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疾病分类
胃窦萎缩性胃炎胃窦病变多局限于黏膜肌层,亦可蔓延至肌层和浆膜层。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纳差等。 胃体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病引起,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胃窦、胃体黏膜多处萎缩,又称B型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全胃炎胃体、胃窦萎缩程度相同,可能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阶段。 病因
萎缩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最主要病因,其他还包括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摄入等,一些少见原因有遗传和自身免疫的原因。 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60%~90%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幽门螺杆菌,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饮食习惯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 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是胃肠慢性炎症、消化吸收不良及动力异常等所致。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体质因素临床统计结果显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遗传因素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金属接触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放射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爱吃过夜饭、爱吃腌制泡菜、喜欢吃过硬的食物、吃饭速度过快。 年老者年纪越大,胃黏膜抵抗力越弱,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侵犯。 铅作业工作者重金属对于胃黏膜有损伤。 诱发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在应激状态下胃酸等分泌增多,破坏胃黏膜屏障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萎缩性胃炎。 压力过大压力过大影响身体正常恢复功能,受损胃黏膜没法及时修补,进一步发展成萎缩性胃炎。 症状
大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有症状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常出现胃部胀满、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大便异常,及贫血,可出现胃出血、贫血、胃溃疡、癌前病变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不振、暖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软、厌食、体重减轻、贫血,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现象,是胃黏膜溃烂出血所致,还有可能出现疲软、舌炎、肢体麻木等情况,是由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致。 并发症
胃出血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溃烂,破坏到胃小血管,可出现胃出血现象。 贫血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出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时,作为靶细胞的壁细胞总数减少,胃酸分泌降低、内因子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导致维生素B2吸收不良,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称恶性贫血。 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黏膜溃烂致溃疡。 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到了晚期,忽略不治,胃炎有癌变倾向。 就医
由于萎缩性胃炎一般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当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胃出血或者确诊萎缩性胃炎时,需及时就诊消化内科,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液分析、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通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就诊科室
医生询问病情
需要做的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可分为有创和无创检查:
胃液分析萎缩性胃炎主要在胃窦时,胃酸分泌水平降低,甚至缺乏。 自身抗体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阳性,可能存在维生素B12水平降低或吸收障碍。 内镜检查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色或灰白色,可有红白相间,皱襞变细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可有颗粒样小结节、散在糜烂灶,黏膜易出血。 组织病理活检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伴有化生。 诊断标准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胃镜检查胃黏膜颜色变淡;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黏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萎缩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病理检查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化生、增生或癌变表现。 鉴别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指患者餐后饱胀感,上腹痛和上腹部灼烧感,但生化和内镜检查均正常。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嗳气,主要靠内镜鉴别,消化性溃疡可见“龛室征”。 胃癌胃癌早期可有消化不良症状,但鉴别主要靠内镜和活检。 治疗
消除病因,增强胃黏膜防御,改善胃动力,预防胆汁反流,改善和预防癌症发生。有症状者对症治疗,中度以上胃黏膜萎缩伴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癌变可能性大,需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加上铋剂,四联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 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抗生素、痢特灵、四环素。 铋剂如三钾二枸橼酸铋、果胶铋、次碳酸铋。 抑酸或抗酸治疗抑酸或抗酸治疗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胃灼热、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宁、西咪替丁。 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明显者,常用有胶体铋剂、硫酸铝。 动力促进剂动力促进剂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如多潘立酮。 手术治疗
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确定没有淋巴结转移时,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并应视病情定期随访。对药物不能逆转的灶性重度不典型增生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有消化不良症状伴明显精神心理障碍者,如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常用药物有氟西酊、舍曲林。 中医治疗
治疗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成药有温胃舒胶囊、阴虚胃痛冲剂、胃康灵胶囊、三九胃泰养胃舒胶囊、虚寒胃痛冲剂、复方胃乐舒口服液、猴菇菌片、胃乃安胶囊、养胃冲剂。上述药物还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有一定的作用。 预后
根除幽门螺杆菌等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黏膜萎缩,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可逆转,但部分患者仍有癌变可能。 能否治愈
萎缩性胃炎难以彻底治愈,可长期存在。 能活多久
萎缩性胃炎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饮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病情的预防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着重保护胃黏膜屏障机制,为胃黏膜提供必要的营养有利于病情恢复。 饮食调理
护理
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护理以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主,对于中、重度异常增生患者还需定期复查胃镜。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了解各类抗酸、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日常调理避免大量饮酒、吸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作息。 特殊注意事项
预防
患者及时发现胃部不适,及时治疗,或者平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
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可有效筛检出萎缩性胃炎患者。对于平时生活不规律,频繁感到消化不良的人群可以定期检测。 预防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