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列子-仲尼》之笑而不答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20-08-05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五则之一

     钱钟书论《列子-仲尼》之笑而不答

                             /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五则《仲尼》,共论述了五个问题,此为第一个问题——笑而不答。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这是《列子-仲尼》中的一句话。

      鲁侯为何大悦?因为老子的大弟子亢仓子告诉鲁侯,他不用眼睛却能看东西,不用耳朵却能听声音。鲁侯信道,遇到高人自然十分高兴。后来,鲁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却笑而不答。     

      钱钟书将这句话中“笑而不答”一词特别拿出来说事。

钱钟书举例说明,儒释道等各家都喜欢摆弄“笑而不答”这种姿态,实际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张湛为“仲尼笑而不答”作《注》:

“今以不答为答,故寄之一笑也。”

张湛认为“笑而不答”是“以不答为答”,笑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了。

对此,钱钟书没有展开议论。但我们不妨置问,孔子的笑究竟回答了什么,他是认同鲁侯呢,还是觉得鲁侯天真好笑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意思呢?实在是一言难尽。

钱钟书很自然地把列子和庄子联系起来,因为列子之言很多都源于庄子并加以延伸之、扩展之,此处亦然:

按《庄子·田子方》:“仲尼见之而不言。 ……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

——庄子描述孔子是“见之而不言”,“目击而道存”即用目光示意让对方知道“道”究竟在何处,道家传道一般是不容用语言来告知的。

钱钟书就此评论道:

一笑一默,都将孔子写成彼法中人;

——列子说,孔子传道不言语,“一笑”而已;庄子说,孔子传道不言语,“一默”而已;列子之“一笑”、庄子之“一默”,都将儒家鼻祖孔子描述成了道家中人。

进而,钱钟书又由道家眼中孔子的“一笑”“一默”联想到释家的大佛的“默然”作答和“拈花微笑”:

其不言亦似净名之默然(《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其微笑亦似迦叶之破颜(《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参观智昭《人天眼目》卷五)。

——净名就是维摩诘。据《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记载,关于“不二法门”诸菩萨各各都说了自己的见解,文殊菩萨也作了总结发言,转身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
  迦叶是释迦摩尼之前的一尊佛。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净名“一默”, 迦叶“一笑”。

读者诸君请看,博学的钱钟书告诉我们儒释道三家都擅长用“笑而不答”来显示高深。《列子》、《庄子》是道家经典,描写孔子“笑而不答”,是把儒家鼻祖孔子归于道家中人,释家描述两尊大佛净名、迦叶,也是“一默”、“一笑”,和道家眼中的孔子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

随后,钱钟书又举出一个大杂家诗仙李白:

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题曰“问答”,诗曰“不答”而“笑”,此等张致,《论语》中孔子所无也。

钱钟书称赞李白这首诗巧妙,题目说“问答”,诗中却道“笑而不答”,“笑”便是不答之答。《论语》是问答体,李白《山中问答》也是问答体,写问答,李白这首诗似乎比《论语》还要高明一些。

王通《中说·王道》:“韦鼎请见子,三见而三不语”,阮逸注即引“目击道存”;《中说》仿《论语》,而“文中子”又仿《庄子》中之孔子也。

——王通的《中说》是模仿《论语》的,采用的也是对话体,其中提到的“文中子”又是模仿《庄子》描写的孔子。韦鼎请求会见文中子,他俩三次会面,文中子皆默然不语。

综上,钱钟书嘲笑道:

“笑而不答”之为装模作样,更过于《墨子·非儒》下所讥之“会噎为深”。

《癸巳存稿》卷一四:“明人喜言‘笑’者,由趋风气,伪言之。文集中曰‘余笑而不言’者,必有二三处,非是不为尖新。”亦见一斑。

——儒释道杂等等这些“笑而不答”均是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是噱头,远远超过《墨子·非儒》所讥笑的那种做派,即把已到嘴边的话吞咽进肚子来显示高深。一直到明代人的文集中,都必有二三处“笑而不言”的字眼,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文辞的尖新。

         综上所论,钱钟书对所谓“笑而不答”是很不以为然的。“笑而不答”,讳莫如深,故作高深,似乎深不可测,实际未置可否,常常令求教者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示教者永远正确,求教者始终糊涂。

这令人想到如今一些上司的“笑而不答”,永远莫测高深而立于不败之地,下属则常常从上司的“笑”中寻找答案却难中肯綮,一样的模糊,一样的误事!悲夫!

                                                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五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五则之一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注》:“今以不答为答,故寄之一笑也。”按《庄子·田子方》:“仲尼见之而不言。 ……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一笑一默,都将孔子写成彼法中人;其不言亦似净名之默然(《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其微笑亦似迦叶之破颜(《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参观智昭《人天眼目》卷五)。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题曰“问答”,诗曰“不答”而“笑”,此等张致,《论语》中孔子所无也。王通《中说·王道》:“韦鼎请见子,三见而三不语”,阮逸注即引“目击道存”;《中说》仿《论语》,而“文中子”又仿《庄子》中之孔子也。“笑而不答”之为装模作样,更过于《墨子·非儒》下所讥之“会噎为深”。《癸巳存稿》卷一四:“明人喜言‘笑’者,由趋风气,伪言之。文集中曰‘余笑而不言’者,必有二三处,非是不为尖新。”亦见一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