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丰县乡下,“薄养厚葬”式的子女,最让村人不齿!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8-05

文:杜茂洲

图:来自网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人善良淳朴,父慈子孝。但这些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乡下的的变化是越来越大,很多人忙着在外赚钱,一年到头也难得回一趟家。但是在忙忙碌碌之中,人们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在农村养老上就出现了“薄养厚葬”的现象。

下面的事情,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老家的农村。

一队出殡的队伍,号炮齐鸣,吹吹打打地过来了。各色纸罩齐全——大白马、小轿车、别墅、亭台楼阁、三轮车、自行车、花圈……赤橙黄绿青蓝紫,耀人眼目。

棺材是白松木做的,六块瓦(棺材六面都是一块板,不是拼合的),连个虫眼儿都没有。外面用沥青涂了三层,再外面罩着花花绿绿的纸扎的宫殿。棺材里是一个两千八百块钱买的汉白玉骨灰盒。

逝者是村里的刘三庆,那个年轻时一米八的大个子老头,现在变成了一大捧没有温度的灰了。

一群披麻戴孝的孝子孝孙们,随着大老知的指挥,时而跪倒磕头不迭,时而站起倒退着干嚎。其他一大群穿戴孝服的,基本上没有人出声,只是随着队伍机械地走着。路两旁是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的,虽然是丧事,人们脸上要么表情麻木凝滞,要么嬉皮笑脸,看不到哀戚和同情。

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远去了,唢呐声渐渐稀落下来。几个头发花白或全白的老头老太太聚到一起议论。

一个老汉带着眼热的口气说:“刘三庆出这个殡,花费不少。棺材纸罩都是最好的。丧事的席面一桌菜就是四百五,烟酒都是今年最高的档次。几个儿子都是要面子的人!”

“要什么面子?不要脸还差不多!弟兄四个都住着高堂瓦舍,让一个老爹住在漏雨的破房里,这能叫要面子?”

一个看起来70多岁的老太太抢白道。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汉说:“住的还好说,反正不是天天下雨。吃饭才可怜人!那次我到三庆屋里找他拉呱,大冬天,该吃午饭了,他那个大儿媳妇端着一碗稀饭一个馒头送饭。稀饭馒头连点热乎气都没了,怎么吃呀?怎么不能把老头子叫到家里去吃?起码是热汤热水吧!”

“谁愿意让他去自己家吃?嫌他脏。好赖饭给他送来了,有那点意思,饿不死就行!”一个快嘴老太边说边撇嘴。

另一个老汉接过来说道:“你说的是冬天送饭。我说个夏天的事。去年三庆给我说,三儿媳妇给他送饭,那锅饼都霉了,掰开来霉丝都拉好长。三庆平时嘴很严,没说过他孩子的不是,那次忍不住了给我说,边说边淌泪。”

一说到淌泪,这群老人都跟着抹起眼泪来。拄着拐杖的老汉说:“刘三庆媳妇死得早,他自己又当爹又当妈,把四个儿子养大成人成家。白天参加生产队里劳动挣公分,晚上借生产队的平板车拉土,垫地基,盖房子。四个儿子,就是四个院子,操心费力落下一身毛病,给四个儿子娶了媳妇,自以为任务完成了,谁知道,儿子成家之日,就是他没家之时。三庆是个要强的人,他和儿子们分家另住自己做饭吃,从不到儿子门前要吃的。但是,谁能不老?等到他不能做饭,生活要人照顾的时候,才发现,四个儿子一个都指望不上……”

快嘴老太说:“你说养这些没人味的儿女有啥用?一辈子为他们吃苦受罪,老了他们都当甩手清客。人死了他们一下子成了要面子的人,花钱买好棺材、扎好看的纸罩,好烟好酒好席面,喇叭号筒响翻天……这都是给活人看的,和你那死了的爹娘有啥关系?死后花钱如流水,不如生前端碗水!”

说话间,一群人轰轰烈烈地回来了。几个老人知道,这是要圆坟了。刘三庆两口子都死了,坟前要立碑了。碑石他们都见过了,巨大的底座,两米多高的厚重的碑石。碑石上除了正中间刘三庆两口子的姓名之外,左下角,是刘三庆四个儿子五个孙子三个曾孙的名字,排列如仪。

这么多的子子孙孙,却没有一个给饱尝艰辛的刘三庆的暮年,送来温暖,真是莫大的讽刺!

如今,农村这种“薄养厚葬”办丧事的方式,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在丧事上大操大办,还不如趁着父母健在,多多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尽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