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星||【莱西市实验学校作品系列】◆程帆

 白云之边 2020-08-05
齐鲁文学

作者简介:程帆,莱西市实验学校高二2班,热爱文学和阅读。





-作品欣赏-★

【人文和历史的双重叹息】

作者:程帆

每一次读完《文化苦旅》,都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使自己的心灵完全从激愤抑或冲动的阅读情绪中退出来,回归于历史的冷漠和理性的严峻。尽管如此,耳畔却仍在萦绕一种挥之不去的叹息声——那是余秋雨先生凭吊古代文化时发出的一种人文和历史的双重叹息。

翻开《文化苦旅》,这样的叹息便不绝于耳。嵇康就要死了,齐集刑场的三千士子做了最末一次的聆听之后,千古留传的《广陵散》遂成恒久而遥远的绝响。于是,作者扼腕叹息——“中国古代士人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格特征和精纯别致的情感精神历程也就成了一曲恒久而遥远的绝响了 ”(《遥远的绝响》)!留恋浅草乱花的白香山、日以“三白”度日的苏东坡、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作者对这些忧国怨君的文化伟人忧心若酲的心路理程做了极为细腻的描摹之后,对那些非人时代的诅咒与愤慨便纠缠郁结在他那悠长浓重的一声叹息中——这些文人,“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西湖梦》)。登上寂寥的天柱山,想起自沉于颐和园的王国维时,“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的灵魂”(《寂寞天柱山》)。写到西出阳光的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的悲惨遭际时,禁不住心思黯然——“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光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阳光雪》)。这样的文章,既有对人文精神衰落的无奈悲慨又有对人类文明消陨与湮灭的哀惋喟叹。而打动读者心灵的地方也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深刻思考。也正因为如此,唯有余秋雨先生才能惊世骇俗地指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文明是一座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不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都江堰》)。作者就用这种平和的恬淡的淳朴的文字风格包裹着思想的灵性色彩与理性光芒。于是,我们读着《文化苦旅》,感受着文化的同时就更多的感悟到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苍桑与寥落中薪火相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积淀与精神意脉,也就感悟到了支撑着一个民族得以存活并发展下来的固有的独特的血肉相连着的一种历史与文化相携相融的民族的精粹与灵魂。

余秋雨先生曾固执的认为,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就栖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面对着莽莽苍苍默然无语的大地,“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出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文化苦旅·自序》)。因此,《文化苦旅》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种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的中国文化的感受时,就不能不浸透作者以特有的“悟性”、“感动”与“喟叹”融铸而成的那种人文与历史的双重叹息。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

    《齐鲁文学》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本刊既欢迎材料扎实的考据之作,也欢迎思辨深刻的理论文章。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