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作欣赏||【走进琅琊台,走进千古遗梦】◆单宝剑

 白云之边 2020-08-06
者地者丽者
简简
介介

       单宝剑,男,1963年生,黄岛区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黄岛区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青岛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歌词等文学作品近千篇(首),先后入选10多种作品集,同时发表各种网络文学作品1000余篇,其中不少作品分别被人民网、读书频道以及有关文学网摘选,先后有30多首歌词作品被谱曲或演唱并多次获奖。

作品欣赏

走进琅琊台,走进千古遗梦

“台”者,高平的建筑物也。这里所说的琅琊台,位于山东半岛黄岛区西南琅琊镇境内。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初识琅琊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将琅琊台景区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当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业的日渐兴起,琅琊台的名声逐步进入寻常百姓中,但由于本人资历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制约,一直没缘一睹琅琊台的风采。不过,从当地一些文献及旅游宣传资料中,特别是通过清代画家王和沛的《琅琊台图》和当代画家有关的画作中,对琅琊台开始有了直观的印象。想象中,琅琊台位于三面环海的岸海名山琅琊山上,山的四周层峦叠嶂,托举起一个人工筑成的土夯平台。山下到处是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山峦树木,山中有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时隐时现的御路曲径,依山而筑的土台随着山势的增高,依次而起,直达台顶。登顶处,平台之上,古色古香的香榭楼台错落其间,云蒸霞蔚,好一派人间仙境的胜迹所在。站在台上,极目四处,凭栏观瞧,山海田岛,尽收眼底,特别是置身海中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一望无际,海天一色,远望帆船点点,近观碧波荡漾,更加衬托出了千古名胜琅琊台的仙姿圣韵。

不过,想象归想象,没能置身其间一睹琅琊台的“庐山真面目”,始终是我的一大憾事。心中越是向往,走进琅琊台的愿望越是迫切。

终于,机会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本人从远离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偏远内陆乡镇调往城区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曾先后两次登临琅琊台。一次是随有关领导陪同外地业务单位同仁前往,因是随从身份,身不由己,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了一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仅仅是“到此一游”而已,印象中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完美,不过能够身历其境,置身憧憬已久的千古胜境琅琊台一游,亲自寻踪传说中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足迹遗存,也不愧为一种难得的慰藉与满足。另一次登临琅琊台,是在此后不久大约一年以后,那是由自己出面接待业务上级单位的一个老干部团体,由于属主要接待人员,加之本身自己对琅琊台的知识了解的不多,还要鞍前马后地照顾好对方,根本没有心情和精力真正走进琅琊台,详细探究一下具有厚重历史文化遗存的琅琊台的真实芳踪。

从此,真正走进琅琊台,走进这座千古胜景的梦想,便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特别是随着琅琊台风景名胜区各种仿古建筑的日益添加与完善,这种愿望便越来越强烈了。

也许是天随人愿吧,前些日子,由当地一家资深媒体和琅琊台旅游名胜区共同发起的“登琅琊台感受琅琊文化”活动,为我真正走进琅琊台,感受琅琊文化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清气明,难得的人家四月天,我们应邀而至的来自相关行业的一行20余人,在景区的专门安排下,通过必要的讲解、介绍和实地游览,使我有机会真正走进琅琊台,走进千古遗梦中。

据介绍,琅琊台海拔183.4米,东、南、北三面环海,其东南不远处有一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小岛,相传为秦始皇母亲斋戒之地,称为斋堂岛;北面临海有一湾,平日里微风吹过,波浪成龙形竟逐之势,蔚为壮观,故称龙湾。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此应为琅琊台的前身。笔者认为,琅琊台真正成名并得以流芳百世的,当始自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二十九年(公元前218)连续两年及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三巡其地,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并在琅琊台两度遣当地方士徐福等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水经注》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称帝后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何以对此地耿耿于怀,不惜数月往返,车马劳顿地多次光顾琅琊台?笔者不妨大胆推测,此当源于始皇帝的一个“千秋万岁”的传世之梦。“始皇帝”,他的意图很明显,是想自他做第一个皇帝开始,然后梦想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开疆辟土,千秋万代维系大一统的帝国大业。而古琅琊位于东夷边陲的海疆,这里曾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尚在此设立“四时主”祠,秦始皇为了圆他心中的那个“梦”,借东巡之机,达到巩固边疆海防、祭奠四时主、遣方士入海求取长生不老药之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可惜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愿望虽好难胜天,千秋万代梦难圆,到头来只落得个“千古遗梦”在眼前。

但不管怎么说,自有了秦始皇的三巡琅琊台,终引得后来人的慕名寻踪。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驾崩于巡游琅琊台回返的路上后,继位后的秦二世紧接着于第二年(公元前209登临琅琊台、汉武帝等帝王将相亦曾多有登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等文人学士及当地名流,皆曾在此留下诗词文赋、碑石亭庙等历史文化遗存,以至逐步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琅琊文化”。

正是由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千古遗梦”,逐步成就了具有无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千古胜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琅琊台,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早已是今非昔比,沧海桑田,旧貌新颜,是非功过,自然有待后人评说。踏着秦皇汉武的足迹,走进琅琊台,走进“千古遗梦”,遥想当年的明月,今日的夜晚仍然照在琅琊台的上空,在感叹世事变迁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想,我们活在当下的人们,是否也应该为今日之琅琊台做点并且继续做点什么?

因为,今后的琅琊台,必须而且一定要留下我们当代琅琊台人的新的历史的脚印!


     【往 期 回 顾】    

诗歌地理◆山东-罗永良的诗

诗歌地理◆黑龙江-霜扣儿的诗

诗歌地理◆山东-陈亮的诗

诗歌地理◆温州-陈忠的诗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立足齐鲁,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