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

 邈思遐想 2020-08-05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中唐·岑参·七言古诗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拼音版:

wān wān yuè chū guà chéng tóu,chéng tóu yuè chū zhào liáng zhōu。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liáng zhōu qī lǐ shí wàn jiā,hú rén bàn jiě dàn pí p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pí pá yī qǔ cháng kān duàn,fēng xiāo xiāo xī yè màn màn。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hé xī mù zhōng duō gù rén,gù rén bié lái sān wǔ chūn。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huā mén lóu qián jiàn qiū cǎo,qǐ néng pín jiàn xiāng kàn lǎo。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yī shēng dà xiào néng jǐ huí,dǒu jiǔ xiāng féng xū zuì dào。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介绍]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城:一作“里”。里是后人加上去的。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壹/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文学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名家点评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诗中写了凉州的边域风光、民族杂居的习俗民情,更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豪气纵横,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氛,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佚名
赏析

贰/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世大唐,万国来朝,中国人封建时代的巅峰,让每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时代。看遍了长安洛阳的繁华,阅尽了江南山水的旖旎,盛唐的边城,同样别具一格,这里不但流淌着异域的风情,更洋溢着盛唐时代的自信和自豪!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最出名的应该是他的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而我却觉得,他自己应该最喜欢《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或者说,喜欢写这首诗的那个时候。河西都护府凉州,胡汉混杂,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冲击下,诗词,乐律,宗教,礼法不尽相同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即便是饮酒到了午夜,也能听到城内胡人那不正宗的琵琶声,也不知琵琶声掩盖下的凉州城内,正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山地之王”高仙芝经过怛罗斯之败后,返回朝中,将他在担任安西节度使时的功绩一一摆在了李隆基的面前后,抵消了他在恒罗斯的败绩,李隆基继而调高仙芝河西节度使。作为高仙芝为幕府掌书记的岑参也随军暂驻凉州。

后来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幕僚高适,严武等人都和岑参交好,毕竟大家都是名扬天下的边塞诗人,几杯酒下肚,都能知道各自的斤两。两年后,岑参调往北庭都护府,又一次路过凉州,而还在凉州的幕僚好友们,都来给他践行,岑参有感于当夜的欢饮,满怀激情的写下了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既感谢诸同僚对自己的情义,也祝福诸位同僚和自己能在边疆建功立业,一展抱负。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期,大唐帝国正处于其顶峰,即便高仙芝在怛罗斯败给了阿拉伯帝国,但大唐依旧牢牢控制着安西,高仙芝原来的副手封常清在两个月后率军袭破吐蕃控制的大勃律,继续发展壮大安西都护府,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战后迅速遣使求和,若非安史之乱,以封常清的能力,唐朝只怕很快就会继续西进,找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找回场子。

而作为在西域生活多年的浪漫诗人岑参,心中当然也是这么认定的,毕竟大唐在安西的发展,在高仙芝的经营下,发展的太好了。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他这次前往北庭,便会有一番作为,虽然是文吏,但“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盛唐一代的他们,哪个心中没有一剑斩楼兰的心。

那是个让人自豪的时代,也是让人神往的时代,是中国傲睨天下的时代,国人自上而下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高傲!我喜欢那份自豪,我向我那份高傲,男儿本自重横行,功名但在马上取,不只繁华的长安,不只秀美的江南,就连西北一隅的边城,都如此的让人神往。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佚名

赏析

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是成为了千古名篇,其中有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信即使是你没有读过原文,那么也是一定听说过,这两句诗描绘的如诗如画,写得无比细腻,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使得人们一读之后,便是会难以忘怀。什么是好的诗?这就是好的诗,而且是经典的诗作,只要读一遍,便能够让人再也无法忘记。

其实岑参除了这一首之外,他的其它的诗作,也是同样的值得一读,譬如他的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那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作,而且这首诗,还是诗人与朋友一次欢聚夜饮,有感而发所写下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尽是诗人的豪情万丈。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代: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很多的诗作,都是属于一时兴起之作,但是这种诗作,却是最能够体现出一个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无论是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是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那都是同样的描绘的极为生动,也非常的细腻,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往往可能只是寥寥的数语,但是却同样的能够写出新意,读来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诗的前四句里,岑参重点描写了凉州城的情景,凉州作为当时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另来是一个起到了很重要作用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诗人由于酒兴大发,写得很是从容,把凉州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这里的秀丽风光,描绘的活灵活现,一到了这夜晚,那月亮便是要爬上了凉州城头,升到到了中空的月亮,把凉州城照亮的犹如白昼。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两句也是此诗很经典的两句,在这两句中,诗人没有任何的过渡,直接描写了凉州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使得中原的人们,能够了解凉州这个地方。

中间的四句,诗人突然又是笔峰一转,并没有接着去描写凉州的风景,以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而是描写了自己内心当时的感受,这么一个地方那琵琶声最是动人,听来让人肝肠寸断,只是到夜晚听到这声音,让人觉得长夜更加的漫长,河西幕府这个地方,我是有很多的才朋友,而且这些老朋友与我都非常的熟悉,现在我与这些朋友已经分别了三五年了,在这三五年里,我是如此的想念我的这些老朋友。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如今花花门楼又看到了秋草,怎么能够这样互相看着对方,一点一点地慢慢老,这是一件让人很伤感的事情。诗人在这里把内心的那种忧愁,以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描写的更为深刻。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最后两句更是此诗,极为经典的两句,而且这两句起到了一处起承转合,立马又使得此诗,显得更为别具一格,前面诗人所描绘的所有忧愁,在这两句中,全部化为了乌有,人生一世很短暂,我们又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我遇到了你们内心真是非常的喜悦,所以我们必须痛饮醉倒,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今日的相逢。

岑参的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情感细腻,字里行间,尽是诗人内心的那种豪情万丈,读来更是让人感叹不已,所以这样的诗作,也是最值得一读。

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