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275)《先进篇》第8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挑灯看剑AAAAA 2020-12-07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u)。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原文朗读】

【注释】
颜路:颜渊的父亲,比孔子小6岁,名无繇(yóu),字路。
请子之车:请老师卖了自己的马车。子,对老师的尊称。 
椁(guǒ):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后所用的棺材有两层,里层叫棺,套在外层的叫椁。颜渊没有官职,所以不应该享受这种规格的待遇。
: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死时五十岁,当时孔子七十岁。
不徒行:春秋时,大夫以上官员出行必须乘车,徒步行走是不守礼仪的行为。
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并代理过总理之职,列大夫之位。此时的孔子已去官多年,所以他不说“我位列大夫之位”,而自谦说我在大夫行列之后。
【白话翻译】 
颜渊去世了,孔子的其他学生和颜渊的父亲颜路都想厚葬颜渊,又怕孔子不同意。可能是足智多谋的子贡出的主意,让颜路出面去跟老师说,请求孔子卖了自己的车给颜渊买一个椁,看看老师怎么回答。
孔子本来也不想厚葬爱徒,因为颜渊是一介平民,如果在棺外再加一层椁是违反礼制的。但这次颜路只是请老师把车卖了给颜渊买一个椁,便就事论事回答道:“不管是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起来颜渊和孔鲤毕竟是我们各自的儿子,况且颜渊和我还情同父子,我这个做父亲的,总得对两个儿子同等对待吧。去年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呀。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而给他置办外椁,毕竟我也曾位于大夫之列,按照礼制规定,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呀。”
【解读】 
1、千百年来对本章的很多种解读都说得不是很清楚,让人一下子弄不明白原委。
这件事情的经过和情节比较简单,颜渊死了,他的父亲跑去请求老师卖了车给儿子置一个外椁。孔子回绝了颜路,并说了两点主要原因,一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外椁,二是自己怎么着也算是个大夫,大夫去办公事必须要乘车的。
千百年来的学者都主要从字面上直接翻译了一下,并没有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玄机交代清楚,导致世人产生了很多疑惑。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颜路作为孔子的学生,他当然知道车舆象征大夫的身份,为什么会提出让老师卖车这样无理的要求?为什么不提出让老师卖其它物件?其二,孔子真没有钱给爱徒买一个外椁吗?因为他之前曾全程料理过无家可归的朋友的丧事,在《乡党篇第十》中曾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其三,即使孔子没有钱,还有那么多当官的弟子,他们很容易就能筹够这点钱。其四,孔子用大夫需要乘车的借口来搪塞,这个原因显得很牵强。其五,这段话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我们看一下钱穆先生是如何回答这几个问题的,在《论语新解》这本书中,钱穆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谓颜氏家贫,孔子何不能为办一椁?颜路请孔子助椁,何为独指明欲卖孔子之车?孔子不欲卖车徒行,岂更无他长物可卖?且孔子之车,当是诸侯赐命之车,岂可卖之于市?而颜路请之。孔子在卫,曾脱骖(cān)以赠旧馆人之丧,至是必别买有骖,颜路何不以卖骖请?窃谓孔子距今逾两千五百年,此等细节,岂可一一知之。所知者,伯鱼卒,孔子年已七十,不为办椁。翌年,颜渊死,孔子亦不为办椁。此则明白可知者。若上举诸疑,琐碎已甚,岂能必求答案。有志于学者,不宜在微末处骋才辩,滋枝节”。
钱穆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钱老说,时代太久远了,我们今人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刨根问底。作为国学大家,钱穆先生肯定非常清楚这些来龙去脉,只不过他老人家不愿意大家把精力花在这些上面,所以就没有给大家交代明白。
《论语》中有很多话表面上看似非常平淡,好像没有任何味道,犹如废话一般。其实,背后却有深刻的寓意,本段话也一样,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以上那几个问题彻底梳理清楚。
2、我们彻底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这些话语背后的深刻寓意。
孔子70岁时儿子孔鲤死了,71岁时爱徒颜渊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能不悲痛欲绝吗?但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自己卖车给颜渊买外椁时,孔子委婉地拒绝了。
为什么呀?孔子主要是从礼制的角度来考虑的。什么是“”?就是在棺材外面再套上一层。“”字左为“”右为“”,一座城池四周要有城郭围着,一个棺材外面也要有“”围着。什么人才能用“椁”?《周礼》规定说“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颜渊和孔鲤都没有做过官,还够不上最低一等的“”,只能用棺材,没有资格用“”。
颜路只比孔子小六岁,是孔子最早的学生,跟着老师这么多年,当然对这些礼制非常熟悉,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资格用“”。学生们都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想着厚葬颜渊,以此安慰一下悲痛欲绝的老师。但他们又怕老师不同意,怎么办?可能是足智多谋的子贡出的主意,让颜路出面恳请老师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一个椁。果然悲痛中的老师没有识破他们的小伎俩,就事论事说自己不能卖车,而忘了说最关键的礼制上的原因。
不过,孔子最后两句话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也点到了礼制这个话题。可能是想拐弯抹角提醒颜路,之所以不给颜渊买外椁,不是我小气,而是因为违反了礼制啊。
为什么孔子把礼制看得这么重?是因为孔子一辈子都在克己复礼,同时对违反礼制的行为深恶痛绝大加贬斥。大家还记得,在《八佾篇第三》中有三个章节,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bǐ)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以季氏为首的三桓,都是鲁国的大臣权贵,他们在家里祭祀时违反了礼制,孔子这时候才30岁左右,还是一个平头百姓,他都敢勇敢站出来大声骂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而现在轮到了孔子自己处理爱徒的丧事,他也肯定不会一丝一毫地逾越礼制。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在处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的丧事时,不敢有丝毫逾越礼制的举动行为。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后人什么启示呢?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不分亲疏内外,更不能感情用事而网开一面。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