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渊死,子哭之恸

 漆园子子 2018-12-06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颜渊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列孔门十哲德行之首。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论语·先进》

孔子说:“颜回的德行也就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贫困。”

孔子晚年有两件悲伤之事,就是独子孔鲤和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都先他而去。

颜渊去世,孔子极为悲恸,悲恸到何种程度?《论语·先进》篇有两章记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天丧予”,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孔子连说两个“天丧予”,可见颜回之死对他打击有多大。

颜回死于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到了颜渊的葬礼上,孔子忍不住恸哭。恸是极度悲哀的大哭,何晏注引马融曰:“恸,哀过也。”恸也就是哭过了头。

弟子去世,老师表示一下哀痛,本也是应该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参加丧礼时不悲哀,孔子表示看不下去。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

孔子弟子子张也主张士应当临丧而哀。

虽然孔子及其门人主张临丧要哀,但遇事都要讲中庸之道,丧事也不例外。遇丧怎么行中庸之道呢?

用孔子弟子子游的话说就是:“丧致乎哀而止。”哀而止也即孔子评价《关雎》时所讲的“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哀而止就是后来《毛诗序》中所讲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此即遇丧时的中庸之道。

孔子面对颜渊之死,虽然很悲伤,但刚开始还是很有理性、讲礼义的。

颜渊家境贫寒,去世后,他父亲颜路穷得连棺材都置办不起,于是打起孔子的主意。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椁(guǒ)是套在外面的大棺材,古代有讲究,棺材有两重,里曰棺,外曰叫椁。周代以后,椁成为葬事中的重要仪具,地位尊崇者,椁必不可少,因身份地位之不同,其所用材料及制式均有礼来规定。

颜渊家贫,其父颜路没能力为之购买外椁,就请求孔子把坐的车卖了,好给他儿子颜回买棺材。颜路为什么会想到卖孔子的车呢?因为他知道孔子崇爱颜回,为他心爱的弟子做这点事是应该的。

颜路以为孔子会答应,可谁知孔子却理性地对其说不。孔子还拿出自己的独子孔鲤说事。

孔子对颜路讲:你的儿子颜回有才,我的儿子孔鲤无才,不管有才还是无才,对我们做父亲的来讲,他们都是我们的儿子。儿子死了,做父亲的都很悲伤,都想把丧事办得好些。

但孔鲤死的时候,我家里穷得也买不起外椁,我也没有把我的车卖了去给他买外椁。因为我当过大夫,大夫出行不能没有车,我不能步行呀!

孔子以他不能没有车而步行来拒绝颜路,是有道理的。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按礼可享有专车,后来虽然离任,但仍然享受坐车的待遇。

孔子周游列国离不开车,颜渊去世的时候,虽然孔子已回到鲁国,闲在家中,但仍然幻想着有一天国君能重用他,万一国君找他有事,有车的话可以很快就能进宫见君,不至于误事。

《论语·乡党》篇记载:“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孔子闻国君召唤,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走去,车驾随后才赶上去。

孔子拒绝颜路,车只是个借口,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主张“死,葬之以礼”。以颜渊的身份地位、家庭条件,孔子认为,有个棺就行了,不应当厚葬,有棺还有椁显然属于厚葬,而厚葬是孔子所反对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丧,与其易也,宁戚”是说丧事,与其在仪式上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悲哀。

因此,当颜路想卖孔子的车来厚葬其子颜回时,孔子委婉拒绝了;而当孔子的其他弟子也想厚葬同门颜回时,做老师的孔子明确对其说“不可”。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

尽管老师说了不可,可是孔子弟子出于同门之情,加上孔子又那么推崇颜回,他们还是背着孔子厚葬了颜回。

孔子知道后,也无可奈何,只是感慨:“颜回生前待我如父亲,在他死后,我却没能以儿子待他,这不是我的过错,这都是那几个学生瞎搞的。”

然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真是太大了,孔子最后还是没能忍住,越礼恸哭了。跟从他的人见他哭的太恸,就提醒他:“夫子你哭过头了。”孔子这才明白自己违背了中庸之道。

于是急忙先反问自己:“我真哭过头了吗?”随后又解释:“恸就恸吧,我这一辈子不为颜回这个人哭过头,还能为谁而哭过头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有时难免俗。孔子为颜渊这一恸,表明孔子为性情中人,乃真男人也!

颜渊有什么本事,能让孔子为之恸哭呢?

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颜渊被称为复圣,复圣就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圣人,可见颜渊在孔门地位有多高。

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小孔子40岁(一说小30岁)。古人名字有讲究,一般名和字多有关联。

回的甲骨文为

,金文为

,字形都像水流回旋的样子,《荀子·致士》:“水深而回。”一般水深的地方才会出现水流回旋,渊就是回水、深潭。

颜渊人如其名,是个深不可测之人,刚开始连孔子都没有看出来他的本事。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不同的意见,好像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传授的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原来并不愚笨。

颜渊岂止不愚笨,还是个极聪明之人。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有次闲聊,孔子就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孔子认为颜回不是能帮助他的人,因为颜回对孔子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心悦诚服,从来不提出不同意见。

颜回小孔子四十岁,跟着孔子学习时,孔子至少已过知天命之年,那时孔子说的话基本合乎天命、合乎道、合乎礼,以颜回的聪明才智,听了之后自然能理解,因此,才会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哪里还会提出不同意见呢?

但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都像颜回那样,听完老师所讲,一句不说,老师还有诲人的成就感吗?老师还能有所提高吗?因此,孔子说颜回不是能帮助他的人,其实是在高度称赞颜回聪明。

“闻一知十”的颜回不但聪明,还很谦虚、勤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具体就是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颜渊说:“我虽然笨,也要照老师的话去做。”

颜渊明明不笨,却谦虚说自己不敏,深得孔子的喜欢。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有天颜渊和子路两个人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就对他们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颜渊说他的志向是:“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无伐善,无施劳”讲的是做成事情之后不炫耀自己,这不但是一种谦虚,还是一种无为而治,而无为正是孔子所赞同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前面提到颜回曾问仁于孔子,而仁不是对普通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对为政者的一种从政要求。仁之大者,为国为民。

颜回问仁,说明他有志于“修己以安百姓”,这与孔子的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样,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论语·卫灵公》篇载颜渊曾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回一个人时曾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可见他有为邦之志。当着子路的面,他对孔子说的虽不是为邦之事,但真能做到“无伐善,无施劳”,让人感觉到你没有做什么事,其实就是恭己正南面的无为治邦,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

颜回最让孔子欣赏的是他像自己一样安贫乐道,好学乐学。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与箪食瓢饮在陋巷,都是物质生活不富裕的表现,但孔子能乐在其中,颜回也不改其乐,后世把其称之为“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乐在何处?乐在贫而好学,乐在安贫乐道。

颜回和孔子一样,都是没落贵族的后人。在当时,他们要想再次成为有官位的君子,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有通过学习一条道可走,因此,孔子好学,也因好学而成为博学多能之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孔子好学,也喜欢好学之人。整部《论语》中,孔子所嘉许的好学之人有三个,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孔文子,一个是颜回。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倡导谦让,但他却很不客气地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一样讲忠信的人,但却没有像我一样好学的。”可见孔子对他的好学是何等的自信!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死后的谥号中有个“文”字,孔子认为这是他聪明又好学得来的。

颜回就是典型的“敏而好学”之人。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论语·子罕》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这样好学的弟子怎能不让老师欣赏挂念呢?

颜回去世后,鲁国国君鲁哀公和执政者季康子都曾询问孔门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认为只有颜回一个。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

颜回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直到死,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只可惜死得太早,颜回死时才三十二岁死。

颜回与孔子相差四十岁,不光是师生,还是同道,两人彼此相互欣赏。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孔子称赞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内依仁行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论语·子罕》

颜回称赞孔子的学问道德让人难以捉摸,又能循循善诱,博文约礼,让人欲罢不能。

好老师遇到了好学生,惺惺相惜,只可惜当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没人重用他们。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在众多弟子中,孔子认为: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颜回和他能做到。

孔子有真性情,颜回也可爱幽默。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先进》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自卫去陈时经过匡地,曾被匡地老百姓围困,孔子和弟子分散突围,颜回最后一个逃出来。孔子对颜回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答道:“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可惜最后,颜回还是先孔子而去,怎能不让孔子为之而恸呢!

颜回是真好学,孔子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真好学的榜样。

大哉复圣!其生,师为之也乐,其死,圣为之也恸!

颜回孔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