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作文秘诀:浙江满分作文,真的只能给39分——兼论文学的本质

 123xyz123 2020-08-05

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人们热议。

我也是无意中看到这个消息,一看还有海德格尔,据说语言还晦涩,这就激发了我的兴趣,毕竟搞哲学的人是比较喜欢看深奥晦涩的东西的,这可能算是职业病吧。

但是仔细拜读完之后,我是大失所望的,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并不好,第一位评阅人给了39分,我倒是觉得挺合适。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我打算逐段对此满分作文进行分析,以还原此文所谓晦涩面罩下的真面目;其次,我将分析一下此文的阅卷评点语,并对此评语进行深一层的反思;最后,我将提出关于“文”的理解,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继而怎样的文章才算好?当然,这样的回答主要建立在中国的文学史的认识上。

原文分析

为了方便起见,我先将原文截录如下:

鲁迅作文秘诀:浙江满分作文,真的只能给39分——兼论文学的本质

浙江满分作文原文

本来想要逐段分析,并把所谓的晦涩词给注出来,后来网上一搜,很多人已经干了这个事了,而且还将原文进行了翻译,那我就不必再做重复的工作。那我就整体说下这个文章吧。

其实这篇文章要处理的主题就是个人与家庭或社会的关系,而作者的立场显然是“中间立场”,这也是最平稳的立场,即既要保持自我,同时也要扎根家庭和社会,同时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如何做呢?生活在树上!

树是扎根大地的,没有脱离地,但是树上又不直接是地上,离地还是有些空间的。上天上不了,我上树还不行吗?

说实话,“生活在树上”这个话确实能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且还挺形象。但是,这样的观点真的太普通了,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深刻,或者根本就没有思想可言。不过,一个高中应试作文,这样的观点就可以了。

不过,他似乎是没有看过《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之所以提到这本书,大约也是取“树上”这个意象吧。因为这本书,讲的是个人主义的故事,主人公是抛弃家庭而选择住在树上的,在个人与家庭之间,他坚决地拒绝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是试图改造家庭和社会的,所以,主人公的立场不是中间立场。这与作文作者的立场完全不同,所以,“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这就莫名其妙了。

另外,里面提到的哲学家的话,没有一个是用对的,大概都是平时背诵名言警句背的,都是望文生义。

  • 第1段:海德格尔:“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也有类似东方智慧之“知行合一”的实践传统,用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就是那些既不改变对象且其目的并不尽在实践之外的人类活动。现在社会知行是分离的,理论与实践是分离,所以说实践传统瓦解了。并不是如此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传统的束缚少了,人们的选择的可能性多了。
  • 第3段:麦金太尔:“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泰尔是社群主义,相较于一般的学者,他确实更加看重社会,但这里不是为了说明人脱离不了社会性,而是为了说明传统的德性伦理,说明启蒙以来的伦理观的失败。
  • 第4段:韦伯:祛魅。原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但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到此文作者这里,“祛魅”变成了对传统社会和家庭的批判和抛弃,由此,他生造一个词“赋魅”,就是个人化。他根本就明白“魅”是什么意思!
  • 第5段:尼采:孩子、狮子、骆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此三重精神境界。骆驼是负重,意味着人的忍受、被支配命运的阶段,甚至是被人宰割的,而不是什么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意思。
  • 第6段:维特根斯坦: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所谓的对不可说保持沉默,是说人的语言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的表达世界,而可以表达的部分,我们表达清楚,而不对于不可表达的,则只能付诸于沉默。可说与沉默的区分,这个其实来自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现象是可知的,物自体不可知,不可知的就放在那就OK了,不要试图僭越去认知。所以,这是关于认识论、语言论、形而上学的论断。但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放下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事情,不要多想,要去实践。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评语反思

鲁迅作文秘诀:浙江满分作文,真的只能给39分——兼论文学的本质

阅卷组长陈建新评语

陈建新,是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鲁迅与浙籍作家研究,还是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

但是我想,作为研究鲁迅的专家,似乎不应忘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申报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的文章:《作文秘诀》。

我不妨引几段:

那么,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我曾经讲过几句做古文的秘诀,是要通篇都有来历,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个人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无实据”。到这样,便“庶几乎免于大过也矣”了。简而言之,实不过要做得“今天天气,哈哈哈……”而已。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

《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确实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秘诀”了。在晦涩的辞藻下,不过是要个人好,家庭也好的大白话。当然,这篇文章没什么“班马气”,但是所谓的“海德格尔气”倒是有的。学什么不好,单单学人家的晦涩和难懂。读了鲁迅先生的秘诀,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文章是这么写的!

早先,满分作文流行的是文言文,后来竟然有甲骨文的作文,现在改道西方,学习那种让人头大的翻译体文字。这真的是对汉语的亵渎。

至于评阅所谓的引用不是为了装门面,逻辑严谨之类的话,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这篇文章的评分,我们知道高考作文是2个等次,4个档次,如下图:

鲁迅作文秘诀:浙江满分作文,真的只能给39分——兼论文学的本质

根据上面的分析,此篇文章:

内容上,第2档,文章符合题意,引用也多,15分。

表达上,第3档,语言表达晦涩难懂,语言不通顺,但结构基本完整,10分。

发展上,第2档,虽然深刻谈不上,但创意是有的,14分。

整体来看,39分比较合适,不能再多了。所以,我是认同第一位评阅人的意见的。不知道后来的评阅人为何打高分,可能是觉得这个文章比较另类吧。

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不论内容如何好、思想多么高,如果语言表达晦涩不通,这一切都将是空的。而且高考作文既然是要表达观点,虽然不必如论文般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如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就必须清楚明白,语言可以生动,也可以有文采,但是清楚明白是第一位的,不然,读者不可能知道你的观点到底是啥。

文之本质

这件事,能触发我们去反思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文学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定义也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不论如何定义,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文学一定与语言相关,即文学一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离开语言,就没有文学

这就把文学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给区别开来,比如文学不是音乐、不是绘画、也不可能是舞蹈。

但是,这样的下行定义肯定不够,因为同样是关于语言的,比如相声、歌词、戏词、签语、偈子、祷文、回文诗、顺口溜、广告词、论文等,这些是不是文学作品呢?

显然,这些很难被称作文学作品,为什么呢?

在这些语言形式中,语言其实是没有独立性的,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为了语言之外的目的服务的,语言只是工具而已。比如广告词,其实也是可以写很有文采,但是我们不会将其视为文学作品,因为其目的是让你买东西,其中的文采都只是为了吸引你、打动你,然后使你花钱。

所以,文学一定要非功利的,即其本身一定要是无用的,不能明确其写作目的,不然就只能是应用文。当然,尽管文学自身无用,又不妨碍人们将其另做他用,比如《登鹳雀楼》这首诗,本来没有励志的含义在其中,但是不妨后人将其用作励志。如果这首诗,一开始就是为了励志而写,那么这首诗最不再是诗,就不能是文学作品了。

那么,语言相关性、非功利性,是不是就够了呢?

是不是只要关注语言本身的辞藻和技巧就可以了呢?

也就是说,文学是不是就是语言的艺术,只要把语言玩出花样就可以了呢?

显然,这也是不对的。

倘若如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就需要专门用生僻字,专门用典,专门用辞藻华丽的词,专门注重音韵。那么,汉赋是最文学的。

用一个专门术语来称呼这个现象,就叫:“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此理论看来,陌生化几乎就是艺术的代名词了,制造一些新的比喻和联系是陌生化的关键。其中,不用普通字而用生僻字,是最简单的陌生化方法。

鲁迅作文秘诀:浙江满分作文,真的只能给39分——兼论文学的本质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

比如:

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钱钟书《围城》

水汪汪的温厚红润的眼睛完全像嘴唇。——《桂花蒸阿小悲》

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小野小町《小町集》

因为人心都是好新奇的,通过陌生化处理,就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并从新角度看问题,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一种高于生活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就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有陌生性,不然就不能称为文学,因为过于贴近生活的作品就失去了文学的独立性。其实,这个陌生性是非功利性的必然延伸

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

还不够,语言如此陌生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答曰:意义的探索!

也就是说,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变形,从而达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的目的。

说白了,文学就是通过形式来探求意义的,这个形式就是语言。

同样是追问意义,哲学家就通过理性的思考,并且用非常逻辑的言语来思考,其最后达到的结果与语言本身没有关系,是要脱离语言的,直接用思维来达到结果。

而文学就不同了,意义探索不能离开语言,不能离开各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完全不能只用思维来探求,也不能各种陈旧的故事来探求。

说到底,文学是要创新的,要探索出新的人生可能,而不能只是一种可能性。

由此,文学要有提供人生的可能性。所以,古人才说“文以载道”。

从此可以知道,金庸的小说、路遥的小说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流的文学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提供一种人生可能性,对意义没有更深的探求,只是说了故事而已。

故,对文学而言,语言、陌生、可能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从文学的本质来看高考作文,我们就能知道,这些作文真的很难是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种语言的怪胎。

在讨好阅卷老师的功利目标下,还要表现的非功利的深刻和文采,这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什么满分作文,只是可悲的文学坟墓而已,里面埋藏的是死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