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邓名先生自由诗集《煮雪》读后(辛)

 陈嘉珉图书馆 2020-08-04

(原载邓名著《一诗一吟》,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6月第1版)

辛  遮诠诗门

从表现形式看,诗之所以为诗的第一要件,乃因其在页面上留有更多空白空间和参差不齐的边距。如果不从空白页面着眼,便无从知道一篇文字到底是诗还是散文。当一篇文字的左右边距被扩大成了占去半页纸的空间,或文字的左右边距超过普通边距的宽度,我们便可判断其间的文字是诗,否则就是散文。如果诗和散文一样铺满整个页面,并且可以两端对齐,那就不是诗了。我们第一眼直观诗,在大脑没有产生分别之际而产生的第一念分别,就是诗的文字没有填满整个页面,而是留下了更多空白空间。或者说,在一片空白中出现的文字,犹如在大海中露出的冰山——那就是诗。虽然主体是冰山和诗句,但是你难道没看到大海吗?没看到空页吗?空白页面衬托出来的那一点墨迹——就是诗,就是诗的第一义。在第二念之后,也就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所产生的关于诗的内涵、外延定义,均非第一义,而是第二义乃至N

老子《道德经》讲的“三观”,第一“观”是“观其徼”。“徼”是边界、界限、痕迹,因为有“观其徼”的需要,才产生了文字排版、页面设计、封面装帧等技术和艺术。我读邓名先生的诗,常常第一眼看版面,看文字和空白的界限,看文字和空白各占多少空间,这即是“观徼”。当然一张白纸,那是最丰富的,犹如最深奥的碑文是无字碑。但一张白纸无“徼”可言,因为一张白纸不是诗,诗是可以付诸文字的,并且诗页、诗篇是由文字和白纸构成的可观“徼”迹。文字被组织在一页纸上,放得满满的,没有空白,徼迹不明,那是散文,而不是诗。把散文字数减去一半以上,剩下的文字分行排列在页面上,因为文字让出比散文更多的空白徼迹,这样的文字才是诗。

邓名先生的《煮雪》诗集,是我所读诗篇中,平均每行留下文字最少、让出空白徼迹最多的自由诗。正是其通过极大地扩展页面空间,让我这个读者获得了无限自在的舒畅自在感。《煮雪》诗集55中,最长的句子,是《不如相忘》中的“开悟了花蕊期待的誓言”;《流年》中的“流星书写了苍穹的灿烂”、“烛光浓缩了流走的时间”;《相度》中的“转眼就流浪了一个世纪”、“清凉的梵唱灌顶了基因”——共五句,每句10字。绝大多数诗句只有25字,69字的极少,最短者才1个字符。

因为第一义不可说,所以读诗就要看空白徼迹;空白徼迹不是诗,而正是从不是诗之处,我们才能知晓什么是诗。冯友兰认为,说第一义不可说,就是用“遮诠”说了第一义,因为人们若了解为什么不可说、不可谈,他也就了解了第一义,这叫不道之道。从不道之道来认识道,是人的智慧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第二道坎才是人天合一的生命体认;否则没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泰山天梯”这个遮诠路径,我们几乎没有可能登上人天合一的“泰山之顶”。冯友兰举例说:“中国画画月亮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圈,一种办法是在白纸上涂些颜色作为云彩,在云彩中露出一个白圆块,这就是月亮。这种办法叫烘云托月。它不直接画月亮,只画云彩,用云彩把月亮托出来,这可以说是不画之画,用佛学的话说,前者是用'表诠’,后者是用'遮诠’。”(《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第266我们看《道德经》通篇论道,却没有一句话从正面肯定道是什么(表诠),可是从它通篇论说道不是什么的文字中,我们已经懂得道是什么了,这就是“遮诠”——不道之道。冯友兰说:“形上学的任务不在于,对于不可知者说些什么;而仅仅在于,对于不可知是不可知这个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对于它有所知。”(《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

邓名先生诗作留下大量的页面空白空间,这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用遮诠法写诗——不诗之诗。在邓名先生自由诗中,表诠和遮诠二法兼而有之,并且运用自如。构思设计,谋篇布局,笔头落在黑字上的字斟句酌,这是表诠;但笔头、黑字却是为“空”和“无”而存在,是以“空”和“无”来说明问题,黑字落在白纸上,黑白分明而有徼迹,同时以白衬托黑,这就是“不诗而诗”的遮诠诗门。老子《道德经》说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就是以白知黑、从白得黑、用白守黑的告诫。读邓名先生的诗,不仅要眼看黑字,还要旁观白纸,这样诗的特征和绝妙意境就被衬托出来了。

“遮诠”法其实就是减法,要靠减法才能无限接近道,并最终见道得道。从纷纭复杂的万物减下去,从“3、2、1”减“0”,用冯友兰的话讲,“这样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到了最后也是要归于无言。郭象所说的'以言遣言,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第242《道德经》第48章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是得道、体道、为道者之所为,这就是老子的“遮诠”法。用禅宗的形容语来形容这个“遮诠”减法,即是“如桶底子脱”,桶中之物统统脱出,这就悟道了。

近三十年来,人们习惯用诗行的格式来讲述故事,读起来轻松自在、清爽宜人。黑字落在白纸上,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重,就是因为在页面四周留下了更多无字的空间。当生命的足迹趟过纸页,能给周遭留下最多的空间,那么这个生命就很精彩,而且高明。所以《煮雪》诗集中的这些精美诗行,它是生命律动的投影,表明诗人找到了生命绝美的空间节奏。

中国文化有两个关键词,即“阴阳”和“五行”。宇宙间所有自然和人际关系模式,都包含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中,其中“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阳为奇数,阴为偶数。从整体上看,中国文字是一种宇宙象形,“甲丙戊庚壬”五阳干的字形比较饱满,笔画数较多,“乙丁己辛癸”五阴干的字形比较清瘦,笔画数较少,阳要肥胖一些,阴要清瘦一些。世间人亦然,女性多追求苗条,男性则相反,肥胖程度远超女性。所以世间万物,阳性元素占的空间比较大,阴性元素占的空间比较小。就内容、形式而言,内容主体为阳,形式载体为阴。就体用而言,体为阳,用为阴。邓名先生的自由诗文字,就是阴性的形式载体,是明体之用,因此它追求空间上的瘦小和趋无、趋空效应。字数越少而又越能传道,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即阴阳和谐的诗,便越是好诗。

在邓名先生的《煮雪》诗集中,内容深刻、形式独特的《圆觉》一诗,最能说明造诗的空间布局和遮诠诗门。特按原诗的分行格式,全录如下:

恒河一粒沙

你洞彻了

慧心世界

凝神

草尖的晨露

你晶莹了

满目慈悲

俯寒潭

鱼游弋般若

仰观宇宙

星闪耀菩提

你拂动流云

温柔了四荒八极

你挥洒法雨

安祥了河江湖海

你让心柔软起来

禅定就空透了顽石

你让身松静下来

梵天就能福慧轮回

如果断掉红尘的哀怨

如果舍去波涛的无妄

如果止住欲望的无明

如果放下身外的一切

生老即是梦幻

病死即如泡影

世间如露如电

你说,

应作如是观

那么,

就可以

一默如雷

和光同尘

大好的

婆娑世界

一定可

云淡

风轻

圆觉》诗充分体现了诗的形式美学和遮诠哲学追求。全诗由一个“从”字开头,从寓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恒河一粒沙”、“草尖的晨露”开始,渐次觉悟至四荒八极、流云法雨、河江湖海、宇宙梵天。觉悟的最后结果,就是“断掉红尘的哀怨/舍去波涛的无妄/止住欲望的无明/放下身外的一切”。作者写得很委婉,在每句之前都加了“如果”一词,跟《假如》一诗的“假如”一样,诗人并不用“必须”、“一定”关键词。其实,“如果”一词起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作用,有强烈追悔的语气效果。“如果”这一连接关键词,把四个排比句推到了老阳“九”的顶峰,而恰好每句也是“九”个字!

如果不只是微观黑字本身,而是宏观整个页面,就会发现在诗句之外,白纸页面被收缩到了最小空间,而黑字内容的强调,则达到了极点。这个极点,就是这四个“如果”排比句。那么——“如果断掉红尘的哀怨/如果舍去波涛的无妄/如果止住欲望的无明/如果放下身外的一切”,结果会怎样呢?此时,诗句的长度(字数)开始急剧收缩,页面空白空间也急速扩大,由此衬托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简洁明了的,生老病死的问题全解决了,一切人生最大的困难和问题,不过“如泡影”、“如露如电”而已。在“应作如是观”之后,与“如果”遥相呼应的“那么”一词,哗啦一下全倒出了令人惊喜的关键结果——虽然人还是在娑婆世界,但是“和光同尘”、“云淡风轻”的极乐境界已经出现。最后用一个“飞”字,圆满回应开篇的“从”字,空白空间扩至最大——“从”了一番,结果就“飞”起来了。我们平常说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太挤,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唯有空间足够,才可以从容转身,这就是生活的遮诠法。而“飞”更是如此,一定要有充足的空间,否则飞不起来,或者刚一起飞就会跌落下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飞”起来,而此刻,空间的容量达到极致——于是这个梦想就实现了。

《圆觉》全诗落在白纸上,就像从一个大球上竖切下来的圆球边,四个排比的“九”字句是圆顶,一头一尾是菩提开路和解脱回归的圆脚。把全诗向左旋转九十度,便是一座厚重的大山,爬山即是老子说的“观徼”,爬到“九”字排比句的山顶,便是“观妙”,然后下山回归即是“观复”,实现了世入、世出的超越结果。所以《圆觉》诗做得很圆,一气呵成而起到圆之顶礼,然后复归于一。

《写意》一诗对文字徼迹的紧缩,以及对页面空间的扩展,也是非常巧妙别致的——

如烟丽影浣青萍

伊人半掩琵琶

倚窗悄捉白云意

醉了楼外紫花

一弯残桥写星语

细忆岁月菁华

曲波揉碎思乡梦

黄草温柔人家

全诗共四组八句(八行),每两句(两行)构成一组,每一组都是逢单句七字、逢双句六字的“七六”格式。从传统诗的语感来讲,读完第一个七字句,潜意识里期待的是下一个对偶成趣的七字句。然而该诗的偶句却是六字句,语气较前句稍趋急迫,而在第六个韵字上戛然而止,毫无犹豫拖沓之感。

从易道而言,“七”代表少阳,“六”代表老阴,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寓意是——少阳“七”刚冒出来,准备铺张伸展至老阳“九”之时,老阴“六”啪一下,就把少阳“七”拽了回来,使其顿化为老阴“六”,遂而留下更多空白空间。这是一种转身、返道、观复的绝妙变化,不让情势发展至物极必反、凶兆呈现的老阳“九”顶。犹如一公司员工向老板汇报工作,刚开始说第一句话,内容要点还在后面没来得及说明,老板却把手一挥,斩钉截铁道:“好,我知道了!”这是一种剪断有为、留下无为的果决气势,使员工的话音截然终止而留下空白空间,戏剧化的奇妙效果非常明显。

在诗中,前一句“如烟丽影浣青萍”、“倚窗悄捉白云意”、“一弯残桥写星语”、“曲波揉碎思乡梦”等四个七字句,只是铺陈垫基,强调重点则放在了“伊人半掩琵琶”、“醉了楼外紫花”、“细忆岁月菁华”、“黄草温柔人家”四个六字句上。这种诗句的格式和语气外相,“用”得极妙,虽然是果决无疑、毫不犹豫,然而却笔断意连、余味无穷。

《过年》是一首十分温馨、优美而又吉祥、朴实的诗,虽然每句五字,但却不是五言绝句,而是一首十分口语化的自由诗。《过年》展现的空间徼迹,定义了另一种生活的情趣和深意:

逛一会菜场,做一餐年饭,

玩一会游戏,享一阵天伦,

就这么过年。

煮一碟花生,炒一盘鸡蛋,

煨一壶老酒,看一会春晚,

就这么过年。

发一通红包,收一波微信,

送一堆祝福,贺一生吉祥,

就这么过年。

吟一首小诗,写一笔兰草,

敲一局棋谱,听一曲古琴,

就这么过年。

站一晨静桩,做一阵试力,

诵一卷佛经,参一通阴阳,

就这么过年。

书一幅对联,喝一杯清茶,

看一天云霞,想一遍人生,

就这么过年。

全诗右边距留出了三倍于诗句的空白空间,展示过年便是空闲、空无的寓意。诗中以平常心描述安乐吉祥、逍遥自在的过年生活。全诗六节,每节都以消闲淡然、平静快乐、随意安处的“就这么过年”一句日常语结尾。作者过年这一天,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逛菜场、玩游戏、做年饭、煨老酒、发红包、收微信、送祝福、书对联等,这些世俗活动都有了,可能与许多常人不同的,还有吟小诗、敲棋谱、听古琴、站静桩、做试力、诵佛经、参阴阳、喝清茶、看云霞、想人生这些世出的上乘内容,这些全都是空闲寓意。作者作为商人,在过年这一天,唯独没有商事活动,所以不做平常的惯例工作,留下时间和空间的空档来,这就叫过年,“就这么过年”了。过年是一道加法,同时又是一道减法,减去平时的事功,而加上非常的世入和世出工作。

从音乐视角看,《过年》是一首极妙歌词,留有广阔深厚的延展空间——可以播入管弦,谱曲成唱。这又是一层空白蕴意,有待进一步拓展。一件作品,如果我们看它非常“满”意,而无半点“空”憾,那么这件作品就没有读解和应用上的深究与拓展空间了。

《煮雪》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用来诠释遮诠、徼迹、空白概念,但因篇幅关系,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并分析。在此我想略说《神意》一诗富有美感的徼迹特征——

虚灵在梵天,

又系身体间。

意动力出展浑元,

身形舞蹁跹,

中流劲连绵。

意淡如清茶,

凝定而神圆。

如沐春风形意全,

出手如飞燕,

鼓荡了丹田。

神意交相汇,

虚无很真恬。

气息融合在青天,

清静出高远,

安顿在当前。

呆若木鸡境,

神明宠罩前。

虚实无定乾坤衍,

出神入空明,

入化筋骨间。

《神意》是禅桩和拳打三不知的最高意境,是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大成)之境。与诗集中的其他自由诗一样,《神意》是使用白话,亦兼求音韵,并与禅桩意境默契合一的流畅节律,有意无意地打造了文字排列的空间形式美。全诗共四节,每节五句,其字数排列是全新的“五五七五五”格式,像是在玩空间的伸展和紧缩游戏。每节的第一个“五五”句是一组,第一个“五”字句如“虚灵在梵天”,是开端的过程法门;第二个“五”字句如“又系身体间”,则是补充和助力。其后的“七五五”句式,如“意动力出展浑元,身形舞蹁跹,中流劲连绵”又是一组,故意伸展一下,接着又紧缩起来留下空白,展现出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大成)如来空境。

全诗的“五五七五五”节律很美。第一个“五五”在韵律和意境上,有缩小时空之感。接着的“七”字句是过度、桥梁,忽然拉长字数,缩小空间;用易道的概念讲,就是忽然少阳起来,而“七”正是代表少阳之数。过度之后就是目的、结果,这正是结尾的第二个“五五”句式之功能所在。结尾的“五五”句式忽然缩小字数,扩大页面空间,形成效果无疑、空明见道的收尾效应。全诗的“五五七五五”句式,还有咒语般的节律效果,用持咒的方式念诵起来,也非常美妙、有味、有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