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每朝每代,都不乏这样的人。有些人,迫于生活的无奈而隐居;有些人,由于政治的失意而归隐;有些人,为了待价而沽而隐居。
我最欣赏的是真正的隐士,是不关名利、仕途、声誉的忘却尘世的隐者。可是,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陶渊明,不属于这类,他顶多属于政治上失意的一种无奈愤怒而略带清高的归隐。古代有很多诗人一边做官,一边隐居,如王维。这些人都是在心理生出的对隐居者的仰慕和崇敬。
可是,有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真隐者,或者说接近真隐者。此人,早被人忽视,我也是在不经意间读起一首诗才体会到他的心境的。
《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
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宋方壶,字子正,充满着一生浩然之气。孟子倡导这种气,可毕竟他不是隐者。宋方壶把这种正气融入自然之种,显得更加大气磅礴。
青山、白云、茅斋,就是他生活的环境。他爱这些纯朴的东西,眼里没有紫罗袍和黄金带,这些官员佩戴的东西入不了他的梦里。他的梦里,只有青山、白云、野花。这是何等的忘却尘世,就好像投胎的鬼喝了孟婆汤,忘却了尘世的一切。朝代的兴盛衰败在他心理都无关紧要,他只关心看似无价值的自然物。
我尤喜欢“陋巷箪瓢亦乐哉”这句。他继承了颜回的安贫乐道的思想,这是不容易的。安贫容易做到,但是在困境中还觉得快乐就难了。一个“乐”字足见其心多净。刘禹锡的陋室就逊色多了,就因为刘禹锡还没有忘却尘世,只能暂时的慰藉,而宋方壶是一生的归宿,不是慰藉。
有人说,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败迹。说,若诗人是真隐者,何要谓贫或富。就像佛教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愁思。想来似乎如此,可是我觉得不然,宋方壶之所以要这样说,是他一身浩然之气所致,也就是说在他心里,尘世的这些名利毫不能改变其隐居之心。
在我印象中的隐者,宋方壶属于上者。虽然他已经随尘埃而去,但是每每读起这首诗来,总会让你找到一丝启发。
当下,金钱充斥着人们的神经,物欲侵蚀着人们的身体,甚至连很小的孩子也一切向钱看。男人为了钱拼了命,女人为了钱舍了身,谈什么、说什么都要看钱,没了钱很多感情就破碎了,这时候宋方壶的浩然淡泊之心显得格外重要。
我总觉得,金钱再多也会腐烂,唯一不烂的是一种追求,无关名利的追求。“陋巷箪瓢亦乐哉”在当下的确弥足珍贵,我们虽不可能像诗人一样隐居,但是可以在喧闹的城市过得快乐,不因贫富的改变而蹙眉。
李益与霍小玉
若相爱,莫等待。
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全在“等待”二字,“等待”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自己做不了主。
做不了爱情的主,一切的爱都将化为泡影。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就是这样。
都说是李益负了霍小玉,其实不然。这得从霍小玉的身世说起。
她的母亲郑净持是玄宗时霍王爷的小妾,安史之乱后,霍王爷战死,郑氏与霍小玉流露民间,沦为歌妓。霍小玉有着她母亲一样的美貌,楚楚动人,在青楼很受文人墨客的欢迎,她卖艺不卖身,只待钟意的男人。
李益当时已以边塞诗出名,又进士及第,通过媒人的引荐认识了霍小玉,一见钟情,彼此投合。李益表达了自己对小玉的爱,小玉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两人盟誓。但霍小玉觉得自己的身份配不上李益,有了些顾及,李益看在心里,向她保证明年三月来娶她。
不久,李益做了郑县主簿,回家探亲,被父母订了一门亲事,这女子是官家女子卢氏。李益反对,表明了自己的心思,可是父母反对,皆因霍小玉的身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门当户对,天经地义,父母之命不可违。于是,李益在父母的要求下无奈地娶了卢氏。
可以说,李益最后没能娶霍小玉,是有苦衷的,他是无奈的,很多事自己做不主。他的一首诗,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苦衷。
《写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此诗历来都被看作是一首失恋情诗。认为是写了诗人被女子放鸽子后内心的痛苦。其实不然,我反复品读之后,觉得这是写诗人自己负约。
当初李益答应娶霍小玉,可是谁曾想回家遭到父母反对,还订了亲。他夜不成眠,辗转反侧,心里想的只有小玉。如今,两人相隔千里,彼此的约定就在这一夜破灭了,眼前景色再美,他也无心,而是心烦意乱。对于卢氏,不是他的最爱,可是又无法去改变这种现实,它就像火山突然喷发,让人猝不及防。
思念,是最折磨人的,诗人心力交瘁,只能故作轻松,任凭明月起落,似乎一切都跟他无关,其实这更突显了他的无奈、担心、痛苦……
爱情,是不允许等待的,霍小玉过早地抑郁而亡,就是等待的结果。一个让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子,诗人不可能不要她,而去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霍小玉死后,诗人对卢氏很不放心,有时候要把她捆起来或者脱光了盖进浴盆里才放心),由此可见,诗人对于那段爱情是不如意的,从中又透着对霍小玉的愧疚。
若相爱,莫等待。当下有多少异地的恋爱,都因等待,千里佳期一夕休了。若相爱,就要冲破一切困难,尽早在一起,才会少很多遗憾。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实的爱情。
出没风波里
有大胸怀的诗人不多,范仲淹便是难得的一位。
他的诗或文,总是透着一份责任,一份对天下人民的关怀,甚至把个人的荣辱放在角落里。自《诗经》以来,诗歌渐渐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写个人的遭遇,或抒对社会国家的不满,或描述百姓的生活……
范仲淹,不是这样的。
他,位极人臣,却时时刻刻心忧天下。他的胸怀正如其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是真真切切地打心里关心天下,关心贫苦百姓。
我读他的《江上渔者》深有感触,觉得他为了国家和百姓而忘却了自己。可以说,有宋以来,只有范仲淹一人一生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百姓“出没风波里”的,我着实敬佩他的胸怀和人品。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诗虽语言朴素平白,毫无雕饰,但是读起来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感和大胸怀。
当下,为官者又有几个真心关心国家和百姓,更多的官员是考虑自己,甚至走上腐败之路。贪官污吏横行,自古至今都一样,绝不了,正是这样,才让那些大义凛然之人铭记在人们心里。
范仲淹,就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也很坎坷,但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里。
他关心一个普通的渔民,不关心美味的鲈鱼。当他看到游客沉浸于这些鲜美的鲈鱼中,他感到悲哀,因为他知道渔民是多艰辛,捕获鲈鱼必须去风浪大水流急而深的水里,那里充满的危险,可是他们又无奈,这就是百姓真实的生活。诗人关心的是百姓的日子,他们太苦太累太危险了,很多人过不上像样的日子,天天为了生活发愁。
那些游客,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当下人的悲哀。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小时候生活贫苦,有上顿没了下顿,他们为了生活什么活都干,省吃俭用,可是有时候我却把这些汗水挥霍。如今我看到很多学生,虚度光阴,大吃大喝,丝毫不觉得父母的辛苦,他们没有吃过苦,至少没有感受过农村那段与田地为伴的生活,所以体会不了“出没风波里”的滋味。
大城市一些老板、领导、官员只关心空调的温度,高楼的高度,而忽视或者漠视了工人、农民的付出,让很多农民工处于一个尴尬处境。没有种过田怎么知道稻米的香味,没有搬过砖头、混过水泥、扎过钢筋哪里知道汗水的味道。
这些都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而范仲淹是农村里的孩子,又一直吃着苦,所以他不一样。
我想,范仲淹之所以感叹渔民“出没风波里”跟他的农村经历是有关的,或者说跟他的心怀有关。
一个博大胸怀的人,如果自己都没有遭受或体会过艰辛,怎么去谈百姓的艰辛。
仅此一点,范仲淹足以在北宋,甚至当下,都是难得的清官,更是难得有那么大胸怀而为国家百姓“出没风波里”的诗人。
夜静下来的时候,无论你是官员、教师、平民……请读读这首诗,或许你的心境就不一样了。
道是无晴却有晴
自然界的变化是无常的,莫测的。有时晴空万里,有时狂风骤雨。特别让人注目的是“太阳雨”,一边是火辣的太阳,一边是滂沱的大雨,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天气。
这样反常的天气让人记忆犹新。人们从这些奇妙的自然界中领会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于是,人们给“风雨”“阳光”赋予新的含义,它们渐渐成了困难希望的代名词。
的确,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样一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中,有些人沉沦,有些人进取,各自演绎着不一样的人生。于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最重要。
有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就像“太阳雨”的天气,甚至有时候一直充满着阴暗,常常心力交瘁。也就是在那段时候,一首刘禹锡的诗,渐渐抚平我的伤口,让我逐渐恢复了元气,走向阳光的世界。
这就是刘禹锡的《竹枝词》。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都说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女子的微妙爱情的诗,是诗人借女子的口吻写的情诗。对于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我读起这首诗不关乎爱情,我注意的是诗潜在的力量。或许诗人写此诗时并没有更多的含义,但是它却无形地给了人们很多鼓舞。
青青的杨柳,充满着生机。平静的江水清澈如镜,就像一颗平静的心。江上一位小伙子欢快地唱着歌,多么和谐盎然的画面。读此,心中一切的不快都淡去了。
其实,这跟诗人的心境是有关的,诗人仕途坎坷,但是他不消沉,他就像那岸边的杨柳,江里的水,江上的郎,积极乐观。他在诗歌中也多次表达出这种豁达大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比透着诗人的博大胸怀。
而这首诗里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样是诗人乐观心态的最好表达。或许一个人经历了人生中太多沧桑后,心境才会变得越来越平静。诗人当面意气风发,积极参加王叔文改革,甚是得到唐顺宗的重用,可是才百余天,皇帝被逼退位,而后死去,唐宪宗即位,把诗人贬到荒远之地。这场永贞革新给诗人打击很深。朝廷动乱,人生沉浮,渐渐让诗人在那个荒远之地找到了新的人生。
诗人仿佛重生了。
虽说这首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17年后,但我觉得此诗跟这次变革有关。在17年的宦沉之路上,诗人经历太多,看得太多,才会感悟更深。因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才最真实、最具力量。
如今的社会脚步太快,很多人活得太累,而这首诗却无声无息地给了人们向上的力量。它告诉我们,风雨和阳光,无晴和有晴是相依存的,互促进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怎样的心境。
纷繁匆忙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不要让心停留在高楼、汽车、地位上,可以把心放在杨柳、江水、歌声里,那样我们心里总会充满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