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家庄有棵千年古槐 (散文)| 朱绪厚(诵读:苡子)

 又见酸枣人生 2020-08-05


邓家庄有棵千年古槐 (散文)
  作者/朱绪  诵读/苡子

编辑/紫烟

    初夏时节,我带着一拨外地游人走进徂徕山下的邓家庄,走进邓家庄的魏家胡同,那棵虬龙盘错,枝桠繁茂的千年古槐,泰安境内少见,泰山南北少有。他那古老的容颜,青翠欲滴的葱翠,立即惊呆了游人的眼球。

他是何年何人所植?问古槐的主人,年逾古稀的魏振江说,他的老爷爷对他爷爷说过,从记事起,这棵树就是这个样子。到现在,还是他爷爷描述的样子。

记忆当中,早些年间,泰安农村一些古老的村庄,或在村口路旁,或在深宅大院,都可见到古槐的身影。那是我们的先人为纪念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搬迁而来栽下的,是对先祖的怀念,是对根的追忆,是经久不忘的乡愁。

只是经年累月,历尽沧桑,由于扩街通路、翻盖新房,或因雷电引燃焚烧,或年久衰老而死,这样的古树已经很少见到了。走遍徂徕镇的角角落落,能看到的,除了邓家庄魏家胡同这一棵,南上庄村委大院有一棵,许家庄村南石桥边有一棵,新庄村北门有一棵。在这为数不多的古槐中,顶数邓家庄这一棵高大粗壮,令人抬头仰止,心生敬畏之情。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是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事儿。翻看一下历史便知道,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之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那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北京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均衡人口,天下太平,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民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微,东北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被迁徙的移民人口众多,没有确切的数字,但移民的姓氏就多达800多个,史料上记述得清清楚楚。

这次惊天动地的大迁徙,给人们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老人们还会念叨那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总是让孩子看小脚趾甲,说是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徙而来的人,包括子孙后代,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据史料记载,金朝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邓姓由山西迁此居住繁衍成村,故名邓家庄。金大定年间,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党怀英定居村西称“西城”。旧时候,邓家庄、许家庄并称“邓许二庄”,以见义勇为、惩恶扬善而闻名乡里,出门在外,人闻“邓许二庄”之人。皆肃然起敬,以礼相待。

由此可以看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距今已有600多年。而邓家庄的历史早于大迁徙之时,已经924年。

那么,魏家大槐树是最初迁徙入住邓家庄的祖先栽植的,还是后来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来的人栽植的?或许,邓姓人家到此之前,这里就已有人居住,像现在山上零星居住的三两个人家一样,或许没有庄名,或许有庄名但不响亮,后来才叫响了邓家庄这个村名。如果是这样,说不定早在900多年前,这棵古树就已经栽下了。怪不得老魏的老爷爷说,他的爷爷早就跟他说这棵树,自打他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老魏又说,如今还是他爷爷描述的样子啊!如此说来,尊称他千年古树,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传说中,他曾开口讲话为牛郎织女做过红媒,曾被得到仙人的韩道士点化成仙,那就无从考证了。不过,说他见证了历史,庇护了我的先人,惠及了我的乡亲们,这倒一点不假。你看,他的智慧,他的记忆,都在沧桑的沟壑里,都闪耀在葱绿的枝叶间。

啊!老槐树呀,老槐树。岁月的风抻长了你的枝桠,风雨吹皱了你的皮肤,你是谁人栽下,究竟多大岁数,无人说得清楚,你就是村史,是一部写满汉字的大书!你记得无数次战乱,刀枪剑戟厮杀得赤地千里;记得无数次瘟疫、灾荒肆虐大地,死去的闭不上眼,活着的食不果腹;记得八年抗战的枪弹如雨,徂徕山起义的怒吼狂呼;记得三年内战的腥风血雨,将匪军仓皇逃跑如受惊的野兔;记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人民翻身当家作主;更记得新中国的坎坷与进步,改革开放日新月异,新的长征迈开一日千里的脚步。至于徂徕镇、邓家庄村嘛,就在你的怀抱里,一点一滴的发展变化,你肯定看得清清楚楚…….

如今,徂徕镇正在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故事”,建设美丽乡村。这棵千年古槐得到了应有的呵护和爱戴。记住他吧,好好保护他吧!我们的乡愁,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

 写于2020年初夏


作者简介

朱绪厚  笔名泰山松,泰安市徂徕山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55年生于徂徕山下,成长在泰山怀抱。自幼爱好文学,从事文字工作40余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其新闻、散文、诗歌、随笔、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诵者简介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


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缺一将不予安排编辑和发表)。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