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都能开工,范仲淹搞的变法,为何刚开始就失败?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0-08-05

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三大变法,分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和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变法,至于范仲淹搞的那个,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不能算是完整的变法,为什么?后面慢慢说,先阐述下几大变法中,谁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当然,本文观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

商鞅变法影响力延续至今

毫无疑问,在几大变法中,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秦孝公继位后,开出招贤令:“宾客髃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过,秦孝公所要求的强秦仅仅是:“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也就是说,秦孝公他最想做的是,通过变法强秦,以恢复春秋时期,秦国的秦穆公在位时的春秋五霸那样的地位:“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于是,商鞅来了,并在经过和秦孝公的几次交流后,以法家强国之道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同,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让秦国成为诸侯霸主,但最后延续下来的结果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两千多年。

首先就是,即使在商鞅被秦国君王杀死后,他的变法依旧被继承下来,并没有因人死而法亡,而秦国也借助数代都坚持商鞅之法,而逐渐强大到山东六国不可抵挡的地步,最终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因而有“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的说法。

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秦国,通过秦始皇之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而这种中央集权制王朝,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都未曾更改,且商鞅变法中曾尝试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被秦朝推广至全国,后世王朝均继承了这些制度,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还在沿用。

秦朝的大一统是建立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始皇为维护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所推广的很多制度也来自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促成的统一王朝让中国人自两千年前就开始认可大一统,这种思想深入骨髓,至于制度,连伟人都说:“百代都行秦政法”,而“秦政法”就是来源于商鞅变法,可见,商鞅变法的影响力早就超越了时空,至今犹存。

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党同伐异

和商鞅变法齐名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就没有商鞅变法这么长久的影响力,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强宋,可宋朝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强大起来,反而因为王安石变法中的很多制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未能很好解决宋朝面临的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

后世,很多人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对于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比较公认的就是“急于求成”四个字,宋神宗急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所有遗留问题,王安石和变法派成员也急于用成绩来回击保守派的诋毁,于是,很多制度没有经过详细调查,或根本没有去调查,迅速的就推广出去,很多制度和法令也因此在相当多的地方水土不服。

最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因为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互不容人,不能求同存异,直接造成了北宋中后期最严重的党争事件,他们互相争斗几十年,让北宋的决策能力和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北宋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党同伐异引起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连宋朝都没有改变。

张居正变法人亡政息

张居正变法的情况比王安石变法好得多,不像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贬斥的居多,至少,张居正变法的影响力和作用一直都是正面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张居正变法延续了明朝的生命。

但张居正变法没有触动到最深沉的问题,比如在清丈土地时,避过了皇族和士绅,没有能从骨子里去改造,因此,张居正变法更多的只是一种改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变法。不过,张居正推出的“一条鞭法”,其中的部分制度在清朝时曾被雍正皇帝改良使用,也算是把影响力延续到了清朝。

另外,张居正变法的结局是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绝大部分变法内容全部被废除,不像商鞅变法那样连续执行了一百多年,张居正变法的影响力略大于王安石变法,但两者加起来,都不可能和影响中国至今的商鞅变法相比。

范仲淹主导庆历新政,得罪了官员,吓住了皇帝

最后来说一下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宋朝的三冗问题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了,因此,宋仁宗也有意变法图强,并允许在当时有很大声望的士大夫象征人物范仲淹来主导,不过,这次新政仅仅只开始了一年多,推出的法令就全被废止,没有完全展开就结束了。

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范仲淹在准备开始变法时,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了十条主要的改革条款:“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里面有七条内容都是针对吏治的,以剥夺官员的福利和更严厉的监督官员为主。

这些针对官员的改革内容刚经过公布,就把绝大多数官员、勋贵、绅士们推到了对立面,变法他们认同,毕竟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宋,但要兼顾他们的利益才行,而且,范仲淹要变法也好,改革也好,负责执行的还不都是这些官员?范仲淹直接就拿这些官员开刀,谁来帮助他执行法令?没有他们的支持,变法寸步难行。

其次,在大多数官员们站出来反对后,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们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把反变法派和变法派分成了小人和君子,且把支持变法的统称为君子党,范仲淹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欧阳修,还公开写了一封奏疏《朋党论》给宋仁宗,在奏疏中直接鼓吹结党有利论,说结党这事啊,要越多越大才好。

欧阳修才华横溢,这篇奏疏也算是名篇,可他的政治敏感度实在太低,向皇帝鼓吹结党的好处?让皇帝允许臣子们结党营私?幸亏他是生活在宋朝,换成任何一个朝代,恐怕九族都要被灭掉,这篇《朋党论》一出,直接让庆历新政夭折。

宋仁宗不怕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互相直接争执,反正好坏终究由他来裁决,他就怕范仲淹们因此把反对者全部赶走,然后结成一个所谓的君子党来欺负皇帝。于是,范仲淹的上书得罪了所有的官员,欧阳修的上书吓住了宋仁宗,庆历新政失败。

宋仁宗改变态度并拒绝了变法后,范仲淹、欧阳修等变法派逐一被贬斥出京,此后的范仲淹一直在地方蹉跎,谁也不想他回到中枢,最后,他死在地方上。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于没有拉拢大多数,且固执的以自己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须知,即使都已经是高官显爵,也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可大多数人到底还是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模范,整个宋朝也就出了范仲淹这么一个。

庆历新政是北宋三冗问题出现后,北宋皇帝和士大夫们准备解决问题的首次尝试,因《朋党论》的出现,让脾气不错的宋仁宗在此之后,一直到死都不敢再搞什么变法,庆历新政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一次预演,可出现的结党苗头终于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后变成现实。

以上,是小编根据自己的浅薄知识,对商鞅、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主导的几大著名变法对历史进程影响力的简短阐述,或许对,或许错,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