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京十五日|一场疯狂的极速之旅,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

 板桥胡同37号 2020-08-05

《两京十五日》

类型:武侠玄幻

作者:马伯庸

豆瓣评分:8.6

格式:多看 专享

内容简介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史书中的寥寥几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匆匆数句记载,谁才是真正的书写者?

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戳一下给精品汇“一点”支持

精美内页欣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豆瓣热评:

总体感觉:延续了《长安十二时辰》的风格,但是节奏把控得更加熟练,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最可贵的是,亲王这次的结局居然层层递进,朱瞻基回到北京是一层,长陵是第二层,最后少保大人和朱瞻基两个剪影是第三层尾声,可以说是我读过亲王的长篇里完成度最高的一个结局了。(不过个人最喜欢的结局还是《风起陇西》的)

说实话,作为一个对明史略有了解的读者,书里设置的悬念基本上都有个模糊的答案,比如吴定缘的身份和他看到朱瞻基就头疼的理由,比如幕后的黑手是谁,甚至苏荆溪复仇的对象(考虑到朱卜花的身份问题)。但是本书的关键不是“我有没有猜到这些悬念的答案,”而是许许多多琐碎的细节拼凑出的明初景象:南京城如何,大运河如何,白莲教如何,北京城又是如何;皇族内部的阴谋与倾轧,文武官员们的私欲与理想,平民百姓们的绝望与挣扎。这些细小的涓流,在两百年后汇聚成一条大河,将明朝的大厦冲击得摇摇欲坠:宗室、党争、漕运,都是明末“气运已尽”的重要注脚。读着漕运的部分,想想以前每次拿“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句话来阴阳怪气什么事情时带着的不屑和倨傲,就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戳一下给精品汇“一点”支持

勉之,世子多疾”,永乐皇帝的一句话,朱高煦默默的记在了心里。正是这句话,为日后的兄弟阋墙埋下了祸根。南京地屡震,太子被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围绕着两京的阴谋大网逐渐张开。

炸船、刺杀、炸桥、逼宫,大明太子躲过了一劫又一劫终于逃出了皇城。并在机缘巧合之下组成了“大萝卜”、“小杏仁”、“篾篙子”、“苏大夫”四人“吃鸡”小队,开始了两千两百里的“绝地求生大逃杀”。

两千两百里的“大逃杀”,竟然让堂堂大明太子成了漕河的纤夫,甚至还差点成为“白莲教”的坛祝。正因为如此,朱瞻基亲眼看到了“民生之多艰”,体会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真正含义,也让他看到了迁都背后有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更让他明白了迁都关系到北境边关的安宁。

两千两百里的“大逃杀”,让一个初涉官场的“小杏仁”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也让他明白了“这一座城市,不只是墙垣,不只是天子,不只是百官,更是生活在其中的黎民。即使城垣坍塌,天子不在,即使百官无所作为,只要百姓人心未失,它便能够自我拯救。”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日后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纵使身首异处,他仍然是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少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