之法来训练部队,所以他与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那些有着先进思想的人,有着频繁的接触。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袁世凯为了自保揭发了这些人,也正因为揭发有功袁世凯才慈禧太后的信任重用,地位扶摇而上。

面对八国联军肆虐北京,曾经的领兵神人却选择袖手旁观

其实清晚期的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在于洋人在中国领土上的各种特权,而且洋人欺凌百姓事件屡屡发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专门针对洋人活动的义和团,当时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组织的态度非常暧昧,可是她却低估了当时洋人的实力。

原本慈禧想使一招借刀杀人,没想到最终却控制不了局面,不得不派袁世凯出兵围剿义和团。袁世凯到了山东之后,消灭义和团的行动进行得颇为顺利,可是袁世凯这样富有野心的人,也非常会审时度势而且异常地惜命。

他已经窥视到清朝已经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于是他视慈禧太后支援北京的命令不顾,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选择了袖手旁观。其实在当时像他这样选择的人不止一个,李鸿章、张之洞、八旗子弟德寿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有人说袁世凯是当时难得的清醒之人,难道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有人曾经对袁世凯的做法做过分析,说他非常精通于洋务,无论是领兵还是练兵都遵循了西方的方法。所以说他越是接触了解洋务,越清楚地知道当时的清朝同西方列强所存在的差距。哪怕他对自己手下的兵士再严格要求,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西方的强兵。

他之所以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袖手旁观,除了不想送性命之外,更不想被那些主战派当枪使。所以说李鸿章对于八国联军进京之所以袖手旁观,是想要先安内,再按现实谋求而动。可袁世凯的袖手旁观,则纯粹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意让自己辛苦练出的精兵折损在这场争斗里面。

后来在慈禧太后的再三催促之下,袁世凯还是不情不愿地出兵支援北京,毕竟那个时候他的命还是捏在慈禧太后手中的,如果做得太过的话,恐怕会人头落地。

不过他所派出的援兵也不是什么有用的队伍,干脆就是一队老弱病残的无用之军,最后都折损在了八国联军手下,可叹那些人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袁世凯在朝鲜呆了多年,可以称得上是凌驾于当时的李氏王朝之上,而且他并不是目光短浅之人,对于国际形势他比谁都清楚。更何况当时慈禧太后发动对洋人的战争的目的本身就不单纯,只是为了借由洋人之手废除掉光绪这个不听话的皇帝。

所以说慈禧太后走的这一步棋,完全是没伤到敌人,自己却眼看着要吃大亏的样子。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精明如袁世凯这样的人,更加不会去趟这浑水。因此他宁愿看着北京的百姓,被八国联军无情地杀害,也只是山东按兵不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