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门宴,项羽为何放过刘邦?并非项羽仁义,而是政治理想使然

 历史侦查处 2020-08-06

公元前207年,刘邦破武关、下蓝田,剑指咸阳,秦三世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秦亡。

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还军灞上,并封闭函谷关。次年,项羽挟巨鹿之战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赫赫威势乃破关入秦,并扬言手撕混混刘邦。

项伯因张良有恩于己,遂夜至汉营泄露军机,鸿门宴也正是在刘邦为求自保,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危急情况下,糊涂虫项羽为缓和气氛召开的酒肉派对。

项羽为什么召开鸿门宴?战前,项伯私会沛公,经刘邦“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一套“组合拳”的忽悠,项伯充当起了刘邦的说客,并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忽悠项羽,可谓是骨灰级大忽悠刘邦坑项伯,项伯坑项羽。

项羽经不住忽悠,竟然被项伯的“传销”洗了脑,稀里糊涂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而刘邦呢?也着实不简单。在项伯轻描淡写“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提点后,刘邦明白避免灭顶之灾有把握了,于是次日一大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百把来人亲自赶到楚军营帐谢罪。

刘邦给项羽赔礼道歉的方式很特别。他首先回顾二人的战友情谊,言下之意大家都是楚怀王部下的同志兼兄弟,都是楚系的人何必兵戈相向呢?项羽是个很年旧情的人,这从后来垓下之战吕马童紧逼项羽时,项羽说了句:“若非吾故人乎?”,足见项羽此人念旧。

放松项羽心理防线戒备后,刘邦接着又抛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言论。其实,就此时的局势而言,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也只有刘邦了,特别是秦朝覆亡后,这个格局更为明显,刘项两家注定免不了一场血战,又何须小人挑拨?

刘邦此话一语双关,既暗指项羽妄听谗言,也以“以退为进”的方式揪出内奸,项羽果然中招脱口而出将黑锅甩给了汉军左司马曹无伤。

对于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起家的小混混刘邦,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历来都是他手到擒来的拿手好戏。刘邦寥寥数语就彻底让项羽放松了防备之心,顺便找出了汉营的潜伏的卧底,看来说话的艺术确实是门值得毕生研究的大学问。

项羽这个老实人被项伯和刘邦联合一忽悠觉得于心不忍,于是在鸿门开了酒肉派对给刘邦接风洗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邦趁着项羽不备趁机逃跑,项羽也没有再追赶,更没有把刘邦大卸八块。

项羽为什么不趁着鸿门宴干掉刘邦?这个问题数千年来始终是个悬而未解的谜团。不少人对此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有人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在于他过于“妇人之仁”,也有人给出项羽“虚荣心”作怪坑惨了楚军统帅,但我认为,其实这都只是表面现象,鸿门宴,项羽为何放过刘邦,并非项羽仁义,而是政治理想使然。

那么,项羽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要搞懂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了解项羽其人的出身。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载明:“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项羽乃楚国贵族后裔,二是项氏家族累世为将,项羽乃名将项燕之后。

说项羽出自名将项燕后裔何以见得?从巨鹿之战项羽亲率楚军主力五万打先锋,大破王离军团四十万,足见项羽的战神嫡传。

那么,什么是贵族呢?我认为以秦朝作为分水岭,秦朝以前的先秦时期,身为贵族必须秉承三大原则:一是文化的教养,二是社会的担当,三是自由的灵魂,简单归纳起来也就是“贵族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在春秋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公元前638年,宋楚中原争霸,两军战于泓。当时宋国的军队已经列阵完毕,严阵以待,只等进攻了,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宋襄公待楚军布阵完毕后两军才开始了正面交锋,结果宋国军队惨败,宋襄公至死不悔的说出:“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楚国虽然最后赢得了战争,但为当时列国所不耻,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宋襄公未免过于迂腐,然而,春秋诸国战争往往却是遵循就是这种贵族精神准则,甚至有资格上战场的基本上都是贵族子弟,而贱民、奴隶根本没有参军入伍的机会。

这就是一种贵族精神。贵族精神崇尚人格的独立、集体的荣誉和道德的制高点,谁抢占了“天下公理”谁就赢得了诸国人心。

而楚国也正是在春秋中晚期贵族文化的浸润下和世家大族的把持中不断汲取此中精髓,项羽也恰巧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没落贵族,因此,在项羽身上总能看到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诸多遇强则强的贵族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深深的烙刻于项羽灵魂。对待相对弱小的刘邦,只要别人臣服毋须再打“笑脸人”。

由贵族精神引申的产物便是“分封制”。这种制度自周朝创立至秦朝一统六合,持续了整整八百多年,可以说在这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分封制”是贵族精神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而反过来,贵族精神又作用于“分封制”的存续,在这种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成长起来的项羽,自然视“分封制”为灭秦后不二之选,“王者霸业”成了他的政治追求。

因此,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口气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并自称西楚霸王,在他的意识中,只要各路诸侯都臣服于他,天下邦国并立,大家相安无事即可。刘邦作为灭秦的头号股肱之臣,杀掉诸侯刘邦显然无法安定霸业秩序。

但很显然,项羽没有意识到,霸业早已过时。特别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帝业为家后,天下再也容不下霸业并立的局面了,更容不得邦国林立的形势。

然而,刘邦却很清醒的认识到霸业的弊端,于是他选择了“帝业”,“帝业”与“霸业”向来都是两种无法兼容的政治体制,更何况,贵族精神在战国时代的灭国之战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天下再也难觅贵族精神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没有谁会继续拱手让出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维持“霸业”的社会基础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从后来项羽分封诸侯王,天下大乱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只是项羽在霸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刘邦在帝业的道路上合纵连横,伴随着两种极不兼容的体质的碰撞,项羽自刎的凄惨结局注定无可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