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苦旅》:路就是书

 梦中飞鸟 2018-09-13
在喜马拉雅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迷上了余秋雨,博学大度,对历史上被忽视的重要节点给予重要关怀,于是又把他的《文化苦旅》拿来一读。

第一章道士塔就被其故事的荒谬与无奈吸引,莫高窟大门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塔,竟然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 ”。据说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由于是在图书馆借的书,上面针对此句留下各色话语,有人说王道士很蠢,有人说“骂人蠢是因为你心有私利,文化本就属于人类,而不属于国家”,又有人反驳道“撕裂已长合的伤疤无非是再见一次血”,还有人说“前车之鉴,后日之师,过去则过去矣”。

这真的是两难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物即使是运回去,在途中夜也难免会遭到“私人洗劫”;但是流失国外,即使被很好的收藏,也像是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抱养的憋屈感,而且还要翻山越海见得一面。

也许是前两章节的戏剧性太强,导致后面侧重景点的文化描述写的平平,没有那么的引人入胜,但是一个蠢蠢欲动、出去看看的心却在不断的滋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行走看到的世界更加真切,也更佳深刻。

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叫“文化苦旅”呢?旅行本应是轻松自在的,大概是在联想到历史上的典故或者在八九十年代交通尚不发达,而美景多隐匿在荒凉之处吧。看完之后,想去莫高窟、兰州、阳关、玉门关等西北地区看看,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想看看大漠孤烟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