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奎,山东省鱼台县人。1992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鱼台县文物促进会会员、鱼台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山东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和现代诗歌创作,于小说成就最高,创作长篇小说《苦瑟》 1 部、中篇小说 5部,短篇及小小说多篇;曾在《散文诗》《青年作家》《中国文学》《通俗小说报》《小小说月刊》及《今古传奇》上发表小说诗歌多篇(首)。 漫话鱼台古运河(原创) 鱼台县城东北角有夹河而居的两个小村子。河北之村曰运北,河南之村曰运南。两村中间之河乃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漕运枢纽曾经此贯通南北。现古运河满目疮痍、不堪入目,西至西支河堤,羊肠小沟,污水横流,延至银都小区后面渐宽。南岸小区绿化石堤护岸,栽植垂柳依依,花草繁茂,北岸蒹葭苍苍,岸上村居搬迁将尽,中间一线河水,蜿蜒不流。过文昌路新石桥河面略宽,种有红莲,荷叶田田,荷花沁丹,令人心旷神怡。运河东西皆无活水源头,皆是两岸居民生活废水和雨水所汇,所以水质不是太好。 过去未有湖凌二路、湖凌三路大桥之前,城内十八间屋和城外十里八村仅靠运河上一北大桥联通。面对现代化美纶美奂的大桥,北大桥则寒酸难言。桥上有一小石碑,上镌:扩建北大桥 谷亭公社建 一九六三年五月一日。此桥虽简陋不堪,而在当时却非常重要,为运南运北、城里城外,必经之路。每至夏夜,两岸村夫野老、妇孺黄髫皆在此桥上纳凉消暑。因桥上仅有清风徐徐,无有蚊蝇嗡嗡。传说乾隆自放江南时,曾在此桥停跸,金口斥蚊,玉言驱除。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附近村民皆异口同声此桥无蚊却是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古运河现虽废弃污浊,但在数百年前,却是另番繁华景象。 古京杭大运河并不通过鱼台县,而是绕道河南洛阳北上,直到元朝初期,重修大运河,凿通了北京至济宁的运河,把大运河改成直线后,才从鱼台穿境而过。而鱼台境内的大运河也是经过三次改道修整后,方具现在模样。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把富庶江南之民脂民膏运往京都,觉绕道洛阳,路远时长,又因黄河屡次泛滥淤积,很多河道全线淤塞,不能行航。为此忽必烈任命年仅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耗时十载,呕心沥血,率领民众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从天津到江苏淮安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形成了新的京杭大运河。可惜40年后,由于黄河溃决,济宁以北的运河再次被淤塞而废弃。 新京杭大运河真正的繁盛,明之永乐皇帝功不可没。永乐皇帝靖变北京,接着便是疏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京杭大运河再次贯通,成为真正的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的通航通商自然催生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漕运文化。明宣德七年仅经过鱼台县境内运河北运的漕粮就多达七百万石,鱼台县城所在地谷亭,是当时重要的漕粮装船转运基地,有“两京漕运咽喉”之说。当时有诗人这样描写大运河,“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清·尹澍诗《登文昌阁》)。“济泗水流乡,人烟竞夕阳。征夫趋逆旅,游子急归装。短棹横梭疾,轻帆截浦扬。东山明月上,犹自唤须卬。”(清·马得祯《谷亭晚渡》)可见当时大运河上,漕船、供船、快船、马船、河巡船、盐巡船,舳舻千里,桨声欸乃,一副多么壮观的美景。谷亭港口,“帆墙如林、货物如山”。岸上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村人如织。文昌阁香烟缭绕,宁母亭翘檐入云,令人驻足观赏,目不暇接…… 谷亭,距济宁仅六十里之遥,是济宁重要的辅助港,在运河漕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西南经运河漕运的粮食在此仓储、集散、装船转运。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谷亭码头炸粮船歼灭战。1942年10月,驻鱼日本侵略军一部把搜刮的粮食欲通过谷亭码头运往前线。我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四旅十一团及鱼台县大队,采取突袭战术,毙日军数十人,炸沉运粮船50只。我军无一伤亡。 2009年,曾在运河故道西支河边发现一块清雍正疏浚济州河碑,碑文记载了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冲毁运河故道,运河被迫改道,从此谷亭段不再作为主航道。 运河故道,野草萋萋,瓦砾遍地,曾经的桨声灯影消泯于风烟迷茫里;真是兴也运河,衰也运河。丁酉伊始,欣闻县委县政府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城市而成立了十大指挥部。古运河景观带改造即是其一,令人精神振奋、欢欣鼓舞。相信不久,古老的运河定会重新焕发生机,渔歌飘香、杨柳袅晴,草长莺飞,繁华似锦,成为人民休闲娱乐和锻炼养生的一方胜景。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